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胜寂寞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8,(11):48-49
有人说,读书要耐得住寂寞。其实,写作也要耐得住寂寞,更重要的是战胜寂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必读书,写作须吃苦,不以苦作舟,焉能渡文海?苦有千般,孔夫子的“韦编三绝”之累,孙敬、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之困,孙康、道车胤的“映雪”、“囊萤”之“无烛”等等,  相似文献   

2.
雷明德 《今传媒》2005,(9):62-63
光阴似箭,不觉我已度过37年的广播生涯,回首往事,感慨不已。今生与广播结缘,如痴如醉,心力交瘁,苦在其中,累在其中,自然也乐在其中。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我爱广播,爱得甜蜜,也爱得痛苦。(一)我的广播缘是在陕西黄龙山、在苦难的少年时代结下的。当时架在县城  相似文献   

3.
孙展 《中国新闻周刊》2006,(42):102-103
书店里原本寂寞冷清的古典诗词系列书籍,因为几个小女子的“大胆妄为”,给它带来了一股清新现代的空气。这种“新古典”写作,竟成为都市白领的新宠[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西南某城市的几家报纸上看到几条信息,又是“寂寞”、“情欲”、“诱惑”,又是“激情”、“浪漫”、“刺激”,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挑逗气息。说它是征婚广告吧,不像。因为这些留下联系方式的“美少妇”、“靓妇”、“寂寞女”,无一例外都是“夫长期在外经商”,或“夫长驻香港”。也就是说,这些人皆为“有夫之妇”,但此时“独守空房”、“辗转难眠”、“情欲激荡”;说它是交友信息吧,非也。因为每一位发出“寂寞难耐”闺怨的少妇都是“渴望激情”、“寻激情男共度浪漫之夜”,甚至赤裸裸地宣称“一场对感觉器官的特别刺激”。既然都不…  相似文献   

5.
文学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天底下被它迷上的人到底有多少?这是个难以统计的数目。许许多多的人,抱着文学书本废寝忘食地读;继而,从中分化出一批人,除了读,又废寝忘食地写起文学作品。阅读的时候,仅有乐而无它;到了写作,也有乐,但“苦”则增加万分。所以,尝过个中滋味的人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文学创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不得门路和要领,不会写,写不出来,苦。开了窍,没时间,靠挤时间写,苦。写出来不能发表,到处碰钉子,苦。获得发表机会,写作水平不能如愿地逐步提高,就越发地苦!……  相似文献   

6.
马越舟 《军事记者》2011,(3):I0002-I0002
罗兰·巴特将照片中令人莫名感动的神秘元素称为“刺点”(Pundum).它箭一般地从画面中射向读者,直指人心。这幅作品的“刺点”,全在熟睡孩子那张纯真而无辜的脸。而画面上疲惫的士兵,苦盼的妻子,甜蜜的重逢之吻。这些无疑都能让人有所触动,可若剔除孩子的元素,整幅图片就会黯然失色,沦为庸常。  相似文献   

7.
写评论苦,写评论难。苦在何处?难在何方?以自己16年的写作经历看,自觉苦在神思,难来灵感。“苦”往今来,一言难尽。“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虽没有多大建树,但常有作品在“大报”发表,常有作品获奖。那么,到底创作评论的灵感从哪里来?回眸自己经历,信手拈来四例,试以论之。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当记者是个“美差”,我说,还怪苦的。不过,我爱吃这个“苦”,虽苦犹甜,虽苦犹乐。1985年我才正式当企业报——苏州钢铁厂《苏钢报》的记者。干上了记者这一行,稿件在自己报上刊登是不成问题的,但要像一位同志说的:“有本事在上一级报纸刊登”,就不那么容易了。起初,我  相似文献   

9.
过去,有人作过比方:说这两者的比例关系,不论从它的重要性上,还是从它需要占用的时间、精力上说,应该是7∶3,思考占七分,写作占三分;有的讲是9∶1,思考占九分,写作占一分;有的说是6∶4思考占六分,写作占四分。不管比例具体是几比几,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主张思考要多于写作。法国作家莫泊桑把思考看作是天才成长的沃土,他说:“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我国清代诗人袁枚把天才看成是思考的产物,说“孔明天才,思十反矣”。  相似文献   

10.
1940年,萧红在寂寞的香港、寂寞的心境下,回首相距数十年、相隔数千里的故乡.写下这部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呼兰河传》。茅盾先生在《呼兰河传·序》中说,虽然它“不象”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但却有“一些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半个多世纪后,它依然穿越时间的迷雾,朴素而迷人。  相似文献   

11.
中学毕业后,我被乡广播站聘请作了一名“土记者”和自办节目编辑。亲戚、朋友、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说我找了个好“差事”。岁月流逝,转眼三年有余,自己才真正品尝到酸、甜、苦、辣的滋味! 上学时就爱好新闻写作的我,一进广播站编播组,便如鱼得水。站  相似文献   

12.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13.
乐在稿中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向我吐露心声:世间360行,最苦的职业莫过于记者了,最苦的差事莫过于“爬格子”了。然而尽管如此,我与新闻写作仍结下了“不解之缘”。写稿成了我的“业余爱好”,写搞使我平添了无限乐趣。1986年5月,我当了区商业局副局长这  相似文献   

14.
守望岁月影不单,众志成城档为伴 激情唱响平凡事,苦乐年华苦亦甘 心中豪迈神飞展,敢叫日月换新颜 谁说馆库多寂寞,学赶帮超不夜天  相似文献   

15.
画蛋与写稿     
“达·芬奇画蛋”是读者很熟悉的一则写作轶事。这个故事说的是,14岁的达·芬奇跟老师学画画,老师每天让他练习画鸡蛋。后来,他越画越不耐烦。老师发现后,对他说:“在一干个鸡蛋中,就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看它.它的形状便不同了。”达·芬奇领会了老师的意思,专心画蛋,练好自己的基本功,后来,他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这则“画蛋”故事对学习写作的通讯员是很有启发的。它告诉我们,在写作中要善于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一干个鸡蛋’冲如何“画”出不同之处,换言…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伟大的开头里,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用寂寞来偿还。”中国的春花与嫩芽,用不着等到寂寞,就毁在中国人的舌尖上了。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的新闻写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苦与乐。作为一名通讯员,采写新闻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我常常是白天见缝插针象只“小蜜蜂”,晚上伏案灯下当个“绣花女”。举例说,去年高温的盛夏,我同镇粮管所饲料站站长唐荣兴等,冒着酷暑,骑了自行车深入到梅李镇的寨角村,着重采访三个养猪户。  相似文献   

18.
修正自己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6,(10):54-54
有人说,写作,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还有人说,要把自己的作品当敌人,尽情修正与砍杀。虽然二者说法不一,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对自己的作品,应有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要在不断挑剔自己中成长。修正自己,需要一种自我批评精神。要学会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当然是一件难事。宋代诗人戴复古就有“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的感叹,想必修改文章尤其是修改自己的文章之难了。曹雪芹在修改《红楼梦》时,就有“披月十载,增删五次”,故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苦衷,可见修改自己文章之苦了。修改文章作为写作中…  相似文献   

19.
4月2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刊发了我撰写的《“凡人”毛岸青》一文。实事求是地说,此文属于“急就章”,具体写作没费多少时间,但它产生的影响,远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20.
咱《新闻知识》有个专栏叫酸甜苦辣,我想在这酸甜苦辣上做一点文章。中学时代我就很爱写作,同学们戏称我是“小作家”,回到农村20多年来重操笔杆,又当起了通讯员,做起了记者梦,多年的采访写作,使我深深体会到,苦辣酸甜都是歌。先说苦。在农村白天与庄稼为伍,夜间同油灯作伴,夏不避暑,冬不避寒,还要操心家里酱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