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还记得上小学第一次作文课的情景。老师一句一句地把他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抄到黑板上.整整抄满了一黑板;然后让我们读,让我们记,到第二节课的时候.老师把黑板上的文章东擦掉几旬西擦掉几句,只剩下一个“架子”:最后要我们把黑板上的作文写到自己的本子上.并补上老师擦掉的句子,看谁写得快.看谁补得好。同学们热情很高.到下课时都完成了自己的“作文”.很有成就感。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二册为《皇帝的新装》一课插了一幅图,我的看法:第一,这幅插图与课文内容不符.“皇帝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起来”,这些都说明皇帝在游行时是没有穿任何衣服的.而插图中走在大街上的皇帝却上着背心,下穿裤衩,这样的与课文内容不符的插图,是不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的。第二,该文不能插图,也没有必要插图。  相似文献   

3.
《难忘的一课》(人教版 )是一篇讲读课文。文中共三处出现“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一中心句。最后一次出现于文章结尾处的反问句中 ,使文章嘎然而止 ,那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火山爆发 ,那种撼人心魄的气势使读者为之一震。教学时 ,我尝试通过扣住教学的难点、学生的疑点、文章的矛盾点——“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最简单的话激活课堂 ,寓朗读、探究、感悟为一体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一、插图引入 ,见矛盾这课的插图主要描绘的是在一群热情洋溢的孩子中间 ,“我”与台湾教师两手紧握 ,含笑道别的情景。在他们的背后 ,黑板上…  相似文献   

4.
一、引入 ,明确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同学们喜爱的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的三、四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不仅要知道邱少云是一个怎样的人 ,还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想的。(在黑板上贴和书上插图一样的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放大图 ,后面板书要用。)二、创设课文情境 ,走进人物内心 ,理解重点词、句、段1 请同学们翻到60页 ,快速默读第三段 ,想想课文中作者称邱少云是个什么样的战士?2 作者由衷地称赞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是因为当时他看到了怎样的一幕情景?用简洁的话回答。(出示和书上插图一样…  相似文献   

5.
听过于永正课的人都说,于永正有一股子灵气,“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举手投足都有戏。他教《燕子》,一边引导着学生读书,一边在黑板上画画,学生把课读懂了,他的“燕子展翅图”也画完了。学生们瞪大了眼,听课的老师啧啧称赞;他教《壁虎》,临近结束时,他突发一问:“课就上到这儿了,最后,我还想了解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在地理课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挂图、黑板略图、书中插图、地图册等地理教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这一课,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阅读课文中的“上海市”插图和黑板简笔图,使学生初步了解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端,长江入海口的南岸,京沪和沪杭铁路的交会处。再联系课文第二段阅读课本扉页上的彩图“上海黄浦江”,加深学生对上海港繁忙景象的感性认识。 其次,让学生仔细阅读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7课《荔枝》一文中的插图和文章内容有些不相符合。 文中的插图,画的是一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到“我”家做客的情景,课文叙述做客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将相和》一课,有一幅插图。学生说:从书上的插图看,蔺相如根本就没挨柱子,而书上却写他“靠着柱子”,图和文不符。《景阳冈》一课的插图,也有学生提出异议:课文上说,“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可图上明明画的是武松揪住大虫的顶花皮。教师被问住了。事先没有考虑到插图上的什么问题呀!更遗憾的是,听了学生的质疑,教师也没  相似文献   

9.
法国都德《最后一课》的末尾,有这样单独起段的两段译文:他(指韩麦尔先生——笔者注)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我教《最后一课》,在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时,有一位同学提问:“课文上明明写着韩麦尔先生“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幅插图为什么没有画韩麦尔先生戴帽子呢?”  相似文献   

11.
[案例] 在学完苏教版第六册第五课《微笑着承受一切》之后,学生认识了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桑兰大姐姐。为了让学生感受桑兰的自强不息,于是,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想对桑兰说的话。突然,一个学生说:“曹老师,我想写在这一课的插图下面,行吗?”他的建议立刻被其他同学所采纳。“对,我们也写在插图下面,你看,插图上刚好是桑兰。”通过讨论,最后师生达成一致:一起来为课文中的插图配话。几分钟后,学生的课文插图下方都有了一段或长或短的话。有的学生写道:“此时的桑兰大姐姐两只手抱住玩具鸭,正坐在轮椅上笑呢,她的笑容是多么灿烂。我相信她一定能站起来。”有的学生写道:“桑兰姐姐,我从课文中认识了你,你虽然不能再在运动场上竞赛了,但是你笑对人生,征服了全世界,同样为祖国争了光。你真棒。”还有的学生写道:“桑兰大姐姐,你以一贯的笑容征服了全世界,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你的勇敢和坚强让我感动,我想对你说:‘你是祖国的骄傲!’”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学复习课“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在练习时就这样设计: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有关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看了题目后,学生非常高兴,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不可能难住他们。在学生依次到黑板上画出了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后,最后一个该画圆的对称轴了。看看他们一个个前俯后仰的兴奋劲儿,真想“治治”他们。班上的“小调皮”更不得了了,简直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儿了?于是我就喊他到黑板上画圆的对称轴,这下他更高兴了,边向我做鬼脸边跑上前来。为了“挫挫”他的…  相似文献   

13.
深秋的一天,我和几位老师到附小去听一年级黄老师的课。她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12课看图学词学句《飞机、蜻蜓》。在教学生写“飞”字时,她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黄老师问:“小朋友们看图,观察一下,天空中飞着什么?”生答,“天空中飞着飞机。”黄老师接着说:“飞字怎么写呢?”说着拿起粉笔准备在黑板上写下“飞”字,但却在要起笔时停下来,说:“飞字字形不复杂、但很特殊,我写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说完才一笔一笔地在黑板上田字格里写下“飞”字。  相似文献   

14.
一、变静为动,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雷雨》是一篇看图学文课,课本上有两幅插图:雷雨前和雷雨后大自然的情景图。雷雨中大自然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情景是什么样的呢?课本上未有插图。上课伊始,教师便借助于"鹏博士"多媒体软件,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形象逼真...  相似文献   

15.
王雪梅 《成才之路》2009,(26):44-44
一、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中的结尾部分,正当每个人的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内心的时候。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令人心碎的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相似文献   

16.
讲台情思     
少年时,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我曾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深情所感动。17岁时,我登上讲台给学生们讲《最后一课》。当我满怀激情地教完这一课,像韩麦尔先生那样在黑板上写下“同学们再见”的时候,讲台下竟是一片唏嘘之声。顿时,一股暖意涌上心头,一种情愫油然而生,眼前变得模糊不清了。就这样,我与黑板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我曾针对人教版《最后一课》插图的不足,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3年第8期上发表了《对(最后一课)插图的异议》一文,现苏教版对原人教版插图作了修改。苏教版依据课文内容将原插图中几处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的地方作了修改,如:韩麦尔先生的礼帽、礼服、韩麦尔先生的花白头发。  相似文献   

18.
周志良 《教学随笔》2007,(10):35-36
临下课时都德小说《最后一课》的教学进入“高潮”。小说集中语言、、神态、动作各种描写塑造了沸麦儿先生高大的爱国形象。,其中黑板上“法兰西万岁”的大字,直接歌颂了他的爱国情怀,而这直接揭示主题的“两个字”学生又易匆匆略过。群此,我用慢镜头,故意在此放慢节奏,让学生品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四和二=?     
白灵 《课外阅读》2006,(9):56-56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系教授艾德恩.凯迪博士,教书已教了二十年,每学期在他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他总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字:四和二。然后他问学生:“结果是多少?”许多学生都争相作答。有的说:“六。”他着头。有的说:“二。”他着头。最后有人得意地说:“我知道了,那是八。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不只是学人家告诉你的东西。自从上卫生课的第一天开始,黑板上就画有人体解剖图,表明重要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整个学期那幅图解都留在那里,不过老师从没有提起过它。最近一次测验,我们一进教室,就看见黑板擦得干干净净,上面只写了一道试题:“列举人体各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全班同学异口同声提出抗议:“我们从没学过这个。”“这不是理由,”老师说:“那些知识已经写在黑板上好几个月了。”我们勉强回答了一会以后,老师便把试卷收集起来,撕得粉碎。“永远记住,”他告诫我们,“教育不只是学人家告诉你的东西。”黑板上的解剖图$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