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理科教科书科学本质文本话语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教师对于科学本质具有精深的理解,并表现出相应的教学行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理科教科书的科学本质文本话语影响着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理科教科书科学本质文本话语重建的基本策略有:转变认识角度,重建认识论范式;区别观察和推论,重建跨越性话语;区别定律和理论,重建产生式话语;设计认识论主题,重建认识论话语;设计反思性活动,重建认识论反思性话语。  相似文献   

2.
女性话语是女性文学的本质属性,将最终决定女性文学的定义和发展。只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把女性话语和女权运动纠缠起来,在政治的层面上来分析女性文学,而不是真正地回到文本中去,揭示出女性文学的本质。论文试图通过“时间”、“意象”和“成长”等几个大框架来具体阐述女性话语的这一属性。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之初,文学沿着人性关怀的路线必然延展至对性别差异的关注,进而导致女性独特的境遇、经验的历史性出场,营造出第一波女性主义话语浪潮.但这样的出场路线又宿命般地决定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话语与生俱来的本质主义潜在倾向.尽管第一渡女性主义话语主体也敏感到本质化、刻板性别模式/制度对女性个体精神自由的宰制、压迫,但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文化语境来支持她们进一步质疑、挑战这种刻板的性别理念.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虽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取代人道主义成为中国女性主义话语的主要思想资源.但是,本土性别语境又决定了我们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本质主义思想流脉内.这一切既营造了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话语的大面积繁荣,也造成这一话语的种种尴尬.  相似文献   

4.
张健 《天中学刊》2005,20(1):40-41
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中,大众传媒具有重要的作用。表面上它是社会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和媒介,但本质上却是一种“话语系统”。因此,积极孵化大众传媒实际上就是进行传媒话语的有效生产和积极控制。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文学理论界一直争执不休,逐渐出现了文学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观念的尖锐对立。本质主义者,遵从历史的惯例,旨在追求文学的本质,探求文学的真理,努力概括出文学唯一的、终极的定义;反本质主义者,认为文学是话语的实践,是话语的建构,旨在追求文学的多元化和多变的状态,努力消除文学的本质观念。通过对文学本质观与反本质观的历时评述,我们可概括出关于文学的一些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日益扩大。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反传统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着话语交往正当性不足、话语内容真实性弱化、话语语境适切性背离的难题。要始终坚持"以理服人""以学养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分析、评述了关于中国文论话语"失语症"产生原因的三种基本意见,认为尽管这三种意见各有千秋,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可商榷之处.为了对"失语症"的产生原因获得更真切更本质的认识,摆脱"失语症",就应该在思维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性的大转变,即引入系统思维,从而打破世界文论话语体系的既有结构,使中国文论话语重新确立自己的言说方式,参与到世界文论话语系统中来.  相似文献   

8.
零碎话语的使用和理解受到不同学派语言学家的关注。首先指出零碎话语与省略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隐性可变量具有不可回溯性;零碎话语的理解因其极为有限的编码而需要语境因素的干预,是自由语用充实的结果;最后应用Fodor思维语假说的主要观点及其心智图式对零碎话语理解的心理过程进行阐释。Fodor认为是中枢系统对知觉系统和记忆或推理所得的思维语言表征进行加工和整合,这一理论有助于零碎话语语用充实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小说《寄居者》展现了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多民族共存的状态。小说文本中存在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它将各民族形象定型化,并基于此在各民族间形成森严的等级;另一套是混杂性话语,它通过杰克布形象的混杂性解构了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贴在犹太人身上的"标签",还原各民族特征本身暧昧,模糊,冲突的真实状态。同时,揭穿建立在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之上的所谓迫害正义的骗局。  相似文献   

10.
田园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2):102-104,107
目前,英语电视访谈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话语形式,显示出其混合了日常会话与机构话语的特点。由于访谈话语本质上是一种会话,通过会话分析理论分析了在中文语境下英语访谈节目的特点并期望借此有助于对这类节目的理解、欣赏及改进。  相似文献   

11.
论课堂教学话语系统及转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通过话语进行教学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没有课堂教学话语及其转换,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和交往无法有效地进行。然而,对课堂教学话语系统及转换这一重要课堂教学现象,少有专门而系统的研究。据此,本文拟对课堂教学话语系统的本质、类型和特征,以及课堂教学话语转换的基本形式进行探讨,以期对课堂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具有乡村叙事话语三元交融的特征:一方面,它的叙事框架仍然是对经典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承继;另一方面,小说还与时俱进地渗透着鲜明的启蒙意识,具有启蒙叙事的特征;第三方面,由于作家在写作中尊重生活、贴近泥土,因此它又具有民间叙事话语的特征。对这一话语特质的发现,有助于理解转折时期文学叙事话语的渐变性,它本质上是由转折时代的政治文化决定的,是多元的社会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分析、评速了关于中国论话语“失语症”产生原因的三种基本意见,认为尽管这三种意见各有千秋,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可商榷之处。为了对“失语症”的产生原因获得更真切更本质的认识,摆脱“失语症”,就应该在思维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性的大转变,即引入系统思维,从而打破世界论话语体系的既有结构,使中国论话语重新确立自己的言说方式,参与到世界论话语系统中来。  相似文献   

14.
刘晓春 《文教资料》2007,4(29):25-26
本文主要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及女权主义批评理论,通过对奥菲利娅在《哈姆雷特》中出现的次数及相关情节的文本细读,分析和评述了奥菲利娅之死,最后得出奥菲利娅之死本质上是以男性话语为权力中心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反讽话语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Sperber和Wilson认为,反讽话语在本质上是回应的,并据此提出了反讽回应理论。以该理论为框架,比较分析男女性在反讽话语使用过程中目标对象、表达方式及语用策略三方面的差异,旨在为跨文化交际学和语用学的跨学科研究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从本质上说,《红楼梦》是一种话语。话语处在一个历时系统之中,历经变迁。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话语变迁,如,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意识形态的进步等。著名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在他的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提出了话语变迁的三维框架,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在进行话语分析的时候,这三种因素很重要。因此,在论及《红楼梦》是怎样从正统文学的弃儿转变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的时候,就涉及到了话语变迁。社会在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对《红楼梦》这部小说也会有新的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文学经典地位的话语建构是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从本质上说,《红楼梦》是一种话语。话语处在一个历时系统之中,历经变迁。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话语变迁,如,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意识形态的进步等。著名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在他的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提出了话语变迁的三维框架,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在进行话语分析的时候,这三种因素很重要。因此,在论及《红楼梦》是怎样从正统文学的弃儿转变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的时候,就涉及到了话语变迁。社会在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对《红楼梦》这部小说也会有新的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文学经典地位的话语建构是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在对作品的评价中,批评话语具有何种特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批评话语的自足性界定出发,分析了批评话语的自足性本质。认为批评话语的自足性本质是它走近作品而又不进入作品内容,以一个作品为前提并视其又是被抛弃的东西,不以作品为依据和指归,只顾阐述自己的见解,是一种结构主义的话语,它以作品为自己表达的契机,进而更自满自足地阐释和确证自己,揭示了这种自足性本质的二律背反底蕴。  相似文献   

19.
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话语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学生适当理解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传统科学本质观下的教学话语会使学生形成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容易导致学生机械性学习而非理解性学习,使学生很难具有批判性精神和创造性精神。当代科学本质观下的教学话语有可能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于科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话语重建的基本策略有:反思科学本质,重建科学本质观;转变认识角度,重建认识论范式;区别观察和推论,重建跨越性话语;区别定律和理论,重建产生式话语;设计认识论主题,重建认识论话语;设计反思性活动,重建认识论反思性话语。  相似文献   

20.
犯罪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对犯罪本质的认识则是刑法学者乃至社会学者长期以来广为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试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情理法这一基本生活话语出发,去反思、推敲、探析犯罪的本质,进而得出犯罪的本质是对维系社会秩序尤其是社会团结纽带的公众基本情感的严重侵犯这一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