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育时机是坐等不来的,要想方设法去创造。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母亲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教育儿子舒拉的故事,在这方面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对待孩子的错误,严肃认真地处理是一种方法,但有时采用幽默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前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就是一位善以幽默的方法教育孩子的高手。有一天,诗人刚回家,就见一家人慌作一团,诗人母亲正 在打电话给医院请求急救。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诗人明白,孩子喝下的那种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用不着惊慌,而这也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他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带墨水的舌头,做了个怪相。诗人一点儿不恼,从屋里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对小儿子说:“现在没办…  相似文献   

3.
对待孩子的错误,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是为人父母所常用的方法。但有时巧借幽默的方式,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前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伊尔·斯维特诺夫有一天发现小儿子舒拉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但心里明白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故一点都不惊慌。他还意识到这正是教育儿子的最好时机,于是,诗人轻松地问儿子:“你真的喝了墨水?”儿子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被墨水染黑的舌头,做了个怪相。诗人一点不恼,从里屋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对小儿子说:“现在没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吧!”由此,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的一句幽默的话语冲淡。而舒拉原想以此成为家人的中心,结果未能如愿。此后,舒拉再也没有犯过类似出风头的错误。其实,孩子有时故意打破常规做出异常行为来表现自己,是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此时,如果父母  相似文献   

4.
苏联卫国战争英雄舒拉小的时候非常淘气,一次跟人打架,扯破了大衣。母亲见了又气又难过,但她没有大声责骂孩子,而是当着孩子的面,默默地缝补大衣,一直到深夜。舒拉起初羞愧地看着母亲,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向母亲痛悔地说:“我永远也不这样了!”在这个故事中,舒拉的母亲实际上运用了暗示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比较那种十分明确的说理教育更为深沉,它具有激发感情与说理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因而更能为孩子所接受,能给孩子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家庭中的暗示教育,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暗示即把自己的意思直接提供给孩子。例如,佳佳的妈妈发现佳佳没洗手就准备吃饭,便笑着对佳佳说:“吃饭前洗手的孩子是好孩子,妈妈最喜欢这  相似文献   

5.
一次,淘气的舒拉跟人打架,把大衣全扯破了,母亲看到撕破的大衣,又气愤又难过。但她没有大声斥骂,而是默默地缝补大衣,一直坐到深夜。舒拉起初羞愧地看着妈妈,最后终  相似文献   

6.
小拇指     
从前有一对夫妻,他们有六个儿子。有一次,六个儿子出去玩,走了以后就再也没回来。母亲非常着急和担心,整天盼着儿子们回来。母亲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小学六年级国语课本“读书会记录”一课里有一句话:“舒拉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这个舒拉是不是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卓娅的弟弟?(综合读者问) 答:国语上的舒拉,和“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中的那个舒拉是两个人。卓娅的弟弟叫舒拉,是他的乳名,他的名字是”亚历山大。阿那托利维奇”。另外一个舒拉,就是课本上介绍的是“红领巾”剧本里的一个人物,他的名字叫舒拉。巴捷金。维什尼亚可夫”。照剧本上说,他的父亲巴捷金是近卫军上士,是在前线牺牲的,他的母亲也早已死掉。(汝熊)  相似文献   

8.
一位母亲特别苦恼,因为儿子非常记恨邻居家的孩子.起因是邻居家的孩子在同学面前说儿子坏话,儿子知道后,特别难过,决定再也不和邻居家的孩子打交道了.  相似文献   

9.
小哲理     
有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小儿子去拜见甘地,对他说:“我儿子非常喜欢吃糖,医生说这样对他不好,但没人能够阻止他。我儿子非常崇拜您,只有您能制止他。请帮帮忙!”甘地对这位母亲说:“你们下个月再来。”  相似文献   

10.
杨莉婴 《考试周刊》2014,(10):40-40
<正>一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散步》的课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有关亲情的故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初春一天,"我"带着母亲、妻子、儿子去田野散步。"我"和母亲走在前面,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后来走到岔路口,母亲说走大路,因为大路好走;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我"当即拍板:"走大路。"不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最终是依了儿子的主张。小路不好走,于是,"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家三代四口在小路上散步。课文的结尾非常精彩,请看原文:  相似文献   

11.
易于迅 《师道》2004,(5):14-14
日前,一个非常苦恼的母亲向笔讲述了最近发生在10岁儿子身上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2.
想家     
儿子每星期三回家一次,他说他非常想家。从学校到家少说也有十多里山路,儿子每次都是赶公车回来的。每次到家母亲都感到莫大的欣慰与快乐。但是家里太穷,母亲不得不盘算这回家的路费。儿子一星期回家两次,一次5毛,一月4块。这耗费对于家庭来说太大了。母亲心里琢磨了良久。次日凌晨,雷公大怒,天色大变。母  相似文献   

13.
图片故事     
《教书育人》2007,(1):2-3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健力宝南路出现这一幕,母亲找着因沉迷游戏离家出走5天的儿子,儿子却不愿回家,为不让儿子再跑掉,母亲把儿子紧紧摁在地上达半小时。有围观市民向这位母亲说,家长管教孩子重在平时教育,还是先把孩子“放”了。这位母亲则含泪表示这么做是逼不得已:“他离家出走也不是第一次了,手一松,准又跑掉。”  相似文献   

14.
每位关心这个话题的家长朋友,请一起来听听一位母亲的经验之谈——儿子今年13岁,进入了青春期。就在他渐渐摆脱童稚的时候,我发现儿子开始遗精,并时有手淫。孩子表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面对青春期发育中的儿子,我这个当医生的母亲决定用科学的态度对儿子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5.
吴锦良 《家庭教育》2008,(10):30-31
“我砸了电脑。儿子对我动了手!”一位母亲以极其沉重而又无奈的语气向我述说。 这位母亲说:“儿子今年小学五年级,他父亲在外地工作。孩子的教育一直由我承担。以前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四年级以来,学校有些作业要求学生在电脑上完成,我不得不给儿子买了电脑。  相似文献   

16.
啮指心痛周代曾参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次他上山砍柴,半天未归。正巧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不知如何招待是好。让客人入座之后,便借口出门眺望远方,企盼儿子快快归来。可是望了几次,儿子还是不见踪影。客人自远方来,甭管是儿子的朋友也好,同窗也罢,总应热情  相似文献   

17.
读过一篇题为《纸篓与墙》的故事。两个母亲的儿子打小都喜欢画画。一位母亲给儿子准备了一面墙,凡是儿子画的画,她都把它贴在这面墙上,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就让他们欣赏她儿子的画,因此收获了许多的赞扬;另一位母亲给儿子准备了一个纸篓,她对儿子说,你画的所有的画都将被扔进这个纸篓里。第一位母亲的儿子10岁时成功地举办了一个画展;第二位母亲的儿子10岁时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儿子表现最差,惟有对儿子,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母亲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非常羡慕我,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  相似文献   

19.
成才     
有一位母亲,她在儿子五岁时离了婚,一直未嫁,后来单位不景气,四十五岁就被动员退了休,每月只拿二百元工资,生活非常拮据。这时,跟父亲去了广州的儿子已经二十岁了,职校毕业后,考进广州地铁工作,每月能拿千多块钱,他知道母亲的情况后,每个月必寄三百元钱赡养老母,并多次远道前来探望母亲,殷殷之情令母亲感动不已。望  相似文献   

20.
成才     
有一位母亲,她在儿子五岁时离了婚,一直未嫁,后来单位不景气,四十五岁就被动员退了休,每月只拿二百元工资,生活非常拮据。这时,跟父亲去了广州的儿子已经二十岁了,职校毕业后,考进广州地铁工作,每月能拿千多块钱,他知道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