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引入的外国思想、翻译选材、翻译语言三个方面研究了《新青年》与《学衡》的翻译的差异。《新青年》前期通过翻译引入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男女平等、易卜生主义、实验主义等思想,《学衡》通过翻译主要引入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新青年》在翻译选材上侧重现实主义,取材比较广泛,《学衡》翻译侧重古典主义,尤其重视古希腊罗马文化,以西方文学的古典正宗为主。《新青年》翻译用白话文,《学衡》翻译坚持用文言文。  相似文献   

2.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常遇到所谓的"文化"问题(cultural problems)。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及其表现,它的表现是某一社会独有的并且以某种特有的语言作为表达方式。如果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没有文化重叠,那么这里就会出现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遇到的没有文化重叠的翻译难题时,通常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采用脚注法来详细地解释说明原文中的文化背景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目的语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脚注来更深刻地体会原文内涵和增强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师说》一文中最后一小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中注释第22翻译为"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通,普遍。"笔者觉得这个解释很值得商榷。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焦飏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57-158,160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文章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译《天演论》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几何原本》是古代西方数学的经典之作,它对于世界数学的发展影响巨大。明朝末年,利玛窦将《几何原本》带人中国,稍后其与徐光启合作将它翻译成了中文。可是,他们只是翻译了前六卷,后面还有九卷没有翻译。据载,当时徐光启是积极要求翻译完毕的,可是利玛窦拒绝了。什么原因呢?两个人都没有详细说明,因此,这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终鲜】终于没有。”这一注解明显有误。若将“终”解释为“终于”,整个句子怎么翻译得通呢?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先就伍蠡甫先生的《中国画论研究》所提及的"意境"等概念加以阐述,然后从翻译的角度考察美学问题,说明翻译学借鉴美学的原因所在,最后把翻译和中国绘画相对照,结合《画论》,进一步解释翻译和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在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文化软实力落脚点在文化的一大载体——文化典籍。诸如《三字经》一类的优秀文化典籍将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及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此,文化典籍的翻译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对赵彦春在英译《三字经》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启示,从而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翻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用外语翻译唐诗,要做到“保存着它的丰姿”是极不易的。英译本《唐诗一百首》(100TANG POEMS)中,关于王翰《凉州词》一诗的翻译,就由于译没有弄清本诗的意蕴,因此译作既未体现出“唐人气魄”,还有损于唐代守边将士的形象;关于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虽然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意思,译笔也严谨、畅达,但唐代格律诗的音乐美却荡然无存。另外,《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一书,对上述两诗的翻译可谓语言生动、形象,也具备英诗特色,但对王翰《凉州词》一诗中意思的理解上也存在错误,而对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在意旨和情调上都与原诗有了些出入。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他不懂外语,又用文言文进行翻译,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本文以目的论为原则,拟对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进行细读以解释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杨宪益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他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范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根本是翻译意义,符号学提供研究意义的基本原则。表意涉及“意图意义”(发送者)、“文本意义”(符号信息)、“解释意义”(接收者)。没有文本身份,任何文本无法表意。《法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启蒙译作,基于全文语料,聚焦译者严复实现全方位启蒙意义传送的方法,其译本《法意》呈现独特的“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文本身份,具有政法性、经济性、艺术性、科技性、修辞性等多重文本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叙事学被引入到翻译批评领域,为翻译批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的学者将叙事学运用文学的翻译,但是很少有作者将其和同性恋文学的作品相结合起来。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本文以《荒人手记》和《孽子》的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叙事时间,视角,节奏的方面结合实例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归园田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有这么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课本将“拙”解释为“愚拙”,“守拙”就是“守住愚拙,这里是谦虚的说法”。这种解释太笼统,没有解释出“拙”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7.
漫谈蒙学     
河边 《中国考试》2007,(2):53-57
关于“蒙学”,《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现代汉语辞典对蒙学的解释是“蒙馆”。学术界所称的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语文版还是人教版,《鸿门宴》作为一篇经典史传文仍然保留在课文中。但是,两种版本对“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一句的理解却不同。语文版必修二教材对此句中的“不自意”(P101注释)解释为“自己不曾料到”。人教课标版必修二《教参》则把整句翻译成“却没有料到自己能先人关破秦”。笔者认为。语文版的翻译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相似文献   

19.
郭灿金、张召鹏两位先生在《“长袖善舞”不跳舞》(载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今日晚报》《中国剪报》《语文周报》《文苑》《青年博览》等多种报刊,下称“郭文”)一文中这样解释“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相似文献   

20.
以色列学者伊万-佐哈尔建立的多元系统理论为解释文学翻译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运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小说中个别中文词语的音译策略。这些拼音词语在拼写、词性和断句方面在强势文化影响下的改变以及小说在回译拼音词语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都体现了翻译文学的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