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次中科院教育局为研究生组织的专题讲座,不知为什么点到我。也许是认为我在大学呆了20多年,讲课比较擅长。可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讲课或作学术报告是一回事,要跟研究生讲做人修养、成才之道,又是另一回事,因为讲这一问题得讲出点道理来,就需要比较多的素材;另外,我是做具体研究工作的。缺乏政治理论修养,所以对讲这次课很为难。怎么办?想来想去,只能讲一讲我个人的治学经历,所走过的路,然后结合经历的每一阶段,谈点个人的体会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 肖宗六先生是我国教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从事学校教育管理研究的工作。他在学术上的诸多建树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乃至教育决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把他撰写的《我的治学之道》系列文章推荐给大家。这些文章既有肖老几十年怎么做学问方面的总结,也反映了他的治校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 在新时期,我们的教师不能是“教书匠”,而要做“研究者”,做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必须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全方位地发展。要做教师,首先得是“人师”,希望这一组文章能对教师如何做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萧宗六先生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泰斗之一。他在学术上的诸多建树对教育管理研究乃至教育决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的治学之道》系列文章,是萧老对几十年“怎么做学问”的体会的总结。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较之治校之法,治学之道更有普遍意义;较之学术理论,治学之道更有长期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玄章 《大学生》2014,(10):59-61
正"为什么我做的事情从来没有向领导展示的机会?为什么我见到高层什么都说不出来?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反而是那些做汇报的人得到领导的青睐?为什么我说了那么多,老板还是听不进去?"这些常见的与汇报相关的迷惑是困扰很多职场新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做学问,搞研究工作,就得写文章。写文章(或写科研论文)对许多中小学校长和老师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写什么?怎么写?历来是中小学作文教学永恒的课题。现在初高中毕业生的作文,真正过了关的是少数。有些理工科大学还开语文课,并规定语文不及格者不得毕业。可见,怎么写文章,值得一议。 《拿起笔来之前》是语言大师、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的  相似文献   

6.
最近著名专家学者蒋孔阳、舒芜、濮之珍、张斌、潘旭澜、何以聪等,从自身治学实践经验中笔谈自己感受最深的治学之道,回答了高等学校中文系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关心的问题。来稿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很有借鉴意义。现发表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攀登科学高峰,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也不会马到功成。治学之道,古今中外名家各有千秋,但并没有什么奥秘与诀窍。中国的科学工作者,靠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树雄心立壮志和勤奋、毅力、进取的顽强精神,严谨、求实、探索、刨新的科学态度。雄心壮志即抱负,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精神境界、宏伟的奋斗目标,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科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所作为,做出贡献;而不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  相似文献   

8.
名家治学之道古今中外名家的治学方法,可供不同个性的人在治学时借鉴参考。1、春秋时大教育家孔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战国时思想家孟朽:“尽信书不如无书。”3、东汉哲学家王充:“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鲁。”4、晋代医药家葛...  相似文献   

9.
今天讲些和治学、和研究有关的事情。研究生,顾名思义,应当是能搞研究、会搞研究的学生,所学内容应当带有很多的研究成分,所以,“研究”对于你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研究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最必要的条件,怎样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古代有个故事,说有位师傅会点石成金,他教了两个徒弟,有一天师傅问他们:“你们需要点什么?”某甲看着眼前的一堆石头说:“请师傅把这堆石头给我点化成金子。”某乙说:“我希望得到师傅那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而某乙所要求得到,乍一听仅是一个手指头,实则是无限的,如果有了那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何止是面前的一堆石头,就是石山、石岭,也可以点化成金山、金岭!所以,某乙比某甲更聪明。学专业、治学问也是这样,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地多学某一些知识更重要。所以希望你们听课,看著名专家、学者的论著,要细细品味,要从中抽出他们治学的方法,择巳所需、为我所用。这一点希望引起你们的注意。 下面讲一讲做学问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点,努力打好基础,掌握一套“看家本领”。山东大学已故教授刘泮溪先生曾对我们反复强调,敏学问要有一套“看家本领’。这就首先要把基础打坚实,然后掌握—些“绝活”,能演几出“拿手好戏  相似文献   

10.
做学问,要找到自己 好的学者,都善于做学问。善于做学问的重要内涵,是努力做到在研究工作中鲜明地找到自己。 一个人,读了一辈子的书,装满了一肚子的知识,但没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学者不能算是好学者。一个人编出了好些书,看起来是厚厚的一大摞,但实际上没有自已的创造,这样的学者仍然不能算是优秀的学者。只有通过研究,提  相似文献   

11.
肖宗六 《湖北教育》2003,(13):22-22
1985年7月下旬,全国学校管理研究会(1987年更名为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我向中小学校长各做了一场报告。过后,有一位校长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新任校长怎样才有威信?我略微思索了  相似文献   

12.
朱熹,世称朱子。他一生学习孜孜不倦,著书立说,讲学论道,因此他的学问是十分渊博的,不论是文学、史学、乐律、伦理,还是天文、兵法,无所不通。他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从事讲学和写作。他主管过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江西南康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以及建阳考亭的竹林精舍等许多书院。他不仅在传播中国文化教育上做过很大贡献,而且在治学上也有一套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方法论角度讲,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有个方法问题,不是正确的方法,就是错误的方法;正如过河要有桥和船一样,治学也要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到达彼岸——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14.
<正>"与文彬先生相比,我们在‘教学’,文彬在‘治学’——治学者,行得更快,攀得更高!"作为潘文彬老师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位追随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树亚的这句话道出了众多青年同行的心声,很有见地。治学者,追求的是境界。孔子治学有三境界: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此为"自学";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为同道中人"研学";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乃淡泊宁静后的"修学"。作为小语界的一名深耕者、开拓者、治学者,潘文彬的治学也有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5.
肖宗六 《湖北教育》2003,(23):19-19
粗读《鲁迅日记》后,我产生了一些疑问。例如1922年的日记为何失落?为什么鲁迅的日记写得如此简单,只记一些生活琐事?日记中只记生活琐事有什么意义?我们从《鲁迅日记》中学习什么?这些疑问,我只好自己来回答。  相似文献   

16.
“堂堂正正做人,圆圆满满治学”,潍坊八中将此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学校办学的基本信仰、追求和境界。学校教育的内涵在我们内心沉淀最深厚的莫过于两件事:做人,做学问,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就是如何使受教育者成为会做人、做好人,会做事、做成事的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倾其实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9,(5):103-105
<正>《太原学院学报》编辑部的小岳打来电话,向我约一篇关于治学经验谈的文章,我有些意外,我没有什么治学成就,也没有什么治学经验可谈,怎么写呢?但他坚持说一定要写一篇,篇幅短一点都可以,并且还提出了交稿时间。我颇有些为难,但又盛情难却,只好答应下来。回顾我的学术之路,把我的治学经历写出来,希望能给初学者提供一些借鉴。我的初中、高中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读完的,学习很不正规,因而没有学到  相似文献   

18.
学习有没有诀窍?我没有仔细想过。但有一次一件事迫使我紧张地思考这一问题。 1995年10月,我应邀在西南师范大学作教育管理的专题报告。听众是云、贵、川、藏部分重点中学的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课间休息时,重庆《大学生学习报》一位编辑走上台来说:现在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习,我们想请一些名家为报纸题词,以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说着,把事先准备好的纸、笔递给我。我不是什么名家,但拒绝题词似乎不礼貌。我思索了几分  相似文献   

19.
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评价体制、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错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学术失范的原因,进而提出,学术道德的维系,需要从建立学术规范、重塑学术精神、坚持治学者的自律和制度的他律相结合,重视规范训练几个方面来着手,由此提高治学者的学术规范和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20.
看邬沧萍教授怎样治学蓝鸿文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老年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邬沧萍,原来是研究统计学的,1973年因当时形势和工作的需要,转而研究人口问题。我最早读邬教授关于人口问题的文章,是1979年他和刘挣同志合写的“人口非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