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的“形式逻辑”一书后,我们很高兴。本书是在1958年8月份写成的。这正适应我国全面大跃进逻辑教学的急需而出版的。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将有很大帮助。本文并不准备对此书作全面的评介,仅仅是为了互相交换逻辑教学工作的意见,同时我也願意听到广大读者的意见,并希望大家都关心这本书的修改。我想这对逻辑教学、学习逻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1987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宋衍申主编、苗泼、王景周副主编编写的、标明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全书一册,不到40万字。我粗略地选读了其中的《尚书·牧誓》、《诗经·七月》、《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货殖列传》、《汉书·武帝纪》、《汉书·张骞传》、《汉书·食货志上》、《后汉书·党锢列传序》、《后汉书·华佗列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注·让县自明本志令》等十二篇文选,觉得有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教学要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要,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创新,积极体现它的时代特色和先进性、科学性.结合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科的体系和内容,就课程对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要籍介绍与文章选读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特殊性作进一步认识,同时对课程的史学文化特色提出了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赵淡元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在数十种同类著述中唯一入选高教版历史学系列教材 ,教育部资深专家田珏教授为之作序。该书选材标准极为严格 ,非公认最典型、最具代表性之史籍一律不选 ,即使史料价值极高的经、史、子、集部诸书及出土文献也概莫能外 ;又如要籍介绍 ,既考虑成书时代先后 ,又照顾史书的不同体裁及其源流 ,将史籍的产生、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对每阶段先作概述 ,再分门别类一一详论 ,可谓体例完善 ,结构谨严 ;再如选读部分 ,多选择短小精悍、可读性强的名篇名作 ,注释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 ,并常间下己意 ,…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历史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关于该课的性质、教学内容和教与学的方法,曾有木少学者作过探讨,但至今仍见仁见智。近十年来,笔者一直从事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也编写过这方面的教材、教参,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供方家批评。一、历史典籍与历史要籍“历史”是一个后起的词,古人单称“史”,本义是指用又字记事的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右”即在手,“中”是“册”(简策)的简写,意思是执简记事为“史”。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史官修史制度起源很早…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是在分析了商品与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工资等问题之后来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他在着手分析资本积累过程之前曾指出:“我们以前讨论的,是剩余价值如何由资本发生;现在要讨论的,是资本如何由剩余价值发生。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来用,或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因此,在这一章要讲的,就是由资本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又如何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就是资本积累的过程。本章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和研究这个资本积累的过程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7.
随着政治現实、生产現实的大跃进,为政治生产服务的历史敎学势所必然亦要跟之而跃进,因此大力改革敎学和敎材,使敎学內容不脱离政治、不脫离生产、不脫离实际就提到我們工作日程上来。上海各中学在上海市委与敎育局的“人人动手”“打破常規,革新敎材”的号召下,各校展开如火如荼的革新敎材的热潮。本組同志对修改敎材亦展开了不少次的爭辯,我們认为从1956年秋季起,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各班所使用的課本,較之解放初的旧課本,无論是科学性、系統性或思想性都有极大的提高,但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敎育方針和多、快、好、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飞跃发展的伟大时代。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工业和农业正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为了适应生产大发展的需要,全党全民正在大办教育,因而教育事业也开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教育、教学的大改革,各地学校也正在着手开展。在教学改革运动中,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决不要安于中游,更不可甘居下游。中学历史教学根据什么去改革?改革什么?如何改革?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大家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教学中能力培养初探刘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多年来各门学科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和共同任务.历史学科中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也不例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是大学历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对中...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诞生了大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相当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教育学院,于是,迅速地加强教材建设,加强校际之间的教学研究活动,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笔者仅就历史专业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谈点看法,虽然一九八四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历史专业教学大冈》(试用本),并编排了要籍介绍及文章选读的目录,但时至目前,尚没有一套可供专科学校使用的适当的教材。虽然有周予同同志主编的《历史文选》及高振铎同  相似文献   

11.
为了传颂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英雄事迹,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写的《钟相杨幺起义》一书的出版是很有意义的。这是我国解放以来第一本热情歌颂钟相、杨幺所领导的南宋时期湘湖农民起义军的历史著作。它深刻地分析了这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历史条件,揭示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丰富内容,从而构成了一幅活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的高师历史专业教学中,做为大学历史的基础课,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以下简称“介绍及选读”)教学是一个被普遍忽视的角落。这主要表现在各院校此课程师资力量的薄弱和课时的不断缩减以及对其教学方法研究的冷落等方面。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产生与我们对其知识功能的忽视是分不开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就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对这门课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一尝试性的探究,以期引起广大同仁增强对此课程的重视,加深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在談意見之前,先說明以下兩點:第一,本文並不準備對‘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一冊中的各個問題和各個方面提出意見,只準備在古代史分期問題上提出一些意見和同志們商討。第二,古代史分期問題是一個極為復雜而至今又無定論的問題,因此,我們並不企圖在這篇文章中接觸到分期問題的一切方面,也不準備過多地具體地論述對某一史料應如何正確地運用與解釋,我們只準備在理論上指出范文瀾同志的有些觀點和結論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历史文选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应给历史文选课程附加太多的任务。应该在历史文选教材中增加一定数量的文学选文和社会史选文,以符合历史学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小学历史常识自今年秋季开设以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这门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精神文明等方面,必将发挥明显的作用。下面就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初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高振铎主编、张家璠副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是十一所院校合编的高等院校教材。本书包括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文章选读和附录三个部分。考虑到史籍分类说法不同,在介绍要籍时,该书采用了分段介绍的方法。上册起自先秦,终于南北朝;下册起自唐代,终于清末。文章选读是本书内容的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空的教师们在集体编写“中国历史纲要”这部讲义的过程中,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曾经发生过激烈的学术争论。争论中的一方——他们的意见集中反映在现在出版的“中国历史纲要”内,而另一方,包括我自己在内,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意见。1955年一月到三月,我曾把我个人的一些意见,主要是对该书后半部的不同意见写出来,希望继续争论下去。现在“教学与研究”准备发表我去年所写的这篇稿子。由于个人的意见到现在仍无变更,并为保持当日争论的本来面目起见,此次对原稿除在文字上有所删节外,内容上未予改动。这些意见只是个人的不同意见,并不是我对该书的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今年历史高考的成绩考生的平均分数和及格率都比去年有较大的提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思想上“重理轻文”的倾向已在逐步得到扭转。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考得不理想的考生仍占绝大多数。从试卷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存在着严重的知识缺陷,历史教学中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其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已经出版了。这里,谨就如何使用这个教材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很不成熟,仅供参考。瞻前顾后层次分明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理论上的连贯性,要瞻前顾后,上下照应。为此,在备课时首先要尽可能做到全局在胸。全局和局部的区分是相对的,全局可以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以是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也可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各个部分,甚至是其中的一章、一节。系统地、融会贯通地把握了全局,在讲授和辅导中就比较容易做到层次分明,前后既相衔接,又不重复。(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