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之后,翻译批评跨入了全新的历史语境。在单一的国家赞助系统和严格的翻译规范之下,翻译活动与其他文化生产一样,高度组织化和计划化。随着出版发行机构的国有化和稿费的不断降低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取消稿费,译者的主体性和自由度大大降低。翻译批评的原则、标准,甚至言说方式都整齐划一,政治意识形态成为翻译评价的唯一尺度。  相似文献   

2.
专区专署制对专区的设置原则、性质与地位、全称、等级划分、组织、职能等方面均有规定。这一制度对加强省县联络、保证政务的有效推行,对推进地方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导致增加行政成本;专署、市、县“工作关系不协调”,衍生重重矛盾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1949年以后,我国建立了福利费制度,其内容包括福利补助的条件或对象、项目、形式、原则和标准,以及福利组织和福利费的收支等方面的规定。福利费制度在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此制度在执行中也存有福利费评核手续不严、福利费使用不当等不合理现象;而且,制度本身也舍有“包起来”因素;不符合按劳取酬精神;助长工作人员带家属住机关的偏向;偏重物质补助、忽视精神帮助等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专区专署制对专区的设置原则、性质与地位、全称、等级划分、组织、职能等方面均有规定。这一制度对加强省县联络、保证政务的有效推行,对推进地方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导致增加行政成本;专署、市、县"工作关系不协调",衍生重重矛盾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着手建立党政公文制度。由此至1956年。先后颁发了三个相关文件,从内容性质、机密程度、缓急程度等角度对党政公文进行了文种划分,对党政公文的体例、文字规范及装订、用纸等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并对党政公文的收发、处理与传递等等规定了固定程序。共和国党政公文制度的建立和逐步规范,保证了政令的通畅和各机关职能的履行,促进了政府行政法治化;但是同时也存在公文数量多、质量低、“旅程”长以及办理制度废弛等问题,这些问题助长了机关干部的文牍主义和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其教训值得记取。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17年间,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整合观直接影响了党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整合发展脉络。虽然这一时期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整合观出现了曲折,但是他在知识分子的思想整合的逻辑起点、整合期望以及整合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均有着开拓性的探索与尝试。时至今日,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整合观仍然为党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埃兹拉·庞德集诗人、翻译家、批评家三重身份于一身,然而学界关于其身份认同对他翻译观的影响却少有讨论。倘若从庞德的文论以及他翻译的《华夏集》进行考察,可发现不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共同塑造了庞德的翻译观。具体而论,作为诗人的庞德关注诗的核心要素,提出了语言能量观;作为翻译家的庞德用语言能量取代意义作为翻译的本体;作为批评家的庞德则在历史意识与创新意识下重新审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利用翻译来革新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织抗战,受压迫最深的农村妇女既是亟待被解放的对象,又是潜在的抗战主体力量。如何实现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建构起她们的社会主体身份,继而激发伟大的女性力量,是共产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经历启蒙、赋权、困境及调整之后,共产党探索出了劳动生产与改造家庭相结合的农村妇女解放路径。至此,在抗战语境下,农村妇女寻到了合适的载体与空间,不断构建自己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身份,为抗战胜利和妇女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1949年以后,我国建立了福利费制度,其内容包括福利补助的条件或对象、项目、形式、原则和标准,以及福利组织和福利费的收支等方面的规定。福利费制度在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此制度在执行中也存有福利费评核手续不严、福利费使用不当等不合理现象;而且,制度本身也舍有“包起来”因素;不符合按劳取酬精神;助长工作人员带家属住机关的偏向;偏重物质补助、忽视精神帮助等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1949年以降,中国进入了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活动被纳入国家体制,高度计划化和组织化,以服务于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态。主流批评话语声讨新中国成立前的翻译"乱象";政府积极创办翻译刊物,创设翻译出版机构及召开全国性的翻译会议,其意均在建构新的翻译文化秩序。这一系列的建构手段,对"十七年"(1949—1966)的翻译和翻译批评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划化和组织化成为翻译批评话语中的核心叙述,它既建构起了翻译工作技术层面的操作规范,又满足了政治层面创新翻译文化话语的战略谋局,成了维护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话语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大导向,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获得了发展的契机。1949年至1966年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围绕国家话语迅速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由此掀起了民间文艺学领域搜集与整理问题的深入讨论,推动了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与资料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从翻译伦理观的角度出发。以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活动为例,对译者作为个体人、社会人,职业人在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所彰显的角色身份进行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所作出的选择决定无不受这三种身份的影响。这些选择与决定也必然反映出了译者的价值取向。这三者价值倾向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相似与差异之处共同铸就了译者混杂的道德身份。  相似文献   

15.
16.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至今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浪潮。代表人物谢莉·西蒙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翻译的衍生性和女性的从属性,在历史上的低下地位都是一种建构。本文试图通过对西蒙的身份认同理论的解读来阐释女性主义翻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对待史学遗产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十七年史学"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成就。"十七年史学"中关于史学遗产的认识,远不是简单否定和粗暴抛弃,而是秉持着一种系统全面、辩证开放的史学遗产观。这在历史观、治史旨趣、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反映。当然,对这一时期史学遗产的研究要想得出正确的认识,还需要避免阶级斗争泛化的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18.
重新解读以《四书》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经典文本,对其中的修辞批评现象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先秦儒家在自身的话语共同体内无形中确立了“言说厚德”“修辞立诚”“言闻从礼”“言行及义”等言说规范,以及“察言观色”“听言现行”“知言及人”等修辞批评方法。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宣扬儒家思想的话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儒家修辞批评观。  相似文献   

19.
对翻译批评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方兴未艾的翻译热潮中,翻译批评领域的冷清态势,表明翻译批评正面临着新的定位、整合与抉择。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独立的批评理论体系,确定规范化的批评标准,履行指导性的批评职能,树立正确的翻译批评观,准确把握翻译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定位,寻求科学有效的批评方式和沟通途径,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翻译批评者队伍。  相似文献   

20.
1949—1966年我国图书馆受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影响,其社会功能的演变前后经历了4个阶段:1949—1952年图书馆带有社会福利性质和宣传教育功能阶段;1953—1956年图书馆宣传教育功能的逐渐凸显与科研服务功能的初步加强阶段;1956—1960年图书馆政治宣传教育功能与科研服务功能的持续强化阶段;1961—1966年图书馆政治宣传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强化与科研服务功能的逐步弱化、虚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