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电子游戏是课程资源之一,因为游戏是客观生活、虚拟生活、主观生活,是文化艺术,理当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学习动因的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及信息素养的培养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电子游戏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中。实践可采用寓教于戏、寓学于戏、尝试于戏、交互于戏四种途径与方法来开发与整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突出“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
电子游戏是课程资源之一,因为游戏是生活——客观生活、虚拟生活、主观生活,是文化艺术,它理当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学习动因的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及信息素养的培养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电子游戏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中。实践可采用寓教于戏、寓学于戏、尝试于戏、交互于戏四种途径与方法来开发与整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突出“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3.
电子游戏是课程资源之一,因为游戏是生活———客观生活、虚拟生活、主观生活,是文化艺术,理当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学习动因的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及信息素养的培养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电子游戏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中.实践可采用寓教于戏、寓学于戏、尝试于戏、交互于戏4种途径与方法来开发与整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突出"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新思路--电子游戏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游戏是课程资源之一,因为游戏是生活———客观生活、虚拟生活、主观生活,是文化艺术,理当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学习动因的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及信息素养的培养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电子游戏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中。实践可采用寓教于戏、寓学于戏、尝试于戏、交互于戏四种途径与方法来开发与整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突出“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对电子游戏的普遍认识是将其作为一种对青少年成长有消极影响的娱乐方式。这是简单化的判断。其实游戏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尤其体现在对电子游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电子游戏课程”的实质是将“游戏者”与“学习者”两种角色合而为一,形成“游戏者———学习者”的课程与学习机制,使得学生在乐学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个是农村高中,一个是农村小学;一个怀着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初衷,因为地处工业园区,所以因地制宜开设了以技术类课程为主导,同时渗透了从艺术到生活的五大类课程,满足了学生对多样化课程的需求,一个体现了农民版画之乡的特色,开发出了少儿版画这门课程。以下两个案例分别介绍了两所学校开发各自特色校本课程的过程,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却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掘的。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技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两种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的课程形态,是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而重建新课程结构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的统称.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大领域.教师是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我们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无疑是摆在我们每位生物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也是学校职责和功能的一次变迁: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和选择权,学校承担着开发课程的职责和任务。课程开发与决策,对绝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一件十分新鲜的事情;学校明显存在着开发课程的意识淡薄、能力欠缺、资源不足等多种问题。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中,校本课程素材选择的几个基本原则:如,因地制宜,校本课程应当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设计;因校制宜,校本课程要“结合各自学校本身的传统和优势”;因人制宜,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因班制宜,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校本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班级的形成。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些重要的原则对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及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本土化是乡土课程资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乡土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所处的地位非常突出。海南拥有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教师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但以“学校”为主体的开发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开发方式单一、制约条件较多;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还停留在低水平阶段。因此,大力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挖掘海南乡土课程资源的教育和教学价值,不仅是创建本土化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所必需的,而且还能加快海南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在国际上,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出现源于对50年代和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办学方针。这为校本课程在我国的顺利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波 《江西教育》2023,(11):9-10
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因此,在幼儿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创造能力、语言能力、合作能力等,都需要借助游戏化的方式加以落实。本文提出,要营造氛围,凸显课程游戏化的融合性;发散思维,凸显课程游戏化的开放性;多维关联,凸显课程游戏化的整体性;广泛整合,凸显课程游戏化的资源性。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下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对其进行开发既是建筑于新课程理念基础之上的创造性工作,更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促进。课程资源从功能特点的分类上看,有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两种。诸如教学场地、物资、设备、设施等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它们是实施课程最基本的保证。而素材性课程资源,则是指教师实施教学的直接素材与来源,是学生学习、汲取或内化的对象,包括动态生成的不可预设的资源,也包括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如教材等。  相似文献   

16.
二00一年,教育部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的一次静悄悄的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对于建设学习型的社会,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农村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呢?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指出: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和本省(自治区、自辖市)课程方案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认真实施陶家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地方课程,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以及由学校安排的选修课资源,办出学校特色。学校对课程的具体安排需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这就提出了校本课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校本课程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有合作开发和课程运行的自我开发两种模式;要采取明确理念、需求分析和资源评估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校语文组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张扬学生个性为目的,进行为期一年多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实践,深深感到:必须注意与地方资源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与课本教学相结合,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应重视职业学校办学的专业特点,这是无须争辩的。需要我们探索的是,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既要有专业特色,又要具有实用性和发展性。所以,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以分析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评价校本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在学校所产生的作用。这就要求,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