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师隐喻表征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中外“教师隐喻”具有相同文化内涵。在教师职业地位方面,中外教师隐喻表达了对教师职业崇高地位认识和期待;在教师职业精神方面,中外教师隐喻反映了对教师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要求;在教师专业形象方面,中外教师隐喻蕴含着注重教师个体存在,要求教师反思成长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运用访谈对12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课堂教师自我表露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是无意识、随机进行教师表露,只有两位教师有意识在课堂里展示自己。教师自我表露多少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性格特征和教师倦怠问题有关。本研究提示教师在课堂里多应用教师自我表露,提示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教师自我表露能力的培养,提示教师和研究者在多个方面对教师自我表露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情感智力是指教师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情感智力水平居中,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在情绪调控能力方面有差异,文科教师理科教师在情感智力水平上有差异,学历为专科水平和教师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在情感智力水平上有差异,教龄在5年以下和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显著高于教龄在5年到15年的教师。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待遇、满足教师各种需要等提高教师情感智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越发重要,而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推进教师发展的过程,教师主体承受着相应的发展压力。所谓教师发展压力,是指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主体承受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挑战和刺激,扰乱教师发展内部平衡的一种现实力量。教师发展压力可以通过教师学习来缓解。  相似文献   

5.
论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精神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内蕴在教师行为中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是教师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的最终旨趣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在诠释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厘定深层次教师精神文化的内在构成因素,深刻分析它们在教师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其中,教育教学理念是先导,教师专业精神是动力,教师专业尊严是核心,人际关系规范是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遂宁市320名中小学教师发现:第一:遂宁市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达到中上水平。第二: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以往研究研究出现了差异,表现在教师工作面满意度的性别差异不再显著,中小学教师对工资收入的满意度也处于较高水平。第三:高中教师在工作强度满意度维度低于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小学教师在领导与管理维度低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工资收入维度,初中教师的满意度不如高中教师.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中坚环节,教师培训质量事关卓越教师的最后形成,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形式改革是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构成。当代国外教师培训发展导源于"教师培训"概念内涵的变动,波及教师培训目的的定位,最终导致教师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定型。在当代视野中,国外教师培训在内涵上更加强调实战性的一面,具体、实际、实用是其根本内含;在培训目的上强调发展教师的六种素养,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是其内核;在培训内容与形式上强调客制化取向,努力开发出量体裁衣式的教师培训项目与活动。  相似文献   

8.
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教育终身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绝大多数的培训都集中在名优教师、经济发达地区教师以及名校教师身上,忽视了弱势教师、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这样导致了教师群体的两极分化--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教师素质的两极分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给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教师教育应加强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培训。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生命的事业,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是教师角色转型与开掘的根基和动力。教师生命的意义及价值不仅是在其教育的轨迹中显现和张扬的,而且也是在生命的对话中成就和丰满的。然而,教师角色话语的纷繁与教师角色表达的冲突,导致教师在角色的虚化、泛化和钝化中走人踽踽独行的坚冰之旅。重新保持对教师角色的生命追问,意味着我们必须帮助教师在角色发展的语脉和坐标中,敞亮和澄明教师身份存在的方式和教师主体实践的方向。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打造教师的专业文化,这将是从实现教师角色到超越教师角色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发展过程中,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遭遇到来自多方面的阻力,教师层面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技能欠缺、教师角色单一;学校层面主要体现在:教师评价制度低效、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基于教师和学校层面影响条件的探析,寻求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建立激励机制,让教师在关爱中成长 我校把“以教师为本”落到实际行动中,充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发展教师,尽一切努力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让教师在关爱中成长。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运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可以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教师的学习过程中,其实践性知识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常常被视为一种"经验"是"上不了学术台面"的知识。相应的,在教师培训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未被充分地运用、分享与建  相似文献   

13.
教研活动中的教师讨论不仅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个别讨论,还包括教研员参与下的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集体对话。在教师讨论环节,教研员可以着力在倾听中提炼观点,在追问中深化思维,在评价中引发论辩,在点拨中凸显主题,以此努力实现讨论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好教师与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好教师指一般公认的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而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指学生喜爱的,教学生动与学生关系融洽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说,好教师应该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应该是好教师。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从专业角度称之为好教师的,并不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而在专业上比较差的教师有些恰恰是受学生欢迎的  相似文献   

15.
教师质量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团队在提高教师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现行的教师团队薪酬激励机制,无法有效的激发教师的活力和积极性,未能很好的提高教师质量。本文拟在分析高校现行教师团队薪酬激励机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岗位价值的教师团队薪酬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教师培训的方式,泛在学习融入到教师培训中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师培训为一线教师基于个人经验的情境感知学习,同时促进一线教师建构TPACK并改变教师培训的目标,体现教师培训交互的本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师培训机制包括了泛在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机制、泛在教师培训实施机制、评估教师培训效果机制、管理机制四个维度。未来的教师培训机构不仅要思考如何把握教师培训的自身规律,还要思考如何使最先进的泛在技术与教师培训实现双向融合。  相似文献   

17.
教师权威是教师有效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师权威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权威在发展变化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新课程的实施,反思教师权威,有利于重建教师权威新理念,发展教师权威,促进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师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对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所存在的由操作到目标的疑难和矛盾具有一定的判断和准备等认知和反应。在个性化教学视域下,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表现在教师提问缺乏教师个性化、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学生的个性化、教师不能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化提问、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化回答等方面。当然,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带来了很多危害: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有损教师教学的创新、影响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利于有效教学。为此,需要形成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反哺自我,提供问题意识养成环境以及教师个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角色转换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除了有理论指导外,更为紧要的是在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如何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目前,在坚持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努力寻求新的专业特性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尝试,深入探讨以教师角色转移为前提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对北京市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整体较高,其中职业行为倾向得分最高,角色价值观得分最低。不同背景的教师在职业认同各构成因子上存在差异。在职业认同水平上,音体美及“其他”学科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数理化及史地政生等学科教师;在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及职业行为倾向上,城市学校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校教师;在职业总体认同和职业归属感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在角色价值观上,教龄5年以下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其余各教龄段教师,11—20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最低,研究生学历教师显著高于其余学历教师。不同类型学校、学段之间的教师在职业总体认同与各构成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