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精彩的“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参见本刊2005年第8期)就给我们带来了全新视角的教育思考与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所有听过黄爱华老师作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两套0~9的数字卡片,一个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是一节数学公开课吗?这是一节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教育界对公开课指责“围剿”之时,黄老师用真实的课堂为公开课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数的大小比较”一课…  相似文献   

2.
在面对教育有话要说的今天,“公开课”是一个跨越学术边界,但却引人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至今还在延续。但是,公开课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亡,只要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只要有公开课,人们就会对它有话要说。过去,因为公开课存在“做秀”、“造假”现象,所以人们对公开课情绪化的责难多于理性的呵护。要让公开课重塑形象,成为课堂改革与创新的“先锋”,需要通过理智而公正的讨论,需要在认识上给公开课合理定位,在操作上为公开课“出谋划策”。因此,封存公开课“做秀”的记忆,结束公开课“打假”的话题,开始公开课“建设”的讨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职业技术教育也要打假■朱孝平职业技术教育最近十多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数量迅猛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乱办学、乱招生、乱收费以及管理混乱、质量低劣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危害了职业教育在教育界的形象和声誉。一、职业教育中“假冒伪劣”的表现1.出现了许多“...  相似文献   

4.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的评论多以“公开课”的实效作用为焦点,“公开课”的德育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公开课”具有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质,笔认为对其作德育价值层面的思考更为重要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时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每逢大小研讨会,缺不了的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与会教师最为关注、会后讨论最多的也是公开课。显然,“公开课”的传播效应和导向作用不容人们忽视,研究“公开课”现象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自然也就尤为迫切和重要。   常见的公开课类型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实验课”等几种,“比赛课”算做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开课”。举办公开课的初衷,无非是想通过提供某种课例,让听课教师或“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语文教学的目的。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赛课之风’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批学生”,在全国初中教育校长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指出,当前的教学改革存在着形式主义蔓延的危险,“赛课之风”是这种危险的表现之一。现在教育界很风行“赛课”,老师们经常要上公开课,上级主管部门还要对公开课进行评比。陶西平指出,用于“赛课”的公开课是脱离教学常态的,能讲好这样一节精心准备的课,并不意味着也能讲好日常的每一节课。但是,为了评比、为了展现教学改革的成果,这种“赛课”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不少教师“靠一节课一举成名”,陶西平认为这是“造星”,不能培养出真…  相似文献   

7.
本刊今年第6期(下)“视点”栏目刊发了有关“公开课教研价值”的一组讨论章后,又陆续收到有关公开课的众多来稿。来稿探讨的范围更加广泛,角度更加多样。本期选择其中三篇发表,以飨读。[编按]  相似文献   

8.
本刊这一期发表了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代保民《“概念公开课”要不得》一文。作者在文章中批评某些人套用“概念车”的理念宣扬“概念公开课”。  相似文献   

9.
张伟丽 《语文知识》2016,(21):82-85
韩军的《背影》公开课在语文教育界引发了两年多的论争,它肇始于李华平2014年末发表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背影〉教学课例》一文,此文认为韩军的《背影》教学解读实乃盲目求新、哗众取宠的误读,教师不能拿基于个人生活感悟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1]。随后有数篇论文相继发表,支持此文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最重要的不是方法——由“公开课”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的语教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每逢大小研讨会,缺不了的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与会教师最为关注、会后讨论最多的也是公开课。显然,“公开课”的传播效应和导向作用不容人们忽视,研究“公开课”现象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红兵:来信谈到对公开课的看法,我深有同感。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语”是什么?“语教育”是什么?关于这两个问题,近年来语教育界探讨得颇为热烈。在一些“新理念”以及一些新术语的介入下,一些人的观点似乎令人耳目一新。本也想发表一些看法。权当“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的公开课历来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平台。为了准备一堂公开课的教学,为了得到评委的肯定和同行的称赞,教师得花上数星期甚至数月的时间精心设计、精心彩排。教师所想的就是如何在这场“表演”中出色完成任务。于是,在公开课中便出现了一幕幕“精彩的”教学片段。在此,笔者就某些数学公开课中出现的“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想,与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14.
邱石 《教育艺术》2006,(11):35-35,34
王海曾经被众多媒体冠以“打假英雄”的美名。自从1995年3月25日,22岁的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二楼开始他的“打假”生涯之后,“王海现象”迅速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王海一夜之间成了名人,“打假,索赔”也在一瞬间成为流行词汇。但许多人没有想到,被媒体炒红的“打假英雄”王海,后来会被炒黑炒糊,甚至被炒成“黑吃黑”的市井无赖。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是老师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但是很奇怪,我们似乎又很少看见真正从教学研究这个角度来讨论公开课的文章。相反,我们看见的关于公开课的讨论,大都是从“一般教学活动”出发,从“一般教学活动”的要求和标准来看待这些公开课,来评价这些公开课。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指责公开课“作秀”,而理由呢,则几乎众口一词:平时我们是这样上课的吗?回答当然是不是,那么结论也很直接、简单;这是演戏,是表演,不是上课,是假的,从而否定了这些公开课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有的老师还提出,不要再搞公开课了,因为它们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上述两位政协委员的争论不仅成为“两会”热点,也立即在圈内掀起轩然大波,不少教育界人士纷纷在网上撰文,发表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也谈“打假”倪军仓读了《学校也应“打假”》一文(载本刊1993年第12期),深有同感,也想说几句。学校中的“假冒伪劣”的滋生、泛滥、严重地影响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和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因而,对学校中出现的“假冒伪劣”进行“打扫”,确是一件大事。假三...  相似文献   

18.
据报载,江苏梁丰高级中学曾举办过一堂别开生面的语公开课。说它别开生面,是因为公开课的“教材”是教自己创作发表的诗歌作品。当教室里响起由教自己创作、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播送的配乐诗朗诵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极了,主体创作意识被唤醒了。公开课一结束,许多学生竟抑制不住创作的冲动,纷纷写出一些富有激情的诗作。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师开展公开课活动,是展示自我、显示教学水平的平台,又是教师之间教学方法相互交流、切磋的主要方式,在教育界得以普遍的运用,收到良好的效果,由于从业教师各自的能力、心态、经历不同,“公开课”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现象反思 低年级教材中的“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这类知识相对独立,老师们都喜欢把它作为公开课。听这类课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一琢磨就发现一个共性:这类新课更多地是上成了“汇报表演课”。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热热闹闹。等活动结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活动仅仅只是活动,分完了就好了,摆出来了就行了。为分而分,为摆而摆,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