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突破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突破了单一的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的农村经济结构……正是这一系列重大的突破,使农民得以率先进入市场,使农村率先构建起初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经济体制的框架。然而,我国的农业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农村现行体制离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小的距离:农副产品供给也已由长期短缺变为相对过剩,农村市场疲软,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大量自然资源不合理耗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民收入增长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它所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紧密相关,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它不能取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改革的绩效要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得到反映。在我国,“两个转变”要求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3.
试论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刘德深,王秀玲农业产业化,作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措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农户分散经营与实现规模效益、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等几方面深层次...  相似文献   

4.
邬晔  邬晓霞 《农村教育》2004,(12):33-34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迟缓,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低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艰难的“爬坡”阶段。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和农村经济将直接参与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5.
统购统销政策是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对粮食和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和供应所采取的一项国家计划和管制的措施。该政策实行了30多年,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保证了国家粮食的稳定供给,为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资金积累;它通过低价供给城镇居民以粮食,降低了工业生产的劳动成本,对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观念的建构福建陈如亮江泽民总书记在四所交通大学领导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面向21世纪,努力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代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对农村微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即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制,把农户塑造成为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这一阶段改革的着眼点,是为了解决如何从经营机制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第二阶段是1985-1992年,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为了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交替发生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中共14大以后,农村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机制调节农民生产,生活的阶段是1992年中共14大以后,农村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机制调节农民生产,生活的作用逐步加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分析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形势,科学总结各个地区已经取得的典型经验。于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工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江泽民对邓小平家庭承包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善农业比较利益,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主要措施体现为“废费改税”、“摊丁入亩”、“定额征收”三条。其核心是要通过国家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农村财政问题。税改方案改变了农户决策的约束条件,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参照农业租约理论可以发现:“废费改税”取消基层的税费征收权,将导致交易费用的转移;“定额征收”对农户风险承担状况的影响甚微;“摊丁入亩”、“定额征收”的原则强化了农户的参与约束以及激励相容约束。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劳动力流动方面的矛盾,必将因为税改而激化。因此,试点中的方案,作为孤立的财税改革政策,需要在多方面配套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服务供给变迁: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49—2001中国教育服务供给经历了一个从完全政府控制到逐步有市场介入的演变过程。中国的教育服务供给安排强烈地受到国家经济战略及以后发生的经济改革的影响。本文利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教育服务的供给安排的结构与变迁给出一个解释。对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随着2001年加入WT0后教育服务供给安排可能的变迁前景作了一个初步的描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农业经济体制过于僵化 ,由此对农业产生了很强的制约性。发展农业经济首要的是改革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要注重三个方面 :农业经济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业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关系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的生产性和生活性公共产品不足、农村社会保障类公共产品缺乏、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类公共产品不足.导致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财政投入不足、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不合理、农村民主与合作水平低下、资金使用监督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有限等.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革供给体制、加强资金监管、鼓励非政府供给等4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入手,根据我国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国际竞争的要求,论述了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性;然后从体制、国情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原因,认为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的经济体制-导致行为主体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力是主要原因;由此提出以实现经济体制转变为关键-形成有利于采用贪集约型为主的增长方式并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的驱动力,以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对策、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入手,根据我国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国际竞争的要求,论述了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性;然后从体制、国情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原因,认为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的经济体制──导致行为主体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力是主要原因;由此提出以实现经济体制转变为关键──形成有利于采用集约型为主的增长方式并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基础──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对策、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农民终身教育的关系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经济有了较大的增长与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促进农业增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根据1995-1998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家庭经济分析报告,我国农户家庭文化素质与农户经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国农户的文化素质较低,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水平;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农户人力资本储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过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基于理论机理分析模型和实证门限回归模型来研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以来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论是:第二产业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是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拉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二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出现下降。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不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力占比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利影响。中国在工业化时期,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增加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了经济增长;进入工业化后期,以第三产业份额扩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迁虽然出现一些Baumol病问题,但整体上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关键措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是先导,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我国教育的战略重点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办的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九亿农民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直至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效益和水平。而我国目前以至将来一段时期内农村中学教师主要来源于师专,师专教育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进行调整与改革,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自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高校在管理体制、办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由战后农产品供给快速增长,而消费却增长缓慢的矛盾导致的。缓解“三农”问题的短期办法,是制定“缓冲存货”、“支持价格”和“保障价格”政策,而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速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一、1997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初步判断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1996年各地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的内外部环境都有所改善,农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但农业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部分地区农产品的“卖难”,主要农资价格进一步上涨,以及农民负担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综合分析,对于1997年我国农业经济总体发展趋势作出如下初步判断: 1、1997年粮食生产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粮食的“卖难”现象,将对1997年粮食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八五”期间,国家财政切实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支农资金积累机制,支农投入已积累出效应。我国商品粮基础建设已成绩斐然,目前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品种搭配适当、能够有效提供商品粮的基地体系。“八五”期间,国家财预算内支农支出累计达到2598.6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了一倍。中央已明确提出了粮食销区要努力提高自给率、产区要努力提高商品率的方针,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会继续重视粮食生产,稳定面积,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努力增加粮食供给总量。上述因素,无疑会对1997年的粮食生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浅谈农村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张学孟,郭政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建设)明确指出:“九五地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要保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二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关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挑战和国内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以及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深化改革的挑战入手,对如何确立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提出以下七点思考:第一,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第二,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应当确立“向大众化阶段推进”的发展战略。第三,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有效选择,是坚持“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第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实施“多样化”、“特色化”战略的同时,必须坚持“系统优化”的战略思想。第五,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确立“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战略。第六,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确立“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第七,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和“将改革贯穿始终”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