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将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效的导入英美文学教学一直是文学界学者所探讨的话题.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切入点,探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实施,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三部作品《名利场》《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为例,阐述如何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分析作品,会更有效深入地理解作者意图,从而挖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认为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应用于文学教学,它的现实意义使得文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从以批判的视角再次观察两性世界,有利于他们对于性别认知构建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特别是90年代以来面临尴尬处境,遭遇种种困惑,究其原因是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建构性别文学批评的平台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良策。从“女性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21世纪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国人编撰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学界对陈患凡著作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问世之初,遭到诸多质疑;逮至三、四年代,随着郭绍虞、方孝岳、朱东润、罗根泽等批评史著作的出现,评论开始趋于多元化;五十年代以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先进入研究低谷,改革开放后随着反思潮的到来,多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立的角度体认“陈著”.在回顾百年文学批评史的今天,对“陈著”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便成为文学批评学术研究史不可逾越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胡璟 《新闻界》2007,(6):90-91
以网络为媒介发展起来的文学批评和传统的文学批评大不一样,以往传统文学批评的权成性被消解,而新的批评秩序却有待建立.  相似文献   

5.
前些年,准确地说是2000年,"美男作家"葛红兵为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写了两篇悼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写一份悼词>.  相似文献   

6.
批评的抵制     
现在,重新探讨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已不再是多余的。正如许志强在他富有创见的文章中所指出的:随着"新批评"的滥觞,批评的主体性和话语权力已被无限扩展.最后走向了"批评的自治"。他以爱德华·赛义德对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所作的评论为标靶。指出文学批评所要抵制的正是如此的知识气候——对文学经典的动辄颠覆,批评对象的工具化。批评对自身和对象均缺乏诚意的态度,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文学冷漠症的扩大,满足于"理论话语"的自说自话,等等,其危险在于对精神生活的否定。有趣的是,郭宏安恰恰为我们介绍了‘批评自治"的一个极致——不读而论。这是文学教授和精神分析学家彼埃尔·贝亚尔在他的畅销书《怎样谈论没有读过的书》中所阐发的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不要为谈论一本没有读过的书而羞愧,因为你是在谈论中创造一本新的书.它的本质在于表达自我,而这是创造行为的最终目标。这个时代存在太多不值一读的作品.批评正是在对作品的摆脱中回归了自身。郭宏安先生在贝亚尔看似轻佻的观点中。善良地发现了它的真意:批评家勿成为作家意志的复印机——勿"死于句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有对西方文学批评的关注。终将归结为对本土文学批评现状的考量。施战军的探究另辟蹊径:他从文学批评生产的外部环境出发,追溯到文学批评危机的体制根源——学院评价的机制性板结。文学批评家对学院规约的自觉归附。导致批评文体的学术化僵硬,这使文学批评与文学现场的关系日渐趋冷。如何凝聚真正爱文学且知文学者从事当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界最现实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和消费时代的到来,迎合大众口味的大众文学逐渐取代了以往高雅的严肃文学。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文学批评本身也朝大众化、泛文化、娱乐化趋势发展,媒体批评也随之应运而生。文学批评的边缘化和批评功能的弱化使得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寻求大众传媒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平衡支点和互赢局面是目前文学批评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艺术家莎士比亚一直是西方文学批评界的风向标和关注热点,如歌德所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二十世纪莎评简史》采用珍珠项链般的历史叙事手法,内容详实,结构脉络清晰,将20世纪西方莎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客观而又全面的梳理与总结,对于研究20世纪西方莎士比亚文学批评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宝贵的史料价值,也为莎士比亚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话体"文学批评是一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体式,包括诗话、词话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的一部分,现代(1912-1949)以来的话体文学批评空前繁荣,涌现了大量话体文学批评之作。本丛刊辑录现代以来独立成篇(编)的话体文学批评文献,包括诗话、词话、文话、小说话、剧话、联话、影话等七类,共十二册,是相关文献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0.
周勋初先生自1959年在南京大学任助教后,便接替罗根泽先生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后在文学批评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小史》、《〈文心雕龙〉解析》,还有《文史探微》中的大部分和《文史知新》中的部分文章,以及《当代学术研究思辨》中的《黄季刚先生<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无为集》中《目  相似文献   

11.
李蕾 《大观周刊》2012,(23):44-45
梁实秋在现代中国是一位自觉的职业批评家,他的批评触角是多方面的,有对文学批评原则的阐发,有对西洋文学批评传统的追溯,有对各种文体的评论等等,但贯穿他文学批评最为长久的是新人文主义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他主张以人性的哲学态度去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并强调理性节制,对我们当代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龙星源 《新闻爱好者》2021,(6):后插1-后插2
文学批评是一个伴随文学创作、作品赏析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学活动类型,具有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学思想,贯穿于我国文学发展历程的始终,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倾注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毕生的心血,为推动我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特定时代语境下,不同国家、地区文学批评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俄语书评一词源于拉丁语之reconsio,意为辨认、推敲。书评是对艺术(文学,戏剧、音乐等)、科学或其他任何种类作品的分析与评价;是报刊政论和文学批评的一种体裁。  相似文献   

14.
李侠 《大观周刊》2011,(51):14-14,9
梁实秋是一位饱受中西传统文化浸润的极富现代人文精神的文学批评家,他为现代中图文学的建构提供孓大量极具启发性与锋芒性的理论言说指导。这位穿着西装的”孔夫子”以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学说理论引起了人们以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和高瞻的气度而加以广泛的注目、回顾、正视及作出前沿性的批判与释读。他的文学批评思想蕴舍着清醒的自我反省的l力量和人文精神。对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有穿透当下力量的现实维度指引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罗锦鸿 《大观周刊》2011,(21):21-22
20世纪60年代初普实克与夏志清在《通报》发生笔战,其根源乃是由于他们迥异的文学批评方法与价值评判标准。本文分析了他们不同的批评方法及其局限,并试图在借鉴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伊格尔顿和詹姆逊关于文学批评方法以及文本与意识形态间关系的思考的基础上,来提出一种更为有效的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16.
学院派文学批评在新时期的成长,是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考验的。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达,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更加面临着偏离本体轨道的危险,文学创作放逐了想象,文学批评驱除了审美批评,文学的神性和诗性日益受到世俗文化的包围和侵蚀。  相似文献   

17.
有什么样的批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批评,成熟的文学批评必须具备科学意识、哲学意识和独立意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文学批评不同程度地欠缺科学意识、哲学意识和独立意识,分析其缺陷,找出症结所在,为形成中国自己的文学批评积累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2002年,英国学者朱利安·沃尔弗雷斯(Julian Wolfreys)出版了《21世纪批评述介》(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21st Century)一书,该书的第12章为戴维·庞特撰写的"幽灵批评".看到这个题目使人感到有一种阴森森的诧异:有一种批评理论叫做"幽灵批评"?此前似乎还鲜有所闻.这种"幽灵批评"是一种"幽灵式"的批评,还是对"幽灵"的批评?后一种理论似乎应当属于灵魂学、精神学,或者精神现象学之类,大概不属于文学批评的范畴.属于文学批评的,大概只能是前者了.那么,什么是幽灵批评呢?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较之文学批评近几年的火爆,新闻学领域的学术批评可以说是暌违久矣;常见文学界中人抱怨文学批评状况的种种不尽人意,但在新闻学研究领域,恐怕首先要考虑的是这几年学术批评有无的问题。作为一份学术理论刊物,我们把批评的对象确定为学术研究的成果,而与业务性期刊的作品评析区分开来。学术研究的本质是创新探索,是为了解和解释未知领域中的现象所进行的智力活动、既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就难免有不完善之处,通过学术批评使不同见解交叉碰撞,正是使理论不断完善的最好方式。因此,我们欢迎对各种理论和观点所做的言之成理、…  相似文献   

20.
孙士生 《兰台世界》2006,11(13):68-69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科学评价,不是单纯的审美享受,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捧之上天"或"按之入地"都不符合促进创作、引导接受的批评目的.鲁迅说:"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1]成仿吾也指出:"像真的文艺作品必有作者的人格在背后支持一般,真的文艺批评必有批评者的人格在背后.他对他的对象,也像创作者对于一切的现象一般是很公允而沉着的".[2]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就是这样,处处渗透着自己的真诚人格.他说:"我的文章没有什么惊人的地方,但每一句话必求其合理且比较接近事实.文章若毫无可取处,至少还不缺少‘诚实"[3].解读沈从文的批评文本,这确实是一个诚实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