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6,(8):6-11
刘师培是扬州仪征人,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与章太炎相媲美;一生历经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五四运动三个时期,其报刊活动与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相互交织。刘师培的报刊活动前期主要宣传排满反帝的革命思想,中期主要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及教育思想,后期主要宣传保存国粹、支持袁世凯称帝、反对新文化运动。刘师培的报刊思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刘师培的报刊活动是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学者形象的典型之一,他的个人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刘师培是刘氏家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左传>学多承自家传.文章从清代<左传>学面临的挑战这一大背景下探讨刘师培<左传>学的动力与成就,指出他不仅理清了<左传>学史上许多疑案,进而论证<左传>传经的合法地位;而且吸取今文经学的义例方法,为<左传>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构架.刘师培在<左传>学史上的建树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3.
戴震的学术在清代即已引人瞩目。不过当时学者大都只看重戴氏考据学,轻视其义理学。戴震广为人知的学术大师和思想家之完整形象,经历了一个不断添加的过程。在这方面,刘师培是较早注意到戴震考据学与思想之间密切相关的人,对于戴震完整的学术形象有完善之力。民初梁启超等人借纪念戴震诞生200周年之机所掀起的研究高潮,促使戴学渐成显学。刘师培可算是戴震学的得力功臣。  相似文献   

4.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愈,江苏仪征人。出身传统经学之家,自幼熟读经史子集,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为人虽短视口吃,而敏捷过诸父,一目辄十行下,记诵久而弗渝。"1907年,刘师培携母带妻,与同盟会会员苏曼殊一起东渡日本。  相似文献   

5.
1903年,刘师培在上海搭乘上了正疾速行驶的民族与民主革命的列车,取"攘除清廷,光复汉族"之意,改名"刘光汉",成为清末文坛和学术思想界的一匹黑马.1904年前后,以"激烈派第一人"自诩的刘师培,依托《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国粹学报》等革命派刊物,力倡"语言文字合一"主张,并躬身创作了40余篇白话文,成为清末白话文运动中革命派知识分子阵营涌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刘师培的白话文理论与创作实践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致使这道清末白话文风景线长期处于被遮蔽状态.  相似文献   

6.
刘师培,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人。1884年(光绪十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人家,家传汉学,对经学、小学及汉魏诗文皆有深邃的研究,撰述甚富,是近代著名学者。其早年曾倡言反清排满,后又投靠清朝,遂为世人所不齿。 以往对刘师培的评价,多肯定其学术上的成就,对其晚节亦多有讥评,而对其早年的思  相似文献   

7.
刘文典,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聪,字叔雅。1889年12生。1906年人芜湖安徽公学学习,因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为该校教师陈独秀、刘师培赏识,并受到他们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献:新材料与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敦煌学之所以一直作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而长盛不衰,原因之一是敦煌文献材料在不断地公布。虽然说敦煌文献早在1900年就由王道士在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但是,敦煌文献真正为人所知,应当是1909年伯希和(PaulPelliot)带着他所得到的敦煌四部古籍的精品来到北京,出示给罗振玉等人。以后,由于罗振玉、蒋斧、王仁俊、刘师培。伯希和、内藤虎次郎等人的宣传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刘师培(字申叔、号左鑫,1884~1919)去世后,遗作散于四方,好友南桂馨1934年起出资搜集整理,直至1938年才全部刊行,题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全书收入刘师培著作74种,其中论群经及小学者22种、论学术及文辞者13种、群书校释24种、诗文集4种、读书记5种、学校教本6种,除一些白话文和论无政府主义的著述以及个别佚文外,可说是网罗殆尽,极大方便了学界的刘师培研究。该书之编定,钱玄同出力甚多,"佚稿之旁搜,总目之编次,胥由公力疾任之。"而且钱氏还为总目写了不少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刘师培的著述及其学术思想中,探讨其治文献的方法,主要论述了其用目录以辑佚,以小学来治史,用句读正校勘,以西学治文献的文献研究方法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中华书局,1986年近人研究清代学术较早者,首推章太炎。章氏的《清儒》篇,可谓是近代总结清代学术史的开山之作。稍后的刘师培著《南北考证学不同论》、《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对清代学术作了富有价值的总结。继章、刘之后对清代学术  相似文献   

12.
《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10期曾刊有宋素红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妻报人》一文,梳理了近现代新闻史上涌现出的夫妻报人。笔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近现代新闻史上还有一些夫妻报人,特作一补充。辛亥革命前后的夫妻报人除梁启超、李慧仙,汪康年、禾青,刘师培、何震夫妇外,值  相似文献   

13.
正廖平(1852—1932年),初名登廷,字季平,号六译,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近代经学家。汉学宿儒刘师培对廖平推崇有加,谓之"洞彻汉师经例,魏晋以来,未之有也"。廖平以治学"六变"闻名,由经及史、子,由中学及西学,以尊经尊孔为内核,以期融通中西。这种治学路径曾引起极大争议,称奇者有之,毁誉者亦有之。廖平著述宏富,自成体系,冯友兰称中国经学开始于董仲舒,终结于廖  相似文献   

14.
孔子和《五经》的编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非 《出版发行研究》1994,(1):46-48,F003
孔子和《五经》的编纂初探申非一、见于《五经》中的编辑工作《五经》是否经过孔子删修,自唐宋以来说法纷坛,有完全肯定的,有部分肯定的,也有完全否定的。据清末民初经学家刘师培在《经学教科书》中说:孔子生于周王朝衰微之世,周游列国,终未见用,不得展其抱负以匡...  相似文献   

15.
“国粹”(国粋,kokusui)一词来自日语,是明治时期日本知识人对英文“Nationality”(中文一般译为“民族”“民族主义”等)一词的翻译。日本的“国粹”概念认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各自保持各国的国粹发达,为世界文明做贡献。这一以保存国粹来实现民族复兴的观念对于深陷于国家民族危机之中的晚清中国知识人充满了吸引力,受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欢迎。20世纪初,“国粹”一词亦风靡于中国,成了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派学人笔下的热词,意指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新文化运动前后,“国粹”一词频频出现于新文化人笔下,却常含嘲讽之意。在“国粹”的理论旅行中,中国的“国粹”概念虽直接受到日本影响,却并非照搬。日本的国粹与欧化最后形成了合流,演变为日本主义;中国则在批判中接受与阐释“国粹”,保留了自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姜剑云教授的《太康文学研究》于2003年6月面世,可谓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快事。20世纪以前,魏晋南北朝文学基本上不是古典文学研究的重心。20世纪以来,一批造诣极高的学者如梁启超、刘师培、鲁迅、陈寅恪等加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行列,随后一度出现建安文学研究、陶渊明研究、《文选》研究、《文心雕龙》研究、《诗品》研究等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秋霜刀 《新闻天地》2008,(12):41-41
林嘉祥出名了。他的出名可谓千万人皆知、亿万人唾骂。他的出名,不是因为他在公务上有多么好的表现,而是因为他在深圳“酒后失控”的“不当言行”。  相似文献   

18.
观察箴言     
唐骏这件事发生在美国,他要辞职,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发生在日本,他要谢罪,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发生在中国,他要狡辩,100个人有100个价值观:他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法治不是治老百姓,法治是治公权力。我们正处在一个不够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关于沈颢的传说很多,有好的有坏的。有的人说他有本事,能聚拢一班报业精英;有的人说他仗着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财大气粗,四处网罗人才。有的人说他知人善任,管理有方;有的人说他心狠手辣,把大批的人往外赶。有的人说他会享受生  相似文献   

20.
一个孩子的认知,是从他接触到的第一个人开始;而一个孩子生命的打开,是从他阅读到的第一本书开始。他每天都在长大,每天都在朝前走,一直走向外面的世界。他读的书,文字在渐渐增加,图画在渐渐减少,故事渐渐由浅变深。可是最初的那个人、那本书,已经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他的呼吸和生命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