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森 《世界文化》2005,(7):10-11
在世界航海史上,库克船长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与哥伦布、麦哲伦、达-迦玛这些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相比,库克船长的航海探险虽然晚了数百年,可他的发现同样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在长达十数年的时间里,他率领他的探险队纵横太平洋,行程数十万里,多次死里逃生,化险为痍。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都曾经留下库克船长的足迹,至今,在大洋洲,库克船长的名字依然具有无法替代的位置,就像当年他所驾驶的“发现”号一样,他的使命就是为了发现,他的生命就是为了发现,为了发现,他来到了太平洋,也把自己的生命最终留在了太平洋。  相似文献   

2.
由庆华 《世界文化》2008,(11):46-47
《驴皮记》是巴尔扎克1830年创作的小说:有着强烈欲望而难以实现的青年瓦伦丹,正在绝望时,一位古董商送给他一块神奇的驴皮。这块驴皮可以使它的持有者的任何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但得用他的生命作代价。驴皮的面积象征着持有者的寿命,它将随着持有者的愿望的强度和数目的大小而收缩,而到它收缩为无形时,它的持有者生命也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3.
我写过一本《马可·波罗》的小书,为此,对这个“欧亚飞鸿”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在不同凡响的生命征程中,马可·波罗以刚毅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冲出死亡的陷阱而走向新生,他以百折不回的勇气一次次跨跃生命的绝境而走向坦途。他跋涉、他奋进于人类文明的丝绸之路;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留下他不灭的脚印;在蔚蓝的海洋上,浮荡着他倔强的身影;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国的编年史上,永远铭刻着他闪亮的名字。《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留给今天这个世界的永不消失的回声!在威尼斯,我希望参观马可·波罗纪念馆。“他没有纪念馆,只有个没人管的…  相似文献   

4.
郭栋 《世界文化》2007,(11):21-22
导演过《劳拉快跑》的德国导演提克威又奉献了一部《香水》,加上他的臆外的冬天》那个“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意外”,他总是一位让人“意外”的导演。  相似文献   

5.
雪冬 《世界文化》2007,(5):19-21
(1) 罗恩·理查兹,一位84岁的肯塔基州农民,他生命中最后的日子是病魔缠身地躺在床上度过的。由于肠梗阻而几天无人诊治和护理,他致命的心脏病发作了。当这位老人整个早晨呻吟着企盼医生时,却没有任何人来抢救他。[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吴先生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感情真挚、疾恶如仇的爱国爱民的诗人。昔日见面时,如咏其诗;现在读他的诗,则犹如亲见其面,亲聆其教。他常说“诗不能作伪”,他的诗,确实不是“无病呻吟”,有生命、有智慧、有真性情,有清澈透底的高尚人格和正气。  相似文献   

7.
人文化成的社会──论唐君毅先生的教育观霍韬晦一、引言提起唐君毅先生,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哲学家、理想主义者、当代儒学宗师。当评价他的成就时,亦较着重他所建构的观念和体系.如道德理性、心灵九境等。这些理解并不错,但不免轻忽他的生命体验,人道实践。有些人对唐...  相似文献   

8.
日寇侵占的朝鲜。郑律成的父亲被捕后.母亲让年幼的他到中国投奔参加抗日的哥哥姐姐。临行时,他的音乐启蒙老师安博士将视为生命的小提琴拱手相赠。在上海他得到地下党员穆兰的救助.也得知哥哥姐姐牺牲的消息.并经组识介绍来到延安。延安及前线的见闻使他处在前所未有的亢奋之中。他遇到了质朴的战士,  相似文献   

9.
吕洞宾信仰是道教生命观的终端体现,其思想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他的成仙不死本身就代表了道教对死亡的独特解释,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具体表现;二,他选择由儒入道,成为自我生命的主人,这是道教对个体自我自由选择的重视,是道教生命观主体性的表现;三,他劝人向善,劝人忠孝、教人修心之法,把生命终极问题的解决与道德的善恶联系在一起,是道教生命伦理观的体现;四,他以济世度人来自度,是道教生命观利他又利己、度人终度己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何多苓展显于亚麻布和油彩之间的歌咏,叙述的是他自己的故事,他关于青春,女人,村庄,边寨,青岛,生命和乌鸦的抒写,说的完全是他自己心灵中的感伤和困惑。令人慨叹的是,何多苓能够用刮笔刀把自己的热情从画面中去掉,而把那些冷隽而又多少有些扭曲的图像留给观,让他们独自忧思和咀嚼,这不能不说是川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雪冬 《世界文化》2008,(5):36-37
当一名参赛者在长跑中因突发心脏疾病而倒地时,三名女子齐心协力挽救了他的生命。 2007年2月的一个下着漾漾细雨的星期天早晨,肯尼斯·普根特在温哥华岛的一处全程12公里长跑比赛起跑区做着热身运动。他的目标:超过自己以往的跑步纪录一分钟。  相似文献   

12.
世上有两种艺术形式是将灯光打在白色幕布上的:一个是皮影,一个是电影。灯光犹如生命之水,生命由此显现而鲜活。今天,当电影风靡世界每个角落的时候,马灯曾经照亮的彩饰雕镂的生命,却在黑暗中渐渐遁去。皮影成了电影的故事,仿佛与我们隔着一个世界。对于皮影,仍是电影《活着》和《桃花满天红》给我的印象。在前往北京东郊皮影收藏家王今栋先生的采访途中,那些彩饰雕镂的皮影人物,一会儿在光影里鲜活起来,一会儿在黑暗里消失下去。让我联想着另一种生命的存在和另一种活着的方式。王先生取出他的收藏,那些经历了几世几代暗暗旧旧…  相似文献   

13.
舞动的韵律     
在当代工笔画坛上,吴团良是近年崛起的一位引人瞩目的画家。他的画多以北方草原为母题,尤其喜爱画马。在他的笔下,马那充满野性的美和高度警觉的生命状态,和蒙古族人民坚毅、深沉、强悍的品格相连,同草原的空灵、博大、静谧合为一体。他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以马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极力去掉马的动物属性,融入自然的灵性。一切都是那么简洁、率真、和谐,洋溢着雄健、壮美的阳刚之气。虽然,他营造的氛围显得有些悲壮和苍凉,  相似文献   

14.
揭开弗兰茨·卡夫卡的神秘面纱张静编译弗兰茨·卡夫卡与其他作家不同,他的作品对20世纪的生命意识有着恰当的描述,并充满绝望和对传统的无视。卡夫卡生于1883年7月3日,是布拉格一个缝纫用品商的儿子。他生前在文学界虽不是完全默默无闻,却也没有多大的声望和...  相似文献   

15.
让生命之河奔腾──来辉武人生之路剪辑张会民,冯灵生来辉武26岁就从事领导工作,他对从政之道并不陌生。辞职办企业了,他就把从政的经验应用于企业的经营上,从而构成了来辉武经营之道的又一特色。这并不是说,来辉武的505与政府有什么特别的关系,没有。来辉武创...  相似文献   

16.
名人传记多引人注目,而名人短自传却往往鲜为人知。以下采撷的几篇,文字简洁明快,语言幽默诙谐,读来别有一番情趣。著名科学家诺贝尔一生既不为名利所动,也不为孤独所苦,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他的哥哥曾要求他写一部自传,他不肯。后几经催促,他才戏谑地写道:“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仁慈的医生本该在他呱呱坠地之际,就结束他多灾多难的生命。主要美德:平素清白,从不牵累别人。主要过失:终身未娶,脾气暴躁,消化不良。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罪过:不向财神顶礼膜拜。一生重要事迹:无。这样说是不够还是多余了呢?…  相似文献   

17.
成为天使     
偶尔.我们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的天使。我们会轻轻地触及一个生命。给某个处于困境中的人带来一点平静。这个人我们可能根本不认识,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甚至可能不会再相见。  相似文献   

18.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以《第22条军规》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把所谓“绞架下的幽默”这一创作观念与艺术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海勒出身贫寒,二战期间应征入伍,在美国空军某部服役,是一名轰炸机投弹手。驾驶着战斗机穿梭于战火密集的领空,海勒可谓离上帝很近;而生命的朝不保夕,又使得上帝的存在虚无飘渺。战争是什么?它让素不相识的人自相残杀,人的生命与价值在爱国、荣耀、博爱的堂而皇之下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这恰恰是人类生存状态与处境的永恒悖论。正是对战争的切身体验与感悟,形成了海勒及他笔下人物观察世界…  相似文献   

19.
田柳 《世界文化》2005,(12):10-11
作为生命个体,尤其是喜欢冒险并有着复杂经历的海明威,不可避免地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受到过死神的捉弄并惶恐地感到死之凄凉、死之可怖、死之无常和死之不可捉摸。作为学家的海明威,他无法回避对人生细致的琢磨和深刻的领悟后产生的苍凉虚无的悲哀,所以不得不用死亡去实现另一种圆满。这就是贯穿他一生的死亡情结。  相似文献   

20.
司汤达去世后,人们遵照他的遗嘱,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亨利·贝尔,米兰人,写过、爱过、生活过。”亨利·贝尔是司汤达的本名,因此出现在这个墓志铭中并不令人奇怪。同时,这位多情、奋进的大作家,在59年的生命历程中也的确“写过”、“爱过”和轰轰烈烈地“生活过”,所以他对自己的生命历程所做的概括也完全是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