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精英治村呈现普遍化发展的倾向,引起人们的关注。精英治村,一方面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村民自治和社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也出现了滥用权力、政治领导水平不高等问题。这需要引起人们关注,并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2.
善治是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与使命。在中国政治场域下,治村精英与制度都是乡村治理中的关键要素,但实践中治村精英却总是与制度形成相互制约与掣肘的局面。然而,要达到村庄善治,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必须“和谐相处”。采用个案分析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山西省L村的乡村治理实践,描述了L村如何摆脱了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的张力惯性,形成两者之间耦合。具体而言,就是在“强精英—强制度”组合下治村精英主动创设“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拓展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并依靠这一制度实现了精英向制度化权威转换,获得了村民支持,提升村庄的治理绩效。最终,L村以治村精英与制度的耦合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行后,村治精英和村民都获得了法律赋予的治理村庄的政治资源,成为决定农村治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村治精英是村民选举产生的带头人,主导村庄发展的方向,村民是实施村庄治理的决定力量,在实现村庄治理目标中发挥主体作用。本文通过对村庄治理的动态研究,从精英权威和民主参与关系的视角,探索精英主导与村民参与有机结合的村治模式。  相似文献   

4.
《塘约道路》一书中呈现出塘约村从贫困的自然村实现脱贫奔小康的过程。笔者发现,塘约村的治理采用精英治理的方式,以治理型精英为主的内生型精英在村治中发挥主要作用。村民自治是大前提,单一的权威无法推行,权威的发展会出现反向力量进行调和。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口流动与村治的改善与提升--以河南刘村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一个村庄为个案,考察了农村人口流动对村治的影响.认为,农村人口流动有利于村治的改善.表现为(1)农村人口流动为村治提供了重要的经济资源;(2)农村人口流动造就了新的社区精英,并对原村治格局形成一定冲击,使原村治格局开始发生变化;(3)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带来了农村治安状况的好转和社区秩序的稳定;(4)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使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提升村治水平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认为,农村教育的“城市化”模式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教育只为城市输入了少量精英,而没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因此,从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部分学者  相似文献   

7.
村治研究论纲--对村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尝试性揭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回溯“村治”历史 ,重释“村治”概念 ,力图构架作为一种可能性研究范式的“村治”论域 ,即以关照农村社会公共权力为主线 ,广泛辐射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诸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在此定义域内 ,本文对当前我国的村治研究作了分层面评述 ,并对确立村治研究范式的方法与步骤作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已经由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然而,人们在热衷谈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却对大众化进程中的精英高等教育关注不足,在重新认识精英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分析现状,认为要更好发展我国精英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应分层分类发展;适当控制研究型大学的规模;政府要加大对精英高等教育的投入;研究型大学应该享有更大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9.
以泉州L村漆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为实践观察,发现L村精英G某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带动村民发展漆篮产业,助推了L村全面振兴。其成功实践缘于“政治压力”与监督激励的驱动机制、血缘宗亲聚居村落的内源机制、多重资本支撑的动力机制。针对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缺乏年轻一代参与、村民思想观念保守、互助协作渠道不畅,以及“精英俘获”现象等问题,提出通过内生外引,建立健全年轻乡村精英培育机制;协作互助,构建乡村振兴利益共同体;组织保障,全力打造乡村良性发展轨道等进阶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在农村形成了乡政村治的管理格局。由于体制自身的局限性,乡政村治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面临市场化、民主化、城市化等一系列挑战。理论和实践证明:乡政村治向更高层次的县政乡社转变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出路所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全国农村经过了多届的村民选举。现在村级选举的问题不是法律程序的执行问题了,选举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不少与竞争有关联,而政治竞争越来越成为村级政治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2002年浙江省临海市T村两委换届选举个案和对浙江省有关村庄选举的调查为基础,描述该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各路精英与人马的竞选过程,总结与分析村级精英竞争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与策略。指出在选举的博弈过程中精英描绘了村级政治的画卷,而且塑造与深化了村级民主选举的机制,从而改变和重组了村级政治力量的结构。研究村级选举竞争策略无疑是乡村民主研究深入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村务公开制度是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形成的,它是促进基层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可以保障村民的知情权,确保村民对农村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实行村务公开有助于促进农村管理工作民主合法地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区由于村务公开工作不完善,侵犯农民利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一些甚至演变成恶性的暴力抗法事件。因此,如何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当前的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国上下打压房价呼声很高,政府也是频频重拳出击,城市房地产业似乎面临发展寒潮。而在广大农村,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房地产业转战农村市场,既受益于新农村又服务于新农村。本文分析了房地产业进军农村市场的各种优势,同时也提出了稳步发展农村房地产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尚未理顺好三大关系,即城乡关系、统筹关系和协调关系。在理顺城乡关系上,要彻底转变"先城市后乡村""先城内后城外"的思维定势,树立"城乡一盘棋"的发展理念,实现同位发展、同为发展;在强化统筹关系上,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工作格局,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实现统一发展、统筹发展;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上,要加快构筑主城区与副城镇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产业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这与干群关系主体发生变化有很大的互动关系.为了改善干群关系,必须从干群主体的三方(群众、村干部、乡干部)自身查找原因,并通过村干部角色回归、乡干部工作重心转变、群众观念更新,努力改善农村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村级换届选举是农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关键。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农村团员青年对村级选举有较高的政治认知水平和比较积极的政治态度,政治参与行为趋向理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服从性参与比例较高,委托投票现象较多;政治冷漠隐性存在,法治意识尚待加强;政治参与过程中团员意识不明显,团员政治特征隐性淡化等。这表明,进一步加强村级换届选举的程序化建设,推进青年委员专职专选的制度构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培育农村选举文化和法治文化,创新新形势下的团员意识教育,是我们今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中,资金问题始终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处在农村基层的信用合作组织本应该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普通农民从中受益很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存在有业务经营方面的问题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农村信用合作组织自身没有合适的定位;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够。我国的农村信用组织应该是一个受到政府扶持的半公益性组织,政府应在其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干部的角色特征和行为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能人治村"、"混混治村"、"恶人治村"、"富人治村"等现象。村干部角色变化反映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变迁和乡村治理逻辑的嬗变。陕西关中Z村调研发现,该地区免税以来干部角色经历了从"好人治村"到"硬人治村"的转换。"好人治村"主要源于该地区"弱结构、强规范"的村庄性质;而"硬人治村"不同于学界所讲的"富人治村"和"能人治村",需要结合地方社会性质和免税后基层治理逻辑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19.
高前前  贾慧敏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8-109,113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国家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而实施的一项导向性政策。1995年至2010年,政策经过了萌芽、试点、推广普及和政策完善四个阶段。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树立扎根农村的思想;在生活和情感方面没有与村民充分融合;专业知识背景与农村的实际需求不对应;借调问题突出等。针对问题,要从大学生"村官"自身,完善制度和做好宣传工作等方面加强大学生"村官"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模式必须遵从农民的需求和意愿,达到以农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以6省194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托,认为农民基本养老需求呈现"一强多样"的局面,社会化的养老方式越来越为农民所接受。年长者比较认可子女养老和社会养老,但不同地区的农民养老选择差异大,西部农民更认可社会养老方式;养老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政府必须履行农村养老公共服务的责任,并针对东、中、西部的特点开展农村养老制度的创新设计。在培养和完善农民公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养老文化,逐渐构建一个多元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