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人员讯问时辩护律师在场,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充分行使辩护权,防止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维护控辩平等以及实现司法公正都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论述了在我国建立辩护律师在场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这一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2.
3.
4.
袁丽红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2):187-190
2005年3月以来,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河南、甘肃三地公安机关合作,正式启动“三项侦查讯问试验项目”。规定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公安机关第一次讯问时,可以要求律师在场,或者对讯问全程进行录音、录像。这也宣告律师在场权的试验性启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将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但律师正式行使刑事辩护权的时间仍是从案件被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我国律师在侦查阶段并不享有辩护权,当然也就不包括讯问时的律师在场权。笔者本文将论述讯问中律师在场权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侦查讯问中的律师在场是现代民主法治发达国家治理刑讯逼供的重要途径之一。律师在场制度的推行有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维护侦查人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刑事诉讼进程,以及进一步平衡诉讼结构。因此,我国未来立法亟须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先进的立法例与实务运作,采取"步步推进"的策略,有条件地确立和发展侦查讯问律师在场制度,同时辅之以相关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6.
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是辩护权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控辩平等、保障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维护被追诉者人权的客观需要。修订后的《律师法》的有关规定虽然具有明显进步性,但主要是一种权利宣告或确认,缺乏程序保障,可操作性不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予以保障:赋予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证据保全请求权;完善辩护律师自行调查取证权,建立调查令制度;完善辩护律师申请调查取证权;赋予辩护律师执业豁免权。 相似文献
7.
杨晓曼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3):59-66
讯问作为侦查机关获取犯罪证据的重要手段,是构建证据链条、破获案件的关键环节,可同时也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的敏感地带,实务中出现诸多刑讯逼供造成的冤假错案,也揭示加强对审讯环节的监督和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护的必要性。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律师在场制度在我国已具备现实可行的条件和契机。为有效遏止程序违法现象,就需要在敏感而关键的侦查讯问阶段,通过律师的有效参与解决侦查讯问环节权力配置过度失衡的问题。文章从适用范围、机制安排、程序设计以及保障机制四方面,对于侦查讯问阶段的律师在场制度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更好保证程序正义以及人权保障等立法目的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8.
新《律师法》对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做了较大修改,进一步增强了律师的权利,但法律的立法体现并不等于法律的司法实现,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利目前还存在着多重障碍,首当其冲的就是刑事实体法的立法障碍。通过对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内容的概述,同时结合《刑法》第306条的规定,研究探讨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存在的主要障碍,并对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保障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律师在场权的立法缺失问题,随着今年五部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出台,再次成为了热议的焦点。针对该问题,在分析了律师在场权立法缺失的原因,论证了该权利立法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律师在场权的制度设计。在宏观的层面,重点论证了律师在场权的适用范围、程序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林五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4):140-143
确认律师在场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刑事司法发展的方向,联合国和其他一些区域性国际机构也在法律文书和司法实践中确立了与律师在场权有关的规定;侦查阶段被追诉者接受讯问时的律师在场权的实现已经具备理论上的正当性、现实中的必要性和实务中的可行性;我们应当加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力度,规范程序设计,强化制度保障,使律师在场权的应有价值真正得到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辩护律师执业权利在立法与司法中存在如下现状: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形同虚设;律师保守职业秘密原则未得以确立;立法上未明确规定律师享有民事、刑事责任豁免权。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肖海雁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0(6):90-92,95
文章从分析高等师范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二重性特点出发,分析了高师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般性特征和有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独特性,它范围更广,要求更高,认为高师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知识、学习指导、情绪调控、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基本理论知识普及以及倾听技能、交流技能、情绪调控技能、转介技能、自我保健技能等内容;高师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应该遵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心理咨询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特色、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加强体验式训练、注意使用心理咨询员成长记录袋策略等要求。 相似文献
13.
农村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是农村儿童权利的保护在我国仍然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权问题、监护权问题等。原因主要在于立法不够完善、执法不够到位、落后的传统观念。因此,完善相关的立法、加强执法、健全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农村儿童权益保护问题的当务之急,而户籍制度的改革则是农村儿童权利保障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康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4):11-15
商业贿赂作为最主要的一种贿赂形式,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反商业贿赂行为立法的现状和缺陷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反商业贿赂行为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检察环节,辩护律师主要处于职务犯罪侦查和刑事犯罪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阶段,由于侦查、批捕、起诉是诉讼程序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保障律师权利,对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强化检察环节辩护律师的执业权利,以求使刑事辩护制度的积极作用在检察环节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私权利之视角下的高考移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欣欣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5):71-74
以海南省2005年被取消报考一本院校资格的李洋等28名“高考移民”为例,从私权利之视角剖析“高考移民”现象合法、合理性的一面。通过正当的户籍迁移手续进行的“移民”,具备合法性。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形势下,“移民”是考生的一种自立救济行为,具备合理性。要缓解高考移民现象,需将迁徙权纳入法律保障范围,公平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加强高校招生录取权的司法监督,从而达到保障全国考生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This case study examined patterns in online communication using 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eaching presence, social presence, and cognitive presence are manifested in a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tudy participant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discussion. The instructor and facilitators displayed high teaching presence through posting encouraging social words and maintaining a positive emotional tone, which created an open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for student discussion. To promote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acts that their words described included to “inform” and “elaborate” to help students construct knowledge by providing factual information and extending or embellishing upon points made. Students displayed social presence by using more social and positive emotion words, and tone, which signaled that they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discussion. Students’ cognitive presence was manifested through making claims, providing information and elaboration on posted comments. 相似文献
18.
邢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6):37-39
物权变动是物权法的核心问题,其中,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应如何选择更是讨论的焦点。因为这一选择的过程,是以一系列理论难题的解决为前提的,即我国要不要承认物权行为,是否应当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登记和交付这样的公示行为是物权变动的对抗要件还是成立要件等。通过对现有的三种模式进行比较,对以上理论难点逐一分析得出适合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 相似文献
19.
焦君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6):37-41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思想随着20世纪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而产生,它为审视环境危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新的维度和现实途径.人对自然的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它的伦理价值在于对正当利益的保护.对自然义务的核心内容是利益的付出或负担,它的价值在于为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提供基础和保障.要真正践履对自然的义务,就应当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