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今互联网连接一切,包括人与人的连接(社交媒体)、人与物的连接(智能穿戴)、物与物的连接(物联网),信息的传播将越来越精细化,甚至能给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编上代码,连接到网络之中.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的连接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打破了旧有的媒体形态,取代了旧有的媒体连接方式.传统媒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把内容传递给受众,在内容与受众之间,受众只能与内容实现单向度的连接,缺乏受众之间的相互连接.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了裂变式的连接互动,这种互动过程本身就是传播过程,每一个节点都同时拥有接收和传播的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媒体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综合档案馆的服务模式,智慧型综合档案馆成为新时代用户的服务需求并呈现出新的服务特性,一是实现了"互联网+档案馆"的跨界高度融合服务理念;二是以"互联网+档案馆"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为支撑核心;三是具备广泛的馆际资源的开放共享功能;四是拥有超群的知识发现能力。智慧型综合档案馆有利于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信息知识服务价值,大大提升了我国档案馆的智慧服务能力,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根本需求。  相似文献   

3.
作为互联网的节点,人的主体性面临新技术对能动性的消解和实践性的支配,不仅呈现出装置内"物"的特征,也因此陷入节点化生存过度连接与平台化生存连接匮乏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广播生存空间被压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广播要想生存和发展,拥抱新媒体转变为拥有传播节点各项大数据的"大数据广播"是必由之路,是大势所趋,而转变的路径需要传统广播人去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使用者获得和输出信息的主要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读写方式,同时也逐渐在改变着人的认知习惯、思维模式。本世纪初已有学者指出:"文化变得越来越不以印刷物为导向了。"由互联网发展引发的数字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所有商业动作。众多公司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从小型公司发展到拥有广泛资源的全球性公司,这对企业存储网络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电子商务也正在改变企业如何评估信息的方式。信息已经成为了使公司拥有超过其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战略资产。各公司利用情报来确定新市场,与未来的客户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7.
潘亚平 《传媒》2015,(19):40-42
互联网势必改变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业态,它在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对相关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传媒行业就是其中之一.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新媒体挤占或互相融合叠加,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相互交织,使得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冲击力和颠覆力之强让传统媒体人始料未及,传统媒体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新闻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也不能幸免,在找寻出路的过程中,新闻广播人蓦然发现,自己所拥有的最大优势——内容生产,成为与新媒体融合的要件之一.到底怎样与新媒体融合,这是每个新闻广播人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嘉宾  黄沁 《出版经济》2001,(3):50-52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恐怕是公元20世纪人类生活最大的改变。进入21世纪,资讯和商机已经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主要动力。快速发展的中国也成为互联网经济大国。截至2000年中,中国人的电脑拥有量排世界第8位,每万人拥有电脑88台,上网人数达到1000万左右。虽然以上数字都不能与美国同日而语,但中国社会正在迅速信息化的事实早已倍  相似文献   

9.
武楠 《传媒》2017,(23):41-4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加之用户媒体使用习惯的改变,搭上技术革新顺风车的短视频,以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借助社交应用的推广,紧随"直播"热潮冲击着传统媒体固守的阵地,在满足用户"碎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对于"不进则退、逆水行舟"的电视媒体人也提供了一种转型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公平就特定的服务而言,有其特定的内容,图书馆服务公平就是文献信息需求满足的公平。需求的差异性,公平由"物"转向"人";供给的选择性,公平由"人"又转向了"物"。需求的差异、供给的选择不可避免,图书馆能做的是让更多的人享有图书馆资源。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智媒时代"正在加速来临,智能化、场景化、共享化成为内容传播的三大趋势,图书馆与用户、内容的关系也将重新连接、深度交互。作为推广"全民阅读"重要阵地的公共图书馆,已经迎来了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时间节点,以人、馆和资源之间的智能互联为特征,公共图书馆的运营模式、服务转型和空间生态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一切职能转型和服务创新都必须围绕用户的需求和体验进行,进而成为提供智能化、泛在化、人性化服务的——"智慧型"第三文化空间,实现从"书的图书馆"到"人的图书馆"的终极跨越。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资源服务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增加用户的忠诚度,图书馆一方面应该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找出自身服务与用户需求的差距;另一方面也需借鉴互联网的成功案例,改进和完善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方式。本文着眼于用户体验,展开了一次针对OPAC检索满意度、开架找书体验度和网络交互功能用户偏好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引入"用户年均读书量"这一新的分类指标,根据用户阅读量进行统计分析,将真正热爱读书、高频使用图书馆的用户需求突显出来。调查结果表明,自动化系统固有的面向流程的系统设计阻碍了图书馆业务随用户需求而变,导致用户在使用图书馆时遇到困难与不便。为了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图书馆可以借鉴互联网成熟应用的"面向用户的开放平台"思想,重新架构内部业务系统,为系统运行机制和流程管理的改革做出尝试。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形态发展历程回顾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十多年间,从与用户的交互角度出发,可以归纳出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浏览、搜索、社交。这说明了用户对互联网的认知和需求,正在逐步提升和丰富。从早期单向的资讯浏览,到运用搜索获取信息,再到对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渴望。我们可以理解为产品激发需求,需求促进革新,二者不断相互作用带来了互联网的进化。而今天,我们正迎来互联网的新时代——云时代。云时代的门户组合拳在云时代中,门户如何整合现有资源、紧跟趋势,打出自己漂亮的组合拳?我们认为,"内容"、"服务"、"云端"三大核心要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便利,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很多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生活、娱乐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行业新的发展形势,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改变了传统的广播形式,使得广播媒体朝向多元化、便利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讲述了音频的特征,分析了新广播形式下传统电台面临的机会与挑战,阐述了"移动互联网+音频"的新广播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13):39-42
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由互联网所衍生出来的思维模式正在深刻改变着影视传播的路径乃至其产业形态:"用户思维"让观众全面参与影视创作生产环节成为必然的现实选择,"平台思维"在电影生产过程中推动着各种资源的配置,"社交思维"则改变了影视营销的传统观念。互联网思维的背后,是电影产业全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正>印章在中国人眼里与西方人的签字一样,同为取信于人,代表个人权力的象征。于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印章已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信物。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明百姓都拥有一至数枚印章。同时也为日本、韩国等邻邦作为日常使用信物,又被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所喜爱。印章已不是简单的实用品,而成为一种学问、一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推动图书馆不断探索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图书馆开展"互联网+阅读推广"服务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被已有实践证明能够满足用户服务需求、提升用户服务体验的创新服务模式。图书馆"互联网+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构建要注重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新媒介应用和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空间将器物与观众型塑为被动观看的"物"与主动观看的"人"。现代性社会赋予了博物馆公共性与文化性的属性,而博物馆空间中的器物则被表征为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与感官体验的物品,观众亦成为了器物表征的建构者。在博物馆现代性的影响下,观众通过自身的观看方式改变着器物的表征方式,并改变着博物馆、器物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是生活于现代性社会中的群体与个体,是博物馆发展与现代性社会发展契合过程中的观众。博物馆在型塑器物表征的同时,亦在将观众型塑为器物表征的建构者。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全球成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博客、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播的生态。博客主、微博主因新媒体提供的这一能自主传播信息的平台而拥有媒介。一个被称为"自媒体"的时代来临了。在互联网上,微博盛行,是信息传播最快的渠道之一。微博一经转发,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勃兴造就了一代网络人,这批网络人的阅读习惯对现在的报刊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面对新一代的受众,报刊媒体只有转变新闻观念、改变报道方式才能适应未来受众的需求,从而确保报刊媒体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