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趵突泉》第4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准确地写出了小泉眼三处冒泡的情景。在教学中,我把美术和音乐引进课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以提高他们感悟语言的能力。一、画一画让学生先读课文,划出描写三种小泉眼冒泡样子的句子;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画一画这三种样子(同时让三名学生在黑板上画);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黑板上三幅图画的评议意见,加以修改和补充,成为下面的三幅图画并附文字。(1)“不断”,“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2)“隔一会儿”,“十来个”,“好像你追我赶似的”。(3)“半天冒出一个”,“比较大”,“大多扁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堂上预习,先看书,再提问,后讲解”的三段式讲授法。“堂上预习”,指的是教师在讲读前,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一定时间看读课文,指导其预习。具体做法,一般是在预习阶段由学生借助词典或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勾出生词、新句型、新的语法现象和难句。预习完毕后,简单易懂的句子由学生翻译,一般不做语法分析。比较复杂的句子或需讲解的新知识及疑难问题,由教师在课文串讲中回答讲解及做一些必  相似文献   

3.
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语言浅白简炼,对于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基本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及相关工具书,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这样就回避了教师机械烦琐的讲解,也不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文言文索然寡味。为了把文言文教出味道来,让学生学出乐趣来,我作出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4.
高中《英语》第三册第十课The Sixth Diamond里有这样一句子:…but it sent mehome feeling a8 if I were on top 0f the world!该课注释(P233)对该句的翻译是:…然而这几句话却使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来。《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版P253)对该句的翻译是:…然而这几句话却使我在回家时兴高采烈、象驾云一样。并注释:“此句可解释为it was just a fewwords,but it made me feel very happy on my way home”。我这里不是要比较课文和《教参》注释汉译在文笔上的伯仲和雅俗,而是要指出:课文注释和《教参》对该句子不仅在英语语法上,而且对句中关键词send和home的词义理解上均有误,值得提出来同编者商 ,  相似文献   

5.
在教《鱼我所欲也》的时候,文章中间的一段道理论证,学生反映他们虽然能根据注释翻译句子,但不太容易理清这段文字的论证思路。基于学生的困境,我将课文的句子变形成诗歌似的一行一行排列,并又通过多次变形,让学生在反复分工朗读之后,理清了这部分论证的关系,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孟子文章由对举的言语形式带来的气势充沛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讲授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对于我不止一次了。初教时,由于我对学生学习、理解古文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讲授时惟恐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所以便按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布置熟读背诵、作者简介、讲述写作历史背景、逐字逐句详细翻译讲解、分析文章层次结构及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总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知识范围是相当广阔的,就培养中学生来讲,主要是加强字词的积累,提高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这是对现代课文教学要求而论。就古文来讲,主要是扫清一些常用虚词和部分古今形义不同的实词障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对词的构成、句子成份、复句、逻辑、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只是在讲清主要方面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要求,作一些恰如其分的讲解,不宜多讲,更不宜游离于课文之外。  相似文献   

8.
我们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要总体把握,统观全局;要分类对待,突出重点。每一篇课文,都是由无数词语有序组合,若干小句子合理排列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无需讲解每一个句子,因为有些句子结构简单,意思明了,学生一读就懂。如果我们盯住每句话一一讲解,只会白白浪费教学时间,因此,我们要抓住重点句子进行重点解读,我在教学中通常采取以下做法:一、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  相似文献   

9.
一、案例背景 目前初中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偏重于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有的甚至把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知识的掌握视为文言文教学应达到的终极目标。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就能形成一定的语感,基本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句式语法的特点;再通过一系列习题练习,学生对课文以外的文言文就能正确地断句、标点、释词、翻译,  相似文献   

10.
高语三册文言课文《察今》最后一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有过于江上者。”(着重号是笔者所加。下同)讲课时将“江上”译为“江边”,学生有不同意见,认为“江上”不用翻译,或者译为“长江上”。对此,我没有简单地要求学生接受,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做为旁证。一个例子是《吕氏春秋》中“逐臭之夫”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文言句法跟现代汉语句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对于这些句子,只要把字义讲解清楚,然后再用逐字对译的方法来作解释,学生就可以明白了。但是,对于一些成分省略、言简意赅、结构复杂和结构特殊的句子,讲解起来却没有这么方便。我们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知道:学生在读文言文的时候,除了一字多义是难点外,他们感到不易理解的,往往就是这类句子。因此,在这篇小文里,我想着重谈谈这类句子的教学问题。一、要把句子的省略成分补充出来文言文中成分省略较多,这虽然有规律可循,但其中有些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往往造成困难。因此,在讲解这类句子的时候,就需要把其中省略补充出来,否则学生就不容易读懂。如:“受时(乱世)与治世同,而殃  相似文献   

12.
时间:2005年3月25日地点: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学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高一(3)班同学第一课时正式学习课文之前,照例是由学生轮流上台讲解古诗欣赏。今天轮到汪洋同学当“老师”,她把秦观的《鹊桥仙》抄在黑板上.然后给同学们讲解她对这首词的理解:“今天我给同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既要精讲,又要多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这一步究竟应该怎样走呢?大家还在摸索中。即以“多练”来说,学生课外语文自修的时间不多,可不可以在课堂内练呢?十年制高中第一册课本中选有苏洵的《六国论》(十二年制高中第四册也选有此篇),我会于高一两个班各以三课时作了尝试,对于可不可以在课堂里练和怎样练这个问题,开始略有所悟。这篇课文,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如此安排的:第一课时,教师范读全文;学生默读、默讲,当堂预习全文。简略解题之后,我即范读全文,要求学生识字、断句,粗知文章大意。然后令学生对照注释,默读、默讲全文,尽力弄懂课文,并提问难懂的词句。第二课时,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预习效果,教师有详有略地解说全文,扼要指出全文各段的论述关系。第三课时,学生翻译、朗读。指定句、段,令全班翻译,几个学生上黑板;当堂订正。然后由一个学生领读,随时纠正字音语调。要求三天以后背诵全文。  相似文献   

14.
一、学习要点学习本文运用具体事例来借人喻理,及选用正反对比,加强说理的写作方法。了解古汉语一些单音词同现代汉语双音词的对应关系。二、自读指要: (一)下面字的拼音有对有错,请在对的序号上打“√”。①为(wei) ②矣(yi) ③蜀(zhu)④鄙(Pi) ⑥还(huan)⑥惭(can) (二)古文的注释,一般有说明性文字、翻译、直接解释等  相似文献   

15.
<正>"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困惑。暂且不说习作,单就古文,因其学生平时接触少,加上"之、乎、者、也"难读、难懂也难教。记得以前我的老师讲古文时,读一句古文,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写一句翻译的情形,至今犹如噩梦。今天,这种情形当然改变了许多,但有些小古文课堂上,老师依然换汤不换药——逐词逐句翻译给学生听。虽然古文在小学课文中出现少,但教师如何教,才能使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并喜欢  相似文献   

16.
偶然听说一个学中文的博士立志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到一所重点中学做语文老师。但是,同事排挤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他知识广博,在学科知识上更是能够举一反三,为什么这样的老师得不到大家承认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去听了这个老师的课,终于明白了个中道理。我注意到这个老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五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看到有的同学还没有翻开书,就大声教训说:“以后谁在上语文课时还没有打开书,那你就别上课了!”第二个细节: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时候,一个学生向另外一个学生借字典。很明显,这个学生需要字典来解决课文中生字的问题。老师制止了他:“你要字典干什么?哪一个字不认识?不用查字典,我板书好以后就去你那,你问我。”第三个细节:当时学习的是一篇古文。老师先给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真的显出了一个中文博士的功底。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思考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们接到指示之后就开始大声地朗读课文,老师马上大声制止:“不要朗读,要默读,不要出声。”第四个细节: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十分钟之后,老师问道:“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举一下...  相似文献   

17.
探讨在大学公共外语精读课教学中融入英语翻译基本理论与技巧的方法。把翻译中如颠倒顺序、拆分句子、增减文字等基本技巧,穿插在教材的各个单元各篇课文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教师必须通过对课文的讲解、难句长句的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讲解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8.
〔练习题〕 创设情景,用上课文中描写作者紧张心情的句子说一段话。 〔指导过程〕 1.轻声读课文第3.4节,找出描写作者当时紧张心情的句子。(黑板出示) 不由得紧张起来,心突突地跳得厉害。 我更加发慌了。 我只看见白色的小球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只知道网子那边是姐姐,至于她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紧张,我都没有注意。 我的手心里全是汗水。 2.仔细读这些句子,体会程度上的不同。 3.引读课文,体会产生这一系列紧张心情的特定环境。(师引读:我看到这么多双眼睛望着我……体育老师叫我们进场,全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试球的时候,……才试了几个球…  相似文献   

19.
【自读要求】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自读程序】  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  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 ?  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  相似文献   

20.
在教研片区新课程研讨日的一天,我开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七年级上册《论语》。考虑到初一年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我让同学们对照课文注释,熟悉课文,进行预习。课前照例是让同学们进行几分钟踊跃发言,我们称之为“真情告白”,谈谈这一天最想说的一句话,说说这一天最想做的一件事。同学们纷纷举手,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较为轻松活跃。学生朗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注释再熟悉一下《论语》中(一)、(二)、(六)则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经历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说明课文中的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讨论之后,尝试让几位学生翻译课文,有些同学对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