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14"玉树地震是我国汶川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大地震,在全国军民迅速开展抗震救灾的同时,各级各类媒体也立即展开专题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活跃着网络媒体的身影。与汶川地震报道不同的是,这次视频网站更加迅速广泛深入地对青海玉树地震进行了专题视频报道。  相似文献   

2.
此次汶川地震,政府对境内外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本次地震报道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也在一个新的较开放的平台完成了一次互动,其间的许多现象值得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3.
邱金锋 《新闻世界》2008,(11):63-65
今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及时作出准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日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并阐述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童建明 《新闻世界》2013,(8):136-137
芦山地震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在报道、救援、寻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历汶川、玉树地震等实战考验后,传统媒体在芦山地震中报道的表现也越来越理性、成熟。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融合渗透,取长补短,使得各自的报道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对灾难报道能力的提升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综观近几年的灾难报道,我国媒体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报道模式、手段和思路在不断改进,取得了突破.汶川地震报道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及时性、透明性和人文性.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进一步发展.灾难新闻报道特点分析近年来,我国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还处于探索时期,但总的来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突破,特别是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的报道可圈可点.其报道上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体现:  相似文献   

6.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过去的五年,从汶川、玉树再到芦山,中国发生了三次大地震。有前两次地震报道的教训与经验,媒体与记者在报道芦山地震时,表现得更加专业与从容。但与此同时,某些媒体与记者的某些表现还是引发了不少的批评与争议。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灾难报道,提高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7.
媒体在汶川地震中迅速及时的报道让世人瞩目,媒体对于传播规律的遵循和运用最终使其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现场直播的传播形态使传播呈现扁平化;政府信息公开,媒体及时透明的报道降低了信息传播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实现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的互动,使媒体回归其本初的功能。良好的经验虽值得我们借鉴,但人文主义与专业主义冲突的教训更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特性.本文以西方主流媒体玉树地震涉藏报道为例,依据互文性理论,揭示西方主流媒体网站在玉树地震涉藏报道中的语义隐舍现象.提供了一条认识西方媒体在涉藏报道中隐藏意识形态偏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晨7点49分,我国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受灾人口达20万……汶川地震旧伤未平,玉树地震又添新痛。两年前在汶川抗震救援及报道中屡建奇功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面对此次突发事件反应如何?作为全媒体大型传播机构,央广此次应急报道又是如何部署和实施的呢?  相似文献   

10.
日本3.11大地震因其震级高、次生灾害多,影响力大,成为我国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新闻事件。中国电视媒体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多次灾难报道的锤炼后,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能力如何?本文通过对央视《东方时空》一个月间的样本进行新闻叙事学的内容分析,归纳出其"平台、悬念、责任"的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日本3.11地震——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日  相似文献   

11.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灾难发生后数分钟,地震消息已经在微博上流传,随后全国各地新闻网站迅速发布关于灾情的新闻报道。与青海玉树地震、汶川大地震时相比,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当前的网络新闻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论在速度上还是报道角度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变。但是速度的追求、激烈的竞争和信息的碎片化,让网络新闻媒体在进行重大灾难新闻报道时忽略了一些新闻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自1900年到2004年,中国发生巨灾55次,平均1.9年发生一次。仅在2008年和2010年,就先后有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袭击中国,灾难是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近百年间,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灾难的突击,中国媒体对于灾难报道的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成长,成熟,自然离不开一线的新闻记者的辛劳。记者是如何处理灾难报道的?如何在灾  相似文献   

13.
灾难报道可以这样做虽然经历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报道的历练,但因为此次日本地震报道涉及到跨国、跨文化、跨语言以及多重灾难、核辐射不可控等难点,对媒体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也为讨论提供了更多着力点.1.灾难新闻是否需要痛苦的表情.表现灾难可以有多种途径,但在报道吸引力和避免伤害之间如何把握平衡?此次日本地震报道,媒体人和学者都表示出警惕.  相似文献   

14.
刘冠华 《报刊之友》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冠华 《今传媒》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类公共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对政府的应急管理和媒体的应急报道都提出了挑战。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国内广播媒体发挥了广播"应急第一媒体"的功能。本文结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2008年以来的报道,从提升记者现场报道能力、强化编辑提炼编辑功力、多内容多层次立体化报道及阶段性报道点面结合等几个方面对优化广播报道文本进行了细致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与五年前的四川汶川地震相比,今年4月20日发生的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中,媒体的表现有了明显进步,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所产生的巨大效应是这一进步中尤其引人瞩目的亮点。在各类媒体将记者紧急派往地震灾区的同时,媒体的官方微博、移动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共账号等新媒体形态的产品也频频推出,发挥各自的能量。借助社会化媒体的平台,编辑记者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创造出了更丰富的内容、更多元的视角和更具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说,雅安地震不仅是对中国社会危机应对和政府管理的一次考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全国大部分媒体对汶川地震做了大量新闻报道,较之于以前历次的灾害性报道,它完成了从救灾报道到受灾报道的演变,信息传播呈现出时效快、透明度高和立体传播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新闻管制尺度的适当放宽和策略的转变。新闻管制的进步,带来的是媒体强有力的报道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在总结政府、媒体和公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呈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深度报道、注重区域报道、兼顾平衡报道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肖珺 《网络传播》2010,(6):60-63
汶川地震的伤痛还未完全消散,今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这个高原古城,使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与汶川地震相比,此次玉树地震的网络新闻报道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首当其冲的便是微博力量的介入和互联网作为抗震救灾平台的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