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最初朴素的孝亲意识重在拜祭祖先和敬老养老,原本并未包含绝对服从君长的要求。自孔子创始为孝文化灌注以忠顺原则为核心的价值精神,从而为后来中国父家长制式的专制统治贡献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策略——儒家孝道伦理。儒家孝道伦理体现了传统父家长制的家庭伦常与专制政治纲纪的紧密结合,构成中国专制主义等级统治的思想基础。虽然它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但毕竟有违近代自由、民主、平等精神,今天仍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全面论述了孝的实行、孝的功能和地位,内在地包涵了孝治的思想成分,形成了系统的孝道理论,是先秦儒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孝道学派”的提法,容易造成对孔、孟、荀等儒家孝道思想的忽视,且否认了孝道理论中包涵有孝治的思想,忽视了儒家思想伦理政治一体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道具有多重涵义。本文主要从孝道所具有亲子之情与道义精神、以孝治天下与不孝入罪、孝的生活与习俗三个层面来诠释,并通过从自然人伦向社会人伦到生活习俗的转化三重诠释,力图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完整内涵及现代意义进行合理揭示。  相似文献   

5.
儒家孝道的等级分层及其施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孝道伦理的创建发展中,儒家学者为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设计了不同的孝道内容及行孝方式,儒孝伦理被具体化解为天子之孝、人臣之孝、庶人之孝等多序列等级分层.不同等级的孝道分层,各有不同的行孝内容及行孝标准,在儒家"孝治"施政的统治秩序中,体现着各不相同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6.
读过点历史书的人都知道,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便以孝治天下,自汉高祖之后,皇帝死后的庙号,都有一个孝字。如汉武帝,其实应叫汉孝武帝。以孝治天下便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当时的干部选拔政策叫举孝廉,就是让地方官推荐当地的孝子出来做官。此法貌似选拔,其实有选拔权的不  相似文献   

7.
组织的文化理念设计与选择,需要与该组织的性质、功能相适应,并具备超越性和开放性。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属于家庭这种血缘关系自然发生的组织内的伦理原则,其作用的发挥和维护依赖于熟人社会,它不能被无限制地推衍至其他领域。对于社会性的助老公益组织来说,选择孝道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是不适宜的,"孝行天下"难以实现。助老公益组织应以开放的眼光,汲取多方面的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8.
汉代,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形成,为了适应这一政治局面,汉代经学家对汉初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理论性整合,在这一理论创新过程中,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成功上升为汉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及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相似文献   

9.
孝治天下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相似文献   

10.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范畴之一.经过数千年之演进,"孝"无论是内容(孝道)还是形式(孝行)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起源上看,"孝"的主要内容包括:"尊祖敬宗"、"事奉父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它都是含有强烈的社会意义.经过了"社会源起"、"家庭转向"两个阶段,现代意义上的"孝"则正向"社会回归"."孝"在不同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变革而带来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在儒家思想史上,以孔子儒家为代表的原生儒家探究了“孝应该如何行”,却未回答“孝是什么”这一更加关键性问题,也就是孝论存在的正当性问题。董仲舒从天人关系的层面上,将“孝”论证为“天之道”的自我展现与自我运动,是“天”这一宇宙绝对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外现。儒家孝论的思辨性增强了,逻辑性提高了,孝由一普通的伦理范畴上升为哲学范畴,儒家孝论实现了“实质上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
在印度(原始)佛教逐渐传入中国时,其思想与中国本土儒家思想的不融合,重点体现在佛教戒律思想对亲人父母的孝道伦理上。印度佛教并没有着重提倡孝道思想,有些戒律甚至与孝道相违背,佛教既要融入中国,必然要经过本土化心性化的过程,体现中国的特色,然最早涉及此类的问题的比较普及的戒律经典是《佛说梵网经》。通过对此经的梳理统计,找出其戒律中的孝道思想,有助于为印度佛教中国化提供些许依据参考,也对当今社会伦理价值的体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表文通过管仲在春秋时代辅佐齐王为政的成功.考察了管仲在改革旧有秩序和施行孝惮论理中的实迹.反映出两者的绾合是管仲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论“孝”的政治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看,“孝”的缘起及其演变过程有着浓厚的政治伦理意蕴,“孝”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宗法政治中的精神本体地位,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的国家治理特色。在深入解读“孝”这一伦理范畴的基础上,我们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孝”的伦理文化精华服务和谐社会的建物。  相似文献   

15.
武当道教历来强调忠孝伦理.元代时,武当道教的教主又与净明道派建立了密切关系,吸收并发展了净明道派“忠孝成仙“的修道思想.此后,武当道教不仅在道经中宣传忠孝,还将孝道思想体现于建筑形式和神像崇拜之中,从而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巴金对传统孝道进行了辩证的思考,既揭露和批判了孝道的专制、残忍与虚伪,又继承了传统孝道重视亲情的合理内核,并注入了自由、平等的现代观念,实现了现代性的转化。这种思考和探索对于如何批判的继承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构建和谐家庭伦理亦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石像     
枣强旧县村的董仲舒石像 ,建于明万历年间。它雕刻精美 ,仪态端庄 ,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是西汉的儒学大师 ,他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从而开创了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统局面。董仲舒也被后世尊为“董二圣”。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时代、家庭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对祖上和父亲都有尽孝的表现。而司马迁对孝道的深刻理解,更向世人诠释了他独特的孝道思想,使传统孝道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传统孝德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孝养内容:对父母事之以礼,照顾、安顿好父母的饮食起居,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以诚养亲,做到身敬、辞逊、色顺,使父母心情愉悦,满足父母的情感需要;珍惜生命、修身立业、结婚育子,做到身安、业安和家安,实现父母的心志希望。挖掘和弘扬传统孝德中的精神孝养对于老龄化时代到来之际,建设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代敦煌地区的佛教信众在实践家庭伦理、处理父母与子女现世与来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遵循着佛教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知恩报恩的基本伦理关系,并将其作为佛教信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文献大量记载的子女对父母实现孝行的方式和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父子关系,为敦煌佛教的发展赋予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