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技巧,在完成小说艺术技巧创新的同时,也很好地配合作品表达了深刻的哲学主题.  相似文献   

2.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关注人类生存境遇和两性关系的哲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两个女性特蕾莎和萨比娜,两者都倒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为失落的女性存在,但又不失其确认自我存在的生命意义.小说体现了作家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两性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做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先锋小说的崛起,以至之后出现的新写实小说等等构成了迥异于新时期文学的文化景观。马原、苏童、余华等先锋派小说家以其激进的叙述话语实验打上了后现代主义的烙痕。 余华小说尽管具在后现代色彩,但不能用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理论概括它,覆盖它。它的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化裂谷中由西方后现代文化和中国本上文化浇灌起来的一棵大树,它的根基仍深深植子中国的土壤里。在此,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余华小说潜在的深度模式。 一、深度模式类型 深度模式通常是这四种:第一种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这种内与…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一辈子只可以有一部最爱的电影。布拉格之恋。捷克。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E大调的音阶,像抖落开的缎子,轻轻地,流淌着,一点一点坠落。仿佛死亡也可以变得美丽一样。战争,分离,背叛,在历经了所有的一切以后,他们山穷水尽,可是他们拥有自由,快乐。他们像农夫一样收割葡萄,爬在梯子上修屋顶,喂刚生下来的小猪。下着雨的土地,泥泞,潮湿,像青草一样新鲜,滋润。每个人都很快  相似文献   

5.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一种“论文”式的新小说对人类的存在问题展开实验性的探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堪称其探讨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托马斯处于一种复杂的存在中,他怀疑偶然发生的爱,但偶然之爱又必然地决定了他的一生,从而处于强大的生存困境中.  相似文献   

6.
<正>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句话:"法国的大革命如果不断地发生,那么世界将多么可怕。但即使那么可怕的事情,它发生了,随着年岁的过去,时间慢慢把血腥的东西抹去。"因此,对于最珍贵的生命,虽然不能预示它会怎么样,但人生一定要现实的每一分每一秒,而不要那种虚无缥缈的理想之轻。我们每个人都奔走于这个现实世界。小说中的托马斯对女人既渴望又畏惧,虽然娶了特丽莎,但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特  相似文献   

7.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艺术中两个不同的门类,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是用音乐思维革新小说的杰出代表.音乐思维的运用不仅使昆德拉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大胆革新,也加深了小说揭示矛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借用音乐的节奏,昆德拉在代表作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创造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对此加以分析,可揭示蕴含其中的昆德拉小说理念.  相似文献   

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小说的代表作,本文尝试从不稳定性在叙事学背景下的展现,借助小说文本阐释后着重分析托马斯形象中在二元对立下的不稳定表现等方面,阐明叙事学的视野下昆德拉小说"关于存在的沉思"。  相似文献   

9.
尹璐 《现代语文》2006,(7):87-89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所著的一部以思想智慧光芒而引人入胜的小说。文本中展示了作家作为生命存在体的诸多困惑与苦恼。他以小说进行探索,探索人的存在状况,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即从人类存在所面临的肉与灵的矛盾挣扎,媚俗及偶然性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入手进行论述,从而展开人对本身现世存在的生存困境的思索。一、灵与肉的存在对灵与肉的存在这一千古之谜,人们一直都在进行孜孜不倦的探询。几乎所有涉及人与动物的关系论述中,都论及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是由于人具有理性。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标志。关于理性之由来,普罗…  相似文献   

10.
五名年轻的大学生带着征服雪山的梦想出发了 ,也许是热情遮蔽了理智 ,他们带着简单的设备 ,不顾天气的恶劣就开始向雪山进军。五名青年付出的代价是 :生命。这场悲剧本来完全可以避免 ,如果他们听从了专业登山协会种种善意的建议 ,如果他们肯为自己的生命多加几层保险 ,他们现在可能还在教室上自习 ,在图书馆看书 ,在演讲台上激昂陈词。面对这五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我们惋惜 ,又不得不说 ,他们轻视了雪山 ,也轻视了生命。也许有人会说 ,他们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死而无憾。当然 ,对于个人而言 ,为理想献身是自由的 ,甚至是崇高的。革命先烈也是…  相似文献   

11.
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享有国际声誉,其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小说形式与技巧的创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在小说中打破文体界限,将故事叙述、议论、随笔等文体样式熔于一炉;把小说人物意识与作者意识进行杂糅,形成多个声部,构成轮唱;挣脱了时间的限制,把不同历史时间、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加以并置,形成小说的空间化效果,以此开辟了欧洲小说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一个年轻人问智者苏格拉底:“人一生当中最大的悲哀是什么?”苏格拉底反问道:“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年轻人不假思索地答道:“生命。”苏格拉底笑着说:“那么如果你看扁了别人的价值是种悲哀,而你轻视了自己的生命就是最大的悲哀了。”生命是肉体与思想的载体,当它一降临于世的时候,它便拥有了最初的原始价值。而后,不同的人像不同的东西在社会的大市场中的分量不同一样其价值也不同。人们似乎产生一种错觉,自己的价值似乎因别人或某种事业而体现出来,其实不然。你自己就是一台秤,你认为自己多重,自己就多重。你的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把握,自…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模式,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作品中的神话以及《圣经》原型意象,以期使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独特创作技巧和创作思想,增强小说的阅读性。  相似文献   

14.
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弥漫着层层的氤氲。本文旨在结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阐释其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异化生命存在的表征及内涵。作者由此指出,昆德拉通过小说人物异化的存在,以不同寻常的文学张力,给现代人提供了一面审视信仰姿态及生存状态的魔镜。  相似文献   

15.
一个年轻人问智者苏格拉底:“人一生当中最大的悲哀是什么?”苏格拉底反问道:“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年轻人不假思索地答道:“生命。”苏格拉底笑着说:“那么如果你看扁了别人的价值是种悲哀.而你轻视了自已的生命就是最大的悲哀了。”  相似文献   

16.
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苏联入侵的捷克为背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叙述了几个不同人物的感情瓜葛和人生际遇,揭示了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困境,并以女男主人公选择远离现代都市,隐退到乡村生活为结局,寄托了人类向往田园牧歌生活,重返伊甸园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期望浪漫,一船,一桨,一去不复返;期望自由,莫如轻笑一声飞出天外;期望平凡,莫如收起翅膀没入人海;方道人怨,一切终虚化,却是荡尽天涯路,无处觅蓬莱……——题记当英雄豪杰的时代逝去,那金戈铁马的不朽就不再属于我们;当雍容华贵的王者之风渐行渐远,那神话般的生活也就与我们无缘。但是时间依旧前奔,生活还得继续,我们还得活着,于是人们开始了与浪漫的角逐;烦累的人祈求自由,伟大的人又开始希望感受平凡。啊,矛盾的人类,总是不断索取,总是这样无法满足!你或许因工作,对家人不管不问,你的冷漠是如此的不可原谅,它给你挚爱的人以最深的伤害。你…  相似文献   

18.
卡尔维诺的"轻逸"理论集中代表了他在小说创作上的立场:从一个智慧的"俯视"角度去观察沉重的、把我们裹得越来越紧的公共和私人事务的小孔眼大网般的威迫——生活;然而,面对这个"小孔眼大网般的胁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一些人物却用自己的生命不断地冲破这些束缚,"俯视"生活,智慧生活,呈现出相似而又相异的生命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通过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小说中的特丽莎、托马斯、萨宾娜这三个人物形象,揭示不同的爱情场案中人被局外化的镑境,从而透射了人类的基本生存境况,以及在这种情景中人类的生存悖论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