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是一名小学教师,在长期担负一线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并有幸多次参加教学常规管理现场交流会,发现不少学校报告讲得头头是道,摆出来的资料也是一摞一摞,但避“实”就“虚”者不少。教学常规管理真正落到实处者不多。笔者认为,当前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检查指标、备查资料与检查方式上避“虚”就“实”。  相似文献   

2.
魏莉 《内蒙古教育》2004,(5):19-20,43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实验教材有许多优点,以“式题”教学来说,突出了“三少三多”,即:“公式少,变化多;例题少,解法多;习题少,题型多’’的特点.这样可以改变过去抓题型、套公式机械被动的学习局面,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勇于探索创新的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对太原市35位一线幼儿教师的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幼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即多程式化少亮点、多空想少梳理与实践、多感性描述少理性思考、多关注集体少关注个别幼儿、多谈不足少谈质疑与改进方法。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4.
管理是一门艺术,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管理是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本文结合我校实际管理经验就“教导处如何抓好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从做好教学常规管理的“三个准备”、把握教学常规管理的“三种关系”、关注教学常规管理的“三个思考”,并进行粗略阐述。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笔者多次应邀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按照要求,先听农村基层学校老师讲课,然后再作示范课,以达到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部分老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三多”即老师讲得多,问题提得多,学生回答问题多;“三少”即学生动脑少,动手动口少,课堂读书时间少。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作用吕静海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即“六多四少”:一问一答多,让“尖子生”回答的多,不激励学生思维的多,算理不清的多,练习“一刀切”的多,拖堂多;让学主独立思考问题少,让学生质疑问难少,提问基...  相似文献   

7.
通过抓“教学常规”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管理者们的共识。语文因为其重要地位,更成为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常规”也随之多了起来:备课、作文批改、读书笔记、理论学习、政治学习、写字、听课、教研记录、单元检测、试卷分析、学生阅读笔记的检查、日记的检查、《基础训练》的批阅……这些教学常规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当然不可小觑。但是,过扰不及,如此多的教学常规必然迫使广大语文教师每天疲于应付,  相似文献   

8.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几种“读”的误区:一是读的次数少、人数少、形式少;二是读与悟没能有机结合;三是贴标签式的指导朗读及对朗读评价的不到位。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读”,笔者提出几点建议:1.灵活恰当地选择读的方法;2.抓住学生心理特征,适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4.根据教材需要,合理安排课内与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的多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少了……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操作活动”也愈加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不过,我们发现有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动动手活动一下”,就等于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就能够自主构建新知。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当我们反思课堂,剖析某些教学细节时,往往会发觉有些操作流于形式。下面笔者结合“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进课堂听课多。听的课多了,也便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目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使用“集体回答”问题的多,而用“个别回答”问题的少;素质差的教师,质量差的课,学生“集体回答”的多,“个别回答”的少;素质高的教师,质量高的课,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的多,“集体回答”的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何种方式回答问题大有探究的必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发现、探究的能力,新课标数学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思考”、“探究”特别多,如何用好课本中的这些思考或探究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对课本中的思考或探究应考虑: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学要从“人本”理念出发,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转变为以“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数学知识抽象,逻辑性强,教师关注知识的“教”多了点,而关注学生的“学”少了点。数学教师如何从“文本”走向“人本”,笔者做了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2007,(7):69-69
传统的教研组活动存在着“三多三少”:“行政性”的例行安排多,“自发性”的非常规活动少;讨论“教”的次数多,关注“学”的时间少;活动内容“零敲碎打”的多,主题突出的系统研讨少。为了改变传统单一的教研组活动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我们创建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制定了相应的评价细则分表,  相似文献   

14.
一、“整合课”的现状怎样 1、目前的三种“整合课”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探索的不断深入,各种整合课的观摩和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众多的整合课用具体的课例体现关于整合的理念、模式和操作方法.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关联.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合理应用的有效途径。笔者也听了许多整合课.发现目前的整合课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精品”整合课,这类课听者叫好却不叫座.原因是“做课”的成分居多.“打磨”的痕迹明显。为了节课的评奖.早早精心准备,集众人之力,数月之时,这样的课上出来固然好看.但缺乏实用性,学习和推广价值不大;第二类课是不成功的整合课.施教者对整合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了整合的理念.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喧宾夺主,学科教学沦为配角,信息技术成为“整合课”上华丽的外衣。第三类课才真正体现了整合的内涵,不夸张、不做作,符合学科特点.重视教学效果.这样的优秀课才能在常态教学中学习和推广。可惜,在各类观摩活动中.此类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所占比例目前还不到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琼 《广西教育》2014,(21):96-96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实施"少教多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二是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为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三是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并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思考。在教学古诗文时如何做到“少教多学”,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孙双金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一书中提到:他发觉语文课上多了三“气”,少了三“气”。一多“死气”课堂上死气沉沉,气氛沉闷,教师教得紧张急躁,学生学得沉闷枯燥;二多“呆气”,学生原本闪闪发亮的Ⅱ艮睛黯然失色,脸上充满迷惑不解的神色;三多“暮气”,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本该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少了哪三种“气”呢?一少“生气”,课堂上很少见学生生气勃勃,神采飞扬,生动活泼的场景;二少“灵气”,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闪闪发亮,充满灵气;三少“朝气”,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本该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但课堂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参加过一些公开课,与孙老师有同感。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对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调查,发现一些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现象:重 视教学结果,轻视教学效率;重视传统经验型教学,忽视素质教育型教学;重视常规,忽视 改革;重视学科形态知识,忽视教育形态知识。文章通过分析思考,提出了改革这些现象的 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中教学如何根据“3 X”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已经成为倍受大家关注的教学课题。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对“3 X”教学进行思考,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9.
逻辑知识与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艺术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可以帮助中小学校长、主任提高教学常规管理艺术。中小学校长、主任若能很好地掌握并能灵活地运用逻辑知识,一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正确地思考和解决更多的问题,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效率;二是有助于推出正确的结论,作出科学的决策;三是有助于表达思想,有效地做好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宣传发动工作。一、掌握和运用逻辑知识有助于中小学校长、主任判明情况和科学决策,以利于实现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目标毛泽东曾说过:“做工作要有三条…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改革亟需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学校必须建立教学“新常规”。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提出并实施“教学常规管理改进行动”一年来,得到了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他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区域推进工作:一是以“新认识”激发学校建立“新常规”,二是以“新策略”指引学校建立“新常规”,三是以“新活动”助推学校建立“新常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