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正名话题作文尽管引领中高考命题数年,但是对它的认识仍是模糊的,例如有人认为高考采用话题作文已有七年(1999年始),有人却认为只有六年(2000年始)。出现认识的分歧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什么是话题作文缺少理性的认识,在概念上缺少阐述,即所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笔者查阅有关“话题作文”的研究资料,对什么叫“话题作文”的阐释少而又少或语焉不详。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江老师是这样描述“话题作文”的:以某种完整的材料为由头,归引出一个特定话题,然后以此话题相关范围进行作文,这种作文命题形式叫“话题作文”,并进一步指出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高考话题作的命题形式成了关注的热点。笔认为,话题作是高考作命题史上的一大进步,进步了就不要后退,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3.
一、2004年高考作的特点 2004年全国各具特色的15道高考作试题,呈现以下特点:(一)从命题的形式看,几乎是清一色采用话题作,惟北京卷以“包容”为题——看似属于命题作,但从实质上看,这样的命题作也可以纳入话题作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近三年高考命题逐渐摆脱了以往作命题的重重限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命题形式——话题作。1999年高考作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内容范围写一篇章,鼓励写作“大胆想象”“写法可以多种多样”,话题作和特点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而以2000年高考作为标志,这种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劝的作形式——话题作便应运而生了。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则进一步明确了高考作的命题方向。  相似文献   

5.
话题作风光数载,现在也有人对他评头品足了。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争论:话题作、命题作、给材料作,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作为高考作命题形式?前几年说话题作最适合的最为时尚,理由是话题作写作范围广阔,这一点几乎得到所有人的首肯。现在命题作和给材料作重新得宠,而话题作反倒成了戳戳点点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自2001年高考作以话题作的面目出现,几年来,它的形式和命题倾向都在不断变化中。尤其在形式上,由2001年的“诚信”这一单一型话题到2003年的“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和20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从他人的意见”这样一些复合型话题。形式的变化带来的是关系的复杂化和审题难度的增加。因为复合型话题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这就加大了作的限制力度,更侧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许多学生面对这些复合型话  相似文献   

7.
自1999-2000年的春夏高考又给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新世纪感言”的话题以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之后,人们似乎越来越鲜明地感到“话题作”正倍受高考命题们的青睐。那么,什么是“话题作”?如何才能在话题作中一举获胜?  相似文献   

8.
一、对近几年高考作的认识 自1999年至今,全国高考作一直沿用话题作的形式,1999年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是“诚信”,2002年是“心灵的选择”,2003年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2004年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什么存众说纷纭、褒贬之声不断面前,高考命题人“我行我素”呢?噢,原来这是由他们的认识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自1998年高考以“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话题命题以来,至今连续几年的高考命题都是话题作文。尽管人们对这一命题形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颇有微词,然而就目前来说,还未找到比这一命题形式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施展才华,更能体现素质要求的形式。因为这种命题形式在近几年还会延续下去,既然这样,对高三学生来说,就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就要去主动适应这种命题形式,而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说,高三的话题作文训练更应该有计划、有步骤,要把握高考的脉搏,适应话题作文这一…  相似文献   

10.
数学第一册(上)中,关于四种命题作了详细讲述,其中“什么叫逆命题”,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相似文献   

11.
高考命题权的下放,催生了新一轮的高考全方位的改革。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形式一向为世人所关注,也是当今高考语文改革的一大焦点。教育部考试中心倡导的“话题作文”已成为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形式。不过,最近对其评说多种多样:有观点认为,“话题作文”正逐渐走向成熟,它还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有观点认为,同过去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样,“话题作文”也将会走完其辉煌的一生,告别高考测试的舞台。笔者也想在对“话题作文”的讨论之中,表达一己之见,求教于同仁。一、对写作本质的认识要明确话题作文的特点,首先必须明确写作的本…  相似文献   

12.
谈话题作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题作文是作文的一种命题形式,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个创举。话题作文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已经沿用了四年,相信这种命题形式已为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所熟悉。但是,对于话题作文的内在含义以及在高考中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许多人还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对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以便我们更好地把握作文教学。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有“题”,但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所有考生都共用这个标题;而话题作文的“题”是话题,也有考生用话题作为自己作文的标题,但更多的考生是在话题的范围内自拟标题。命题…  相似文献   

13.
话题作是当今高考作的“流行色”。众所周知,如果抛开所有作都有的“写作要求”来看,话题作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提示性的材料、命题人对材料的阐释过渡以及话题。从理论上来说。“材料——阐释——话题”三间应该呈现出一种线性关系,尤其是三的内涵应该在同一层面。不能出现任何的偏差,因为一旦有了偏差,就会对考生产生误导。这就是话题作命题的线性原则,也是话题作拟制的严密性的体现。但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很多模拟高考的话题作。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要求,甚至有些高考话题作也未能幸免.  相似文献   

14.
话题作已考了多年,这种命题形式的某些弊端也开始引起了各地命题的关注和思考,从2006年各地高考和中考试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话题作已不再是唯一的出题形式。但是,无论是不再给出话题核心语的所谓的“新材料作”(这种所谓的新材料作与传统的话题作的相似之处是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章,最大的不同是不再明确要求“以……为话题”,需要考生自主确立话题),还是限定体的所谓改进型话题作,大多还是承继了材料作和话题作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话题作作为语高考渐趋稳定的作命题形式,稳中求变,逐步走向成熟。这一命题形式以其颠覆传统的特质为语界所接受,同时也促进了语教育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对写作教学更是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05年的高考作怎么考,如果不出意外。2005年的高考大多还会采用话题作这一形式。为了摸清命题规律,提高作备考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窦红平 《现代语文》2006,(10):104-105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入学考试要考语,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测验考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就是理解语的能力和运用语的能力,看他们够得上够不上大学所要求的水平。”叶圣陶老先生的这种提法对当前的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认为,语教师在作教学中和作命题在命题工作中都要兼顾这两个方面。笔查阅了2006年3套全国卷高考作题和14套省市自主命题的高考作题,本通过对今年高考作题目的综述、梳理来谈高考作对今后作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话题作自1999年首次出现在高考语试卷上以来,以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要求开放、贴近生活等鲜明特点,备受好评。话题作已经成为高考语试题成熟而稳定的题型。但是,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通过2003年全国卷作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全国卷作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我们不难看出,重视考查学生思辨的关系型话题作已经格外受到高考命题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考生大都以为话题作文“好写”,但落笔后又出现了种种问题。据笔者了解,2001年—2003年高考全国卷考生作文的弊病主要反映在下列诸方面。(一)审题不严,偏离题意。2001年高考试题提供了一则寓言,目的是引出话题,按说审题并无难度。但部分考生既不重视把握话题的内涵,也不注意搞清题目要求,或把“诚信”误作“诚恳”、“自信”、“信仰”等理解,严重偏离了题意;或把“诚信”理解为“忠诚”、“信任”,这虽然与“诚信”有关联,但毕竟不是同一概念,不能等同视之。2002年高考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在引出话题前,命题人提供了一则登山者救人的…  相似文献   

19.
可以说,自恢复高考以来,2001年的高考作命题是最没有悬念的。自1999年、2000年考话题作后,今年高考作再一次采用了这一命题形式,对此,考前的各种信息多有透露。但这决不是说2001年的高考作题不是个好题目。1999年,话题作首登高考舞台,应该说,这种题型最大的优点是把学生从狭窄的题目约束下解放出来,使考生获得充分的写作自由,因此,这种题型一出现就获得一致欢迎。不过,当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话题本身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高考作文走过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单概念→双概念)"的发展历程,2006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均采用了一种新的作文题型,标志着作文命题形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高考研究者们所说的"题意作文"(也叫"新材料作文"或"后话题作文")。因为这种命题形式似曾相识,广大学生似懂非懂,因而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