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生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地产生了人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美感是以个人的爱好和趣味为出发点的,由于个人的阶级出身,文化教养、性格、职业和遭遇等的不同,形成个人爱好和趣味上的千差万别,即美感的多样性。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语文众多的语言材料中,优美的唐诗、  相似文献   

2.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科学。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去改造世界的。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直觉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辨识并寻求真、善、美的事物,在情感上使人自觉地热爱并珍视美好的事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实用与美感”两大分野的修辞假说为前提,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对美感修辞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描写。本文认为:(1)美感修辞可分为美感目标和美感策略两个互为因果的方面;(2)美感修辞可分为意感美、音感美、形感美和趣味美等几种美感形式;(3)每种美感形式又都包括自然美和艺术美两个部分。本文对意感美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抽象与形象、直率与委婉、明快与含蓄、清晰与模糊等几对修辞范畴。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音乐教学的主体效应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通过学生在长期的、多次的审美活动来进行,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趣味教育。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民族素  相似文献   

5.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在人类出现之前是否有美存在?美决定于美感还是美感决定于美?这是美学史上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休谟认为审美趣味没有客观标准.克罗齐认为美即直觉,这就是说美决定于美感,美是主观的.这是美学上的主观论.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就是说美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精神.这种精神决定着美的存在,实在的东西不过是这种精神的影子或外化.这可以说是美学上的一种客观论.但是这种客观论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它用神来解释世界的本  相似文献   

6.
美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一般来说,它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普及和以美的规律贯彻其中的普通教育。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美学知识普及主要是进行美学原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教育,为人的审美活动奠定理论基础,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修养。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普通教育,即把美的规律贯彻到其他学科教育中,发挥出美育对智育、德育的促进作用。一人类绝大多数实践活动,无不渗透着美育的成份…  相似文献   

7.
休姆认为,优美不在外物中而在人心中,它根源于人类心智的特定构造,心智特定构造与客体表象形式之间的同形共构或同情共感关系是审美愉快的真正源泉:这些是休姆在美感根源问题上的基本观念。造成审美感受和趣味的差异性的原因在于内在器官缺陷、想象力欠灵敏、偏见、个人的特定性情和气质、时代或国家的特定风尚和舆论,但是审美感受和趣味的共同性即美感的标准依然存在,它源自人类心智的本源结构,为各个时代和民族的人所普遍认同:这些是休姆在美感的差异和标准问题上的主要观念。美感与实利密不可分,人们在审美时通过想象分享属于他人的客体之方便、实用、便利、合目的性等实利因素带来的愉快或满足,每一种审美形式中都蕴含着一定的实利目的:这是休姆在美感的实利性问题上的核心观念。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贯彻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是落实新课改的关键所在.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好的音乐作品能给人以美感,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郑素惠 《中学生电脑》2014,(1):29-30,32
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个性化的美育内容,在语文课堂寻找美的源泉,让教育变成美的神话去感染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体验语文的趣味之美、形象之美、结构之美、生活之美、诵读之美、创造之美,享受语文的美,散发语文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良好情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审美趣味不是人类先天就有的,而是随着实践劳动产生的。审美趣味的内涵定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学史上最先触及趣味的是柏拉图。中国古典诗词带给人美的感受,其中蕴含着极大的审美趣味。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使人们心灵上产生愉悦与美感,使人享受到其中丰富的审美趣味,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探究古典诗词带给人们的美的感受,辨析诗词之美,有益于我们感受当下的生活,体会审美趣味带给我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建华 《考试周刊》2010,(13):53-54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校中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美育是小学教育基本组成部分。“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与美育》,山西...  相似文献   

13.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学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学校中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4.
美与美感孰先孰后的问题,是美学理论中争议极大而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重大的基本的美学理论问题。当代中国美学界基本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美先美感后说;美与美感同时生发说;美感在先美在后说。"主客体实践美学"认为自然美和生态美是宇宙自然本质力量非自觉自由创化的结果,先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化的人类即人化美和拥有审美能力的人类出现。  相似文献   

15.
王振宇 《文教资料》2011,(21):91-92
在声乐艺术学习中,歌者具有良好的心理与美感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增强歌者学习声乐的信心和表演的欲望;而美感意识对于声乐艺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会直接影响歌者的演唱风格,从而收到不同的演出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会使歌者的个人美感意识得到更完善的表现,而歌者丰富的美感意识又会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美育,顾名思义,又称美感教育,旨在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趣味,陶冶心灵,健全人格,从而提升人的境界。美育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完成由本能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理智情感的建构过程,因此,美育对人的意义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李其秀 《陕西教育》2007,(11):11-11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理性的美学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而地理美育是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教育方法,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地理教学在优美艺术气氛中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涉及大干世界的地理学科蕴涵着大量的自然美、人文美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形成。地理教学内容涉及广远的时空,其中有许多时空节律美、和谐美。  相似文献   

18.
1 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适合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语文学科的选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折射了作者的美感,是作者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评价的固态化,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蕴涵着美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一)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一般人都认为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是美术教师的事,这导致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文学作品中美感因素,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美的想象力。随着教学现代化的启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全新的面貌、非凡的气势走进了课堂。这种手段化不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优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因素,展现文学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建筑美等,让学生充分感受闻一多先生在《先拉飞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