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是新教材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登泰山记》中的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当我诱导学生讨论本文语言特点时。有学生举手:“根据有关资料(己提前印发给学生).我觉得:教材中该句的标点和《教师教学用书》‘望’义的注释都欠妥。”  相似文献   

2.
《登泰山记》中有"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之句,课本对"望晚日照城郭"只对"城郭"注曰:"这里指城。"作了这样的一个注,课本编者可能以为其余词语不难理解,没有加注之必要。配合这册课本教学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该句的翻译是:"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宛如一幅画。"  相似文献   

3.
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的游记精品《登泰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可是人们对文中一个词的理解经不起推敲,值得商榷,这就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中的“望”字。  相似文献   

4.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48-48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作家姚鼐的一篇游记精品。文中有这么一句:“望晚日照城郭,汉水、徂徕如画”,《教师教学用书》的释译是:“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宛如一幅画。”笔者认为,译文总体上符合原意,可是对前半句的解释不够准确,把其中的“望”字释为“远望”有值得商榷之处,释为“临近、接近”更合适些。“望”有“临近、接近”的含义,如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句中“望秋”即为“临近秋天”之意。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姚鼐《登泰山记》  相似文献   

6.
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的游记精品《登泰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可是笔者认为人们对文中一个词的理解经不起推敲,值得商榷,这就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中的"望"字。  相似文献   

7.
《登泰山记》中有“望晚日照城郭”句。这句话到底该怎样读?课文后提示出两种读法:“望晚日/照城郭”或“望/晚日/照城郭”。《教参》指出这两种答案都不正确,认为应读作“望晚/日照/城郭”。指出“望晚”是“向晚”的意思,即接近黄昏之时,不可读破。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其标出“望”的几种义项是:①远望;②盼望、期望;③名望、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登泰山记》中,教师教学用书将“望晚日照城郭”的“望”字解释为“远看”。配套的朗读磁带读为:“望/  相似文献   

9.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教参》断读为“望晚/日照/城郭”。钟传祎同志认为不妥(见《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3期第46页),理由有三:1.工具书“望”字下无“接近”义,且不收“望晚”一词;2.“望”不作动词“远看”讲,“静美的事物似乎缺乏一个观照的对象”(按“对象”当为“主体”或“施事者”);3.《教参》的断读不能体观古文单音节词占优势的特点,不符合古文句式。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望”确有“接近”义。《世说新语·言语》注引顾恺之所作父(悦)传记载,晋简文帝问顾悦头发  相似文献   

10.
《登泰山记》记录了姚鼐雪中登泰山的游历,高山、大河、幽谷、城郭,落日如画、朝阳蓬勃,或壮美或飘渺,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游记。  相似文献   

11.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鄣,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相似文献   

12.
执教《登泰山记》,教师们不免会参考一下《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  相似文献   

13.
《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鼐姚在记叙登山和观日的时间分别是“丁未日”和“戊申晦”。“丁未日”是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无疑。“戊申晦”因课文注释:“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所以学生大多以为“戊申晦”是十二月三十日,其实“戊申晦”应是十二月二十九日。一、作者与友人是“是月丁未”……由南麓登”,“望晚日照城郭……雾若带然。”这就告诉我们,作者与友人由南麓到达山顶是“丁未  相似文献   

14.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登泰山记》中“是日观道中石刻”一句,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对它的标点和翻译都欠妥贴,特提出来商榷。《清代散文选注》(王荣初、蔡一平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136页)、《中国古  相似文献   

15.
读古诗文,关键在于把握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正确判断、理解句子的意思,才不会读破句。下面分述语法停顿六种情况。 一、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恰是一个复音词,应分开读。例如: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2.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例句中加点的“行为”、“形成”分别作主语的中心词和谓语,读时应停顿,否则就读破了。 二、句内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倒装句的停顿规律。例如: 3.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  相似文献   

16.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登泰山记》中“是日观道中石刻”一句,目前通行的几种古文选本均标点为:“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译为:“这一天,看路上的各种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后的”。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郦道元的《三峡》。教材对"清荣峻茂"作了注释,而未对"良多趣味"作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这句很简单,所以未作注释。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句的翻译是:趣味  相似文献   

18.
姚鼐的《登泰山记》有句:“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自若摴蒲数十立者,山也。”其中的“稍”课本未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编)则译为“渐渐地”,辛正主编的《部颁篇目高中古诗文》(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也注云:“稍:副词,逐渐,渐渐。”我以为,这里可能存在误读的问题,此处的“稍”不宜理解为“渐渐”或“逐渐”。  相似文献   

19.
齐鲁学人     
徐北文,男,汉族,1924年生于山东泰安城内一个教师之家.其父徐芝房曾任泰安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其母王正秋曾任泰安女子小学校校长等职.其外祖父王建屏及舅父王次通先生均致力于泰山文献研究,并辑录《泰山丛书》40余种.其父芝房先生亦曾主办泰山文献征集室,并重印乡贤《石徂徕先生文集》、《泰山道里记》等著作.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有“步行太迟”句。对句中的“迟”,教材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所附译文都为“缓慢”。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古文百则》(姜涛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也都把“迟”注释为“缓慢”。笔者以为,上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