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不足,已影响到我国创新教育的开展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由背景性要素和技能操作性要素构成。背景性要素指那些与开展创新教育有关的教师个体的特征或素养;技能操作性要素则是教师对实施创新教育所需具备的各种教育方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当前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论新时期创新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在创新中发展的。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从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内容、教师素质、教育方法以及教学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3.
王静波 《文教资料》2009,(28):124-126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深入越来越为人们所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当前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存在误区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价值、空间、时间、外延、内涵的角度来考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外延要素的创新.更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和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开发大学生的创新力。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本体是教育的四个要素。贯彻教育本质,需要从教育的四个要素上进行系统支持。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对创新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创新生成中的教育要素 研究创新及创新生成中的教育要素,对深入地剖析教育与创新的互动关系,把握教育对创新生成的作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的基本概念 创新,源自于创造(created),意为产生或创造出新的东西,后演变为创新(innovation),延伸为新东西对社会作用过程。创新,不仅是人类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池是教育学家日益关注的最重要主题之一。 1.创新是文化变迁过程 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进化中,把创新作为解答人类实现种群的进化的关键性概念。美国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关于教育要素的各种典型分类中,鲜有将学习手段列入教育要素的。学习手段是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内化教育客体时所必须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法。学习手段作为沟通教育主客体对象化活动和教育主体间交往的枢纽,在教育活动展开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可或缺。学习手段作为教育要素是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创新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生态系统视域下不断转型发展,但系统各构成要素依然存在割裂问题,缺乏协同效应,无法满足市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为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创新人才供给的质量,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协同创新平台,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生态位理论分析生态系统中生态要素之间的生态位关系,通过生态位分离、扩充及协同进化等策略研究生态系统各要素的交互作用机制,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要素的优势互补和协同进化,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类经济发展由创新、要素、投资、财富驱动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创新驱动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包括人、资源、环境、机会四个要素。实践证明,人才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基于区域创新能力视域,在论述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新疆高校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高校教育对于区域体系创新发展的意义、新疆高校教育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对高校教育更好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锻造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创造型人格的教育.在创新教育所涉及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和创造性人格诸要素中,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是实践能力的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引导,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断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情感和创造性人格.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作为主体直接参与的教育活动。高职学院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主要围绕培养者的定位、创新教育要素、创新教育体系及运行机制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11.
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将创造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工程力学教学相结合,认识创新教育中思维的培养要素,实现创新教育所需的环境,确定工程力学教育中创新教育的目标,将会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自主创新是我国中小学学校教育现代发展的关键所在,激发学校不断变革发展的主要动力性要素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内在驱动力。现阶段,学校教育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主要表现为通过激励制度、目标内在化、群体动力、领导者的影响力等方式,形成的学校内部各种要素与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最终指向教育创新活动的合力。  相似文献   

13.
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其教育观念、自身素质、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水平 ,对创新教育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面对创新教育问题 ,已突出地摆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为此 ,教师应树立创新观念 ,培养创新情感 ,提高创新能力。   一、要树立创新观念1 创造的价值观创新教育的成功实施 ,首先要使创造力的价值深入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每位公民的心中。那就是 :创造是人类文明之源泉 ,是新世界之母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之重要手段 ,是社会前进之动力 ,是个人成才之基础 ;创造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 ,是人类智慧…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的新型教育。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包括寻根溯源的科学精神、敢于挑战的批判精神、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等组成要素。笔者认为,创新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传统观念、应试教育的制约应当通过开展创新教育、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强化创新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实施创新教育,既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创新教育理论,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要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就要优化教学过程诸要素,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全新配合。  相似文献   

16.
刘颖 《考试周刊》2009,(48):94-95
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日渐重要。本文从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实施创新性英语教学的要素和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是在教育实践中各教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形成的动态演化系统的理论视角,刻画包含教育主体、教育技术、教育功能等价值观教育系统要素多层次内在结构,及各要素之间通过结构耗散机制、要素协同机制与系统突变机制等进行知、情、意、理、行五个层面的循环递进演进路径,并基于中国实践进行了实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遵循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演化规律、加强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要素整合、着力推进价值观教育模式功能要素建设的新时代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系统性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不断提升吸收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新形势和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吸收能力是一种在环境中不断演进的跨文化、跨学科融合能力,是快速学习、吸收、转化并应用外部知识的中心能力。文章将吸收能力的内核要素概括为国际视野、有效学习、问题中心、创新气氛、多学科问融合、社会网络和心理特征等要素,并认为这些要素问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协调一致。吸收能力对于进一步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增强其实效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学生职业"软能力"的构成要素出发,寻找培养学生职业"软能力"的途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品质的熏陶、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创新创业心理的培育,可以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去实现学生职业"软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并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探索了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软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四新”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以农科类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创新创业要素、学生满意度与学生创业行为之间的关联,其中创新创业要素根据研究的特点分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结果表明:(1)创新创业要素中外在因素对学生满意度有正向影响;(2)学生满意度对创业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并且满意度在外在因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间接作用;(3)创新创业要素中的内在因素对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本研究验证了创新创业要素、满意度与创业行为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量化指标,最后通过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尝试为新农科高校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