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柏拉图中篇对话《斐德若》中主要有三个人物,象征了三种类型之人,分别是智术师吕西阿斯,热爱言辞的青年斐德若,以及哲人苏格拉底,这三种人都热爱言辞以及编织言辞的修辞术,而他们修辞术的品质则与他们各自的灵魂品质相关。柏拉图通过详述苏格拉底应用自身哲学式修辞术,教育斐德若认知吕西阿斯智术师式修辞术的缺陷,进而认知何为真正修辞术的过程,而苏格拉底教育斐德若的过程,本身就是真正的修辞术,也就是指向真相与德性、与辩证术相结合之哲学修辞术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英语词poetry源自古希腊语词poiēsis[诗],原意指制作过程。poiēsis和poiētēs[诗人]含义的用法,最早见于希罗多德。然而,只有在柏拉图的作品中,poiētēs和poiēsis才成为重大的哲学问题,而且,这与苏格拉底这个历史人物相关。苏格拉底与"作诗"的关系,表面看是与智术师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智术师的修辞术隐藏了政治的苛刻与严酷,隐藏了超越言辞的政治要素,所以其修辞术等同于欺骗术。苏格拉底区分了poiēsis的双重含义——"制作"和"作诗",只有欲求美的"制作"才是"作诗",即通过抽象的制作模仿宇宙中的美实现自己的永恒。这种抽象的制作不仅指制作合乐的诗(音乐),也指创制法律(立法)。苏格拉底是以作诗的方式(模仿纪事诗人和戏剧诗人)来抵制民主时代的智术,而柏拉图的作品则是对苏格拉底的施教行为的模仿。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在《裴洞篇》与《格黎东篇》中分别记述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后在监狱中与友人的两次谈话,值得探究的是,在这两次谈话中苏格拉底分别用不同的理由拒绝了逃离监狱的理由。这两篇对话除为我们呈现了哲学史上苏格拉底的赴死,也隐含着柏拉图的一种态度与选择。  相似文献   

4.
上篇论述了古希腊演说术与修辞术的差异、演说术的历史及功用,以及苏格拉底对演说术的运用。本篇将论述柏拉图的戏剧作品既诗化地呈现了苏格拉底的辩证术,还呈现了其修辞术;与那些服务于政治目标的演说家不同,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言辞中混合使用辩证术与修辞术,同时实现对极少数心智与大多数世人的引领,恰如华夏古人体察幽微,修辞立德的成圣之道;在这一点上,中西圣哲,道通为一。  相似文献   

5.
当下现实的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以使其获得外在于生命的生存能力。我们需要以培育心灵和爱智精神的教育来纠偏。对柏拉图对话的教育意蕴的探寻正是为此而做的具体尝试。苏格拉底终其一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对话性教育实践,以培育人们的爱智精神;柏拉图书写对话回忆苏格拉底的教诲;柏拉图的对话体写作避免了口头谈话的时空限制和惯常的书面写作的僵化问题,生动地再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精神。柏拉图的对话期待真正的读者,怀着生命热情在阅读中进行爱智精神的自我培育,真正地把苏格拉底的教诲带入当下。  相似文献   

6.
《会饮》中阿尔喀比亚德的讲话往往被理解为对苏格拉底的赞美,以及柏拉图借阿尔喀比亚德之口,为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辩护。但是,从"讽寓"的角度来分析,阿尔喀比亚德真实的意图则隐藏在表面的赞美之中,实为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术本身的问题可从学界对柏拉图《克力同》的研究中见出一斑,年代错位的年代学分析不仅毫无用处,还会遮蔽和延宕对最重要问题的急迫关切。忒拉绪洛斯以来的传统把《克力同》列为柏拉图早期著作,不过是进学的路径,不是表示其创作的时间。现代发展论以及由此而来各种技术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本身相互抵牾,因为《克力同》的私密和友情性质也无法支撑其为早期著作的定论。另外一些学者反过来把它划入中期和后期,同样不能自圆其说,最多只能说明每一部对话既是柏拉图思想表达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现有柏拉图著作的顺序内在地表示戏剧时间,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已。既然缺乏铁证,我们就应该放弃分期的学术操作,转而直面文本本身,聆听先贤教诲。  相似文献   

8.
《大希庇阿斯篇》出自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在本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并区分了"美本身"与"美的事物"。自柏拉图开始,美的序幕正式被拉开,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探讨与争论。  相似文献   

9.
在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产婆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贯穿于对话始终。借助于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等产婆术的重要环节,柏拉图在为我们构建充满正义的理想城邦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产婆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对话,古已有之:《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理想国》是以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形式写就的名著。如今,对话已成了时代的话语: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祈求社会的合作、沟通家庭成员的感情等等都得进行对话。学校里、课堂上,更是在寻求和建立对话的机制和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和希庇阿斯的对话探讨了"美是什么"的问题。现以这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为线索,分析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探讨过程中逻辑推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对话,古已有之,《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学生的对话,《理想国》是以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形式写就的名著。如今,对话已成了时代的话语: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企求社会各界的合作、沟通家庭成员的感情等等,都得进行对话。学校里、课堂上,更是在寻求和建立对话的机制和教育模式。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名人零距离柏拉图.是古希腊雅典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数学家,其代表作有《对话蒂》和《理想国》。与老师苏格拉底出身贫寒不同,柏拉图出生于富裕的奴肃主贵族家庭。家世显赫、富甲一方,他本可以像其他富家子弟一样舒适地过完一生,但他偏不!  相似文献   

14.
古罗马史家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卷三"柏拉图传"中,关于柏拉图"所认可的学说"的概述,以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自然神(话)学"为核心依据,为"公正地与热爱柏拉图的人站在一起""远超随便哪个男人""雄心勃勃""探究这位哲人学说"的多姆娜皇后,表明了哲人柏拉图的心志:德性是哲人幸福的自足根据,一旦自由民主平等城邦中民众的分歧超出了限度,哲人就有充分的理由走上苏格拉底所谓"向上的路",在书写的"对话"中建构关于理想城邦的神(话)学。  相似文献   

15.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在哲学史上居承先启后之地位。如果说,《理想国》代表了柏拉图的政治社会理想,那么,《法律篇》则是柏拉图晚年所作的面对现实的对话体著作。在《法律篇》中,三位老人,即克里特人克列尼亚斯、斯巴达人梅奇卢斯、雅典来客(暗指柏拉图本人),夏日里在克里特相遇,讨论法律的优劣以及一个优秀制度应该有什么样的法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话”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语文课程改革吸纳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把“对话”引入《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17.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二十余篇对话中,对"知识论"问题作过较为集中探讨的当推《泰阿泰德篇》,"知觉"问题是理解《泰阿泰德篇》的钥匙,对《泰阿泰德篇》中的"知觉"问题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柏拉图哲学的知识论,也可以加深我们对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所面临的知识论困境的理解。《泰阿泰德篇》的主题是一个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什么是知识?"(146C)对话中的人物泰阿泰德对这个问题作出的第一个回答是:"知识就是知觉。"(151E)这就是对话中所要讨论的和第一个知识定义。柏拉图正确地指出,这个定义与普…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在其《书简七》的开头讲述了自己的生平,故称柏拉图的"自传"。本文细致分析了苏格拉底、雅典以及柏拉图在这部自传中的角色,通过解析柏拉图的笔法。揭示出柏拉图在自传中对苏格拉底的辩护,对雅典的两重态度,以及柏拉图通过自我教育从政治上升到哲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同古典时代相比,广义上的哲学教育和伦理教育的位置发生了逆转,哲学教育取代伦理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种情形背离了柏拉图等古典思想家对教育的论述。作为哲学教育的经典案例,苏格拉底与阿尔喀比亚德的交往揭示了哲学教育的成败与其内在特性的关系。对这一案例,古典思想家多有反思。色诺芬、柏拉图和普鲁塔克都为苏格拉底辩护,但方式有所区别,反映了他们对这一哲学史事件的不同理解。但同时,修昔底德帮助我们理解到,苏格拉底尽管没有"败坏"阿尔喀比亚德,但使阿尔喀比亚德败坏的诱因同哲学的内在特性有着某种相似,从而使哲学易被误解成某种具有败坏作用的东西。这是哲学教育的内在弱点,也是必须以伦理教育为其基础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对话体在文学作品中早已存在。在诸子时代,《孟子》的对话体就很有特色。它是在继承《论语》语录体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有别于《论语》中师生坐而论道的融洽场面,也有别于其他诸子仅仅把谈话作为作品的附属和陪衬。《孟子》把谈话论辩作为一种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同时,这种对话体与西方柏拉图的对话集在论辩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