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人做过比较,发现中国的中小学校请人作报告,大多是请名人、博士、作家等之类的人,而美国的中小学校请人作报告,则三教九流、社会各界人士均在所邀之列。中国的中小学校请人作报告的重  相似文献   

2.
高中阶段是一名高中生走向社会的前奏,日常生活中,学生在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的情况下,不知道如何去适应社会,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学生在不了解当今社会对各行业人才的从业需求的情况下,也是无法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规划的。而教育工作不仅仅要教书育人,更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并了解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美好的明天。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模拟试题 中国学校请人做报告,大多是请名人、博士、教授、作家、院士、“十佳”、“十杰”等等。而美国学校请人做报告,三教九流、社会各界人士均在邀请之列,如医生、护士、警察、救火队员、拍卖师、牙医、汽车销售员、律师、邮递员等等。难怪救火队员也会成为美国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学生伤害事故是困扰中小学校的问题之一,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事故处理。而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更是让学校不堪重负。因此,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如何进行合法、有效的抗辩,是中小学校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保障学校合法权益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学生伤害事故是困扰中小学校的问题之一,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事故处理。而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更是让学校不堪重负。因此,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如何进行合法、有效的抗辩,是中小学校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保障学校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学校要考虑的课题。以往学生的社会实践我们往往通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的做法无论从接触社会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所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是我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做的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较为简单的利用家长资源的方法可以是请家长走进校园,作一些讲座和报告。比如,年级组可以请相关行业的家长作禁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组织创编了《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并决定自2007年9月1日起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对此,很多师生和社会人士就校园集体舞的推广展开了议论,有的人支持,也有的人反对。假如你是李华,请你向一家英文报社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信的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家长总期待孩子在学校能填对唯一的答案,带回高分的考卷;美国家长却期望学校能够让孩子独立开展批判性思维,学会与人沟通。近日,来自盖洛普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家长期望中小学校能提升孩子们的"软实力"。超过3/4的家长们"强烈认为",中小学校应该让孩子掌握批判性思考和沟通的能力;而64%的家长强烈要求,学校还应当教会孩子如何建立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同时61%的家长表示,学校必须明白如何激励孩子;超过半数的家长认为,创造力、合作能力也是学校必须开展的重要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雪莲  陈明 《教师》2011,(2):27-27
教师在校期间的生存状态、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校关注的热点,其热议的焦点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笔者看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学校教育要关注师生当前、未来生活状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幸福自信的社会公民:对社会有贡献、给他人以快乐、让自己能自立。  相似文献   

10.
一、在质疑中培养个性我们教师通常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任何问题是教学效果好的表现。而美国教师的看法则相反:学生产生了新问题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事实证明: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个性。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在个体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在质疑中彰显个性。如:学习《草船借箭》,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妥。原因是,“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前提下,使用后归还,而文中的箭既没征得曹操…  相似文献   

11.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而小学一年级的计算则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启蒙阶段,是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更是后续计算教学的重要基础。如何让一年级的计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计算教学活力高效,我结合课堂教学作了初步的探究,以下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让我提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人?我们为什么不同于法国人、德国人或日本人?这些差别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和社会?最后 ,这些差异又如何帮助塑造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当然 ,时间不允许我深入地讨论这些问题。假设有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美国人 ,他们俩都因为政府缩减预算而突然失业 ,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法国人可能会责怪政府 ,而美国人则会怪他自己。这位美国朋友会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政府为什么没有解雇别人 ,而解雇了我呢?这种差别是由于两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造成的。法国是一个传统社会 ,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责任都是明…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指明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方向,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闸涵,也是当前教育界探讨的热门课题.笔者在初中《社会》教学中对如何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思想道擅和人生观教育《社会》课不但要学生了解、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学习如何做人.中华民族是富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民族,古今往来,不少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立志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终于取得成功,抗金名将岳飞,出身贫寒,从青少年起就立志从军,并屡建…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 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很好地 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怎样在阅读教学 中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而不发生偏颇, 一直是小语界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为,在阅读 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性课程资源,能较好地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 性融于一体,达到人文教育的无痕化。本文辑 录了几则成功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来实施人文 教育的教学片断,并试着从操作层面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认识自己     
让我们学习如何接受自己--接爱"下的事实:我们在某方面很行,在别的方面则有局限;天才稀有,而平凡几乎是所有人的命运,但是善用自己技能的仓库,便能丰富我们平凡的生活。让我们接受自己感情上的脆弱,了解人人心中都有某种恐惧潜在,而正常人则是愿意快乐而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极限与机会的人。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是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选取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篇短文《科研经费》,通过对其内容和版块设置的全面介绍,分析得出该短文的3个特点: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优化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文章还对比了中国高中物理教材,提出了如何在物理教材中编写科学探究的内容及教学实施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授人之鱼,只食一餐,授人之渔却终身受用。”掌握知识是成才的基础,而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则是成才的关键。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发展,让他们在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学会调适自己、适应社会.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8.
数学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予很多的帮助,对于人类经济以及社会的进步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好数学至关重要.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先将自己归位,再决定怎样学数学,正所谓对症下药,而我们所要做的则是因材施教. 一、葡萄酒配夜光杯,更显高贵 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是既努力又突出.这类学生通常是自己争气,让人省心很多,但老师的正确引导依旧必不可少.老师需要对这类学生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他们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该做什么,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这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但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如此,就给他们创造了更好的自主学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教育家埃德加·富林也说:“未来社会的文肓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已不只是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什么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会自主学习”,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我的体会与做法  相似文献   

20.
多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过程深有感触,根据自身的一些体会,笔者认为:中年级作文教学的成败,对高年级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进入习作的大门,是学生习作成功的关键。而如何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进入习作的这扇大门,则是中年级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