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迁的社会,相对应的城乡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乡村向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与依存加深,城乡贸易、人口流动普遍加强,这些表现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主要由于乡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加强,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社会物质生活以及近代意识的增强等原因,使近代城乡关系由传统向近代化过渡。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底层民众普遍经历了物质生活贫困。由于独特的经济、社会和宗教环境,英国乡村家庭内部救济、庄园共同体济助和基督教慈善救助等诸多济助因素,共同构建起多元化救助体系。其根植于传统社会的救助网络,保证了乡村贫困人口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能够生存下来,缓解了社会贫困压力,避免了社会动荡,为乡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济助体系由宗教慈善向世俗救济、临时性施舍向长期救助、随意性自愿救济向近代政府法制化公共济贫的过渡,开启了英国社会保障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乡村儒学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为儒学的形态之一,是儒学的时代使命,也是儒学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乡村儒学有双向诉求,以儒家文化推动乡村治理和乡村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以乡村为源泉,完成儒学的现代转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模式由二元对立向一体化转变,而城乡文化则由一体向二元转变,乡村儒学正是对时代问题的呼应。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儒学作为儒学的新发展,有助于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提升个人道德素养、重构乡村社会伦理、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是享有世界声望的城市研究巨擘,也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学者。芒福德的城市研究思想围绕并统一于他对城乡关系的整体理解中,其乡村传播思想亦是以城乡关系为视角,嵌入在他的城市、乡村统一于区域整体的规划理念中,建构于他生态视角及人本主义批判精神下。围绕城乡关系,芒福德指出乡村传播丧失自主性,并从"间接"和"直接"接触真实世界和对话的角度提出批判。理想的乡村传播指的是一种传播和生存状态,是和谐、整体、平衡的生态传播。芒福德思想的独特意义在于提供了乡村传播研究源于城市规划和技术哲学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后期及近代社会早期,是英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的工业文明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乡绅阶层,在王权集中、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在乡村中,他们所采取的生产方式也不同于大土地生产者,他们积极创新更具效率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雏形,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出是我国城乡发展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它将城乡关系由城市优先发展转向了城乡融合发展。但是,从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城市优先发展的惯性仍然存在,扭转这一局势既要借国外经验,也要着眼中国乡村实际,其关键是培育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产业,与城市在产业上形成差异或者互补,并依托产业促进城乡各种要素的融合。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多样性突出,并且在遗产化过程中具备了丰富的资源属性,应当抓住历史机遇,依托这些资源来扭转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形成"在地化"的文化产业。民族地区乡村"在地化"的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特色凝练,还能促进社区精神培育和治理能力提升,进而推动乡村治理结构转变,为城乡融合找到突破口。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不仅要着眼加快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还要打破乡村的壁垒,构建城乡融合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7.
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城乡关系与城市化间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对城市、乡村,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后认为: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不仅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而且导致了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发展,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低速缓进,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彭华 《知识文库》2023,(17):155-158
<正>“三农”问题从来都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由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和教育产品供需不匹配是现阶段乡村老年教育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对资源进行的有效整合就有利于统筹和推进城乡老年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基于此,本文中就先简单介绍了乡村老年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同时简单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老年教育之间的关系,最后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开放大学服务乡村老年教育创新路径的探究,以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和乡村老年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而优化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目前,吉林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实现城乡共荣发展,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吉林省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乡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在20世纪20—30年代为数众多的乡村建设实验中,有一些实验临近大城市且与其有较多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乡关系的变动。在这些实验中,由河北省立实验乡村民众教育馆于1931—1937年间在临近京、津两大城市的武清县杨村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是一个典型。期间,胡勤业、王镜铭等人比较清晰地揭示了"以生计教育为中心"与乡村建设、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并将其思想认识付诸实践,在指导合作事业、实施合作教育(合作训练)、组织农产展览会、进行农产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两个重要特征。从城乡关系视域对河北省立实验乡村民众教育馆的建设实验及其意义进行思考和总结,不仅有助于丰富关于近代中国乡村建设的认识,而且对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玲 《青海教育》2022,(1):48-49
西宁市沈那中学教育集团围绕“格桑花圆朔计划”的总目标,以“五个构建”实施城乡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工程,以励志修术提升教学技能,以耕心修德促进城乡教师专业提升,推动乡村教师培养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104-110
城乡统筹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教育和文化都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鉴于教育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文化城乡统筹是教育城乡统筹的应有内涵。文化城乡统筹是教育城乡统筹的保障、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其重要助推力。目前乡村文化状况堪忧,乡村文化主体急剧流失,传统乡村文化逐渐消解,城市文化逐渐侵占乡村文化家园,乡村教育缺乏乡土气息。基于此,我们只有发挥教育对文化的统筹作用,通过破解乡村文化主体困局,理性选择教育城乡统筹的文化内容,才能实现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和共生,最终实现教育对城乡文化的统筹。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城乡学校布局过程中存在片面注重规模效益、过度开展撤点并校的问题,加剧了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衰落,动摇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和文化根基。布局问题背后有主观的价值取向、决策机制和政策执行等问题,也有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和地区差异巨大等客观因素。当前应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紧密关系,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观,研究制定科学的布局标准,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推动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结构决定功能,好的结构更有利于发挥功能。优质均衡视域下,城乡教师基本结构值得关注。现阶段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趋势明显;学历结构表层达标平衡但深层失衡;职称结构整体合理但城乡间并不均衡,且高级岗位比例偏低。失衡的原因主要是特定历史时期对教师量的渴求大于对质的需求、教师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普遍存在、教师职称总体供给不足等。建议在供给侧采取以下措施:深化教师编制改革,提高乡村教师数量供给;改革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力求城乡教师数量动态均衡;改革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着力涵养乡村教育情怀;改革区域内教师合作机制,促使城乡教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城市化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于城市并引起社会变动的一种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动,城乡关系由分离趋向融合,城市成为国家的经济主体。从19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英国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过程;到维多利亚时代末,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这一时期经历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云集以及城市人口外移阶段,出现了城市带和卫星城,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主体,以中小城市为依托.包括工业城市、港口城市、旅游城市等多种类型的新城市体系。城市化给英国社会以重大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引起政府组织某些变化,推进英国社会的世俗化。英国在城市变化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卫生、居住条件恶化等社会问题。但是,它的意义在于把社会推向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16.
围绕乡村振兴的实施,基于社会政策复合性角色功能与乡村振兴多层次战略目标的关系,揭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社会政策的要求与社会政策建设现状之间的张力,现行的乡村社会政策面临着全面深刻的结构转型。其改革方向是:横向结构上,推动社会政策从补缺型向制度型转变,增强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纵向结构上,加快农村社会政策从扁平型结构向多层次结构转变,当下要突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建构;内容结构上,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需要的变化,实现农村社会政策从生存型向共富型的转变,满足乡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城乡结构上,实现社会政策从分化型向整合型转变,推动社会政策的城乡整合、全国整合。因应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改革创新,应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一百年”总体部署及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分阶段进行,与国家相关宏观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强化政府的倾斜性支持、东西部协作、多主体协同。  相似文献   

17.
城市和乡村由分离到对立再到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历程。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先后积累了宝贵的研究成果。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分别探索出了完全城市化、城市化+乡村现代化、城市化+新农村等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试验区,先行先试,大胆改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但是,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外国家和地区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制度创新等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解决。  相似文献   

18.
小说《克兰福镇》是盖斯凯尔夫人的重要作品之一,描写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个普通乡村小镇的田园生活和风俗人情。该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革命发展给乡村生活和当地风俗伦理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通过对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分析,可以窥探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乡村中人们的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19.
前工业化时期,佛兰德尔和英国城市的毛纺织业都很繁荣,都产生过资本主义萌芽,毛纺织业对双方的经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世纪晚期,它们都遭遇了经济危机,城市经济都面临着乡村工业的冲击,但由于两者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城乡关系,最终使双方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小说《克兰福镇》是盖斯凯尔夫人的重要作品之一,描写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个普通乡村小镇的田园生活和风俗人情。该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革命发展给乡村生活和当地风俗伦理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通过对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分析,可以窥探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乡村中人们的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