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引言近年来,国内学者日益重视翻译史的探讨,相关研究所涉维度更多,对问题的洞悉更深刻。相关的代表成果有: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1984)和《中国翻译通史》(2006),孙致礼的《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1996),方华文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2005),王克非的《翻译文化史论》(1997),李伟的《中国近代翻译史》(2005),李亚舒、黎难秋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韩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基白的《韩国史学史论》,研究了韩国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分期方式,认为李基白对韩国史学史的认识对史学史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计量史学及系列史的理论与视角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高等教育史研究突破传统方法、运用计量方法的可能性。为具体化此方法的应用,本文以区域分布史为研究范例,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史的计量史学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与司马光是我国古代主张“鉴史以资治”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是我国古代极负盛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王船山深怀亡国之痛,穷经究史,晚年撰写了《读通鉴论》、《宋论》两部史论和一部当代史《永历实录》。他的史论著作,堪称我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珍品。王船山与司马光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学家,深受《春秋》“大义”的熏陶。《春秋》笔法给中国古代史学留下了许多弊端,流毒深远,效尤者历代不绝,王船山与司马光也深受其  相似文献   

5.
教育问题史注重对不同时期同一教育"主题"或"问题"的研究,是当代教育史学研究的重要动向和方法。借鉴这种研究方法,作为语文课程史研究的新范式,廓清语文课程史的研究范围,确定语文课程问题史论的研究原则与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取语文课程问题加以阐发,并对问题史论研究范式的发展进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传入对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国内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后现代理论、后现代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后现代与史学的关系、后现代史学批评、后现代史学实践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工作使学界对后现代史学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并为付诸实践奠定了基础。目前,思想史、区域史、口述史领域都零星出现了一些具有后现代意味的作品。后现代史学的批判能量及在拓展史料范围、拓宽研究视野等方面的有益启示都已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史学史论集》上册读后,感到有如下几点特色: 一、开拓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领域,弥补了近代史学史研究的空白。从1840—1949年这短短的百年左右时间里,中国史学的发展变化也象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一样,处于最激烈时期。其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封建社会二千多年内所经历的变革。在这百年左右时  相似文献   

8.
在北宋史学繁荣的背景下,三苏父子挟其文学盛名之东风钻研史学,并写出了大量史论文章,这些史论有的是专论历史,有的则是在其策论及政论之中,这些构成了三苏史学的基础。宋代是理学大盛的时代,理学对三苏史学的影响体现在三苏在其史论中的说"理",以致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评价其论为"近理"。作为疑经惑古的先锋,三苏父子同作《五经论》打破经书的神话,将圣人作经用合乎人情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平凡化,更易使三苏的思想解放。三苏作史不落窠臼,每有新意,辄发论之,这使得其史论看来不觉乏味。三苏家乡风俗及家学重史也使得三苏史学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各国史学的发展颇侧重于区域史、区域交往史的研究。在我国史学研究领域里,学者们亦一直注重研究区域经济史、注重研究区域文化的形成、特色及其相互吸收融合对中华民族统一文化形成的作用。而对区域交往史、对相对统一政权中的区域关系颇乏研究。本文尝试从三国史研究入手,分析封建政权中地域因素的消长态势及其对封建政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罗伯特·C·艾伦与道格拉斯·戈梅里编著、李迅翻译的电影史论著作《电影史:理论与实践(重构中国电影史学)》突破了传统电影史研究方法的局限,提出将电影史研究置于一般历史语境的方法论,重视和加强理论在历史阐释中的核心作用,并通过个案对电影史的主要范畴作了深入细致地研究,阐述了若干新颖的研究观念和治史方法。此外,该书第十章列有大量文献书目,为电影史学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该著作从实在论的哲学高度全面考察了以往的电影史研究方法,清晰梳理了美学、经济、技术、社会诸种生成机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兴的史学研究范式,概念史日渐凸显出其跨学科的方法论价值,然而在当前的翻译研究领域,概念史研究的译学价值和可能拓展的面向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尝试回答为何和如何将概念史引入翻译研究的问题,论述概念史与翻译研究在研究内容、命题和取向上的契合点,探究概念史引入对翻译研究的价值,以及开展翻译概念史研究的几个面向。  相似文献   

12.
2018年,国内学界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学者们对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研究,进一步从资料、视角方面进行深化,并继续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近代史学史上的著名史学家及其著作、史学史的具体问题也都进行了考察;对口述史的发展及存在问题、中国公众史学的建设,学者们也讨论较多;学者们还对全球史、概念史、大数据史学等史学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学界还对40年来的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史研究的区域范围直接决定着研究所采用的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方法,同时也直接决定着史料文献的选取。族谱、方志等文献资料在区域史研究中具有补充正史记载不足、佐证正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是研究地方区域史、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史的基本资料。然而,族谱、方志等资料并非完全可信,需要参详考据,在使用中还应符合宏观历史背景,并以正史文献为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翻译家群体作为翻译研究和史学研究的热点受到学界关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北省曾涌现一批独具特色的翻译家。文章从翻译史视角,对近现代湖北籍翻译家群体进行研究。具体而言,在廓清翻译家群体概貌的基础上,文章从“内部史”和“外部史”视角对该群体译本、翻译活动及特点、译事活动的社会历史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相较于近代,现代翻译家在翻译家数量、翻译题材、翻译的方向性上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结果,本文阐释了翻译的社会性特征,展现出鄂籍翻译家对中国近现代发展所作的贡献。研究同时希冀推动翻译家群体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宋代三苏文史兼长,史论作品极为丰富。史论是三苏史学的重心所在,主要包括史亨评论和史学评论两部分。前者以观风察势为核心,以借古鉴今为目的;后者以苏洵的经史观、苏轼的正统论和苏辙评论《史记》最有名。三苏史论在形式上笔势纵横,议论横生,在内容上喜言得失成败,罕及纲常伦理,与理学家的论史尺度迥然不同,不仅在宋代占有重要地位,在宋以降的历史长河中亦有很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马列主义的史学体系是科学体系与思想统一的体系,在历史研究工作中,观点和材料是要高度统一的。就是说: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具体的史实、史料出发,将理论与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史论结合,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论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具体地讲述历史,即给学生讲述具体的知识,然后通过史实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历史教材就是充分遵循了史论结合的原则编写的,课上知识是在…  相似文献   

17.
白云教授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是目前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专著。上编分析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轨迹、基本形式、基本方法、基本对象、基本范畴、重要标尺、重要作用。下编探究了中国古代重要史家、史学家、史学批评家及《左传》、《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史学批评思想,上下编交相辉映,凸显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与史学     
孟子与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对古史进行过整理以及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重视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基于一定的诠释立场对历史进行诠释,以史论政,史论一体,构成其学说的一大特色。孟子的历史理念和史学思想在当时处于先进水平,在我国史学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史资治是司马光思想的基本特征,他把治史与治政统一起来,表现出强烈的以史资治的政治意识。以史为鉴、以史正心和以史论政等思维方式的形成,完成了史学的政治化。司马光著史的目的在于确立礼的政治规范,重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圣君贤臣身上。因此,他通过评论历史来塑造理想的圣王模式,并为君主提供了用人之道,从而将史学与政治学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校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对教育理论构建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校史研究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二是校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三是校史研究的功能性凸显.把握枝史研究发展趋势,有助于推进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工作,更好地发挥校史"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