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明弘光元年正月爆发的“睢州之变”,深刻影响着明清之际的局势走向。传统观点将事件原因归结于高杰与许定国间旧仇,然该说并不可信。许定国在形势骤变的情况下,临时起意决定贸然刺杀高杰,是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此外,当时中原局势的反复、高杰出征过程中的某些举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所以“睢州之变”的发生是众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原局势的复杂性。“睢州之变”后,明军的北征就此而止,数月后清军便轻取中原多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清易代的进程。谈迁、彭孙贻等遗民史家因对前线局势变化不甚明晰,且受限于强烈的亡国情愫,故对“睢州之变”的认识与史实有较大出入,限制了其书写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 ,世界文化迫切要求跨越人为与自然的壕堑 ,实现历史性的交往。澳门岛上的中外接触缩短了地域距离 ,击穿了闭关政策 ,建立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围绕澳门的文化交流 ,创造了平等对话、学术传教、双语融通、经济支持等特殊形式 ,使文化交流更为宽泛持久。然而 ,近代殖民主义的大炮极大地破坏了这种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是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点。该时期实学思想具有经世致用、中西交融的特点。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以“明体达用”作为知识选择标准,建构出以经史考据、民生日用、格物穷理为特征的课程知识体系,课程知识强调人文与科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对当今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印刷术,认为中国的雕版印刷不逊于欧洲的活字印刷。传教士曾引进过拉丁文铅活字印刷和铜雕版印刷,但对中国印刷业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他们利用中国现有的印刷网络出版教会书籍,在这一过程中劝化了一些工匠信教,为教会出书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东来有着深刻的背景。首先是基督教本身有着普世化要求;其次是新教改革运动给天主教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最后是欧洲近代科技和地理大发现为其提供了实现之可能。在这些背景之下,耶稣会士大举东来。而在其宣传平等、博爱的口号下,隐含着其优越心态和侵略之情绪。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7,(1):42-46
明清之际是儒家诗学体系由解构到重构的重要时期,在描述晚明公安、竟陵等对传统儒家诗学的解构以及清初顾、黄、王等遗民诗人和钱、吴等贰臣诗人对儒家诗学体系的重构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回顾了学术界对明末清初诗学研究的状况,充分肯定了已有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文献的考索和梳理,辑补了已有论著中尚未辑入的明清之际社事十余则,并以按语的方式作出详尽的考释,以观明清之际的历史、人文与文学的风会变化。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社会的治与乱无疑一同孕育于当时的生态环境及其变迁之中。一定程度上讲,区域生态的恶化是明末社会大乱的原始动力,各地区复杂的生态地理又为其蔓延构筑了天然的屏障。然而,区域生态资源的严重缺陷,无力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因此时至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事实上也是生态演变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区域生态一度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动乱过后广大地区却走上生态“原始化”的漫长历程,与此同时的则是“人居环境”的极度衰退。  相似文献   

9.
自清代以来,明代就被认为是骈文的衰微期。其实,晚明骈文已从明、暗两线振起。明线主要表现为四六表启走向繁荣,特别是启文盛行;暗线则主要表现为不以“四六”为名,但具有骈文之实的六朝文流行,序跋、辞赋等都可使用骈体。清初骈文延续这一态势,但偏重于学习六朝骈文而不是宋元明四六,从偏于应用性转向更重文学性。这种演进不仅实现了骈文对“四六”的超越,完成了体裁、题材和风格新变;同时又追认六朝之文为骈体,区分骈文为六朝体、唐体、宋体,批评宋元明四六局限于馆阁公牍等,从而确定了“大骈文”范畴,进一步彰显了骈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促进了中国骈文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频仍的灾荒和战乱,是明清之际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章回小说作家,敏感地把握住这一时代气息,以他们的切身感受,描述了这一动荡时代给人们生活和心理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灾荒和战乱,成为明清之际章回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小说家们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人文关怀,融入这一时代主题之中,作品表现出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然而,缺乏批判精神和思想庸俗,降低了这些作品的艺术品味,使得它们只能屈居二流作品之列。这是明清之际章回小说的思想缺陷,也是它带给后人的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11.
石春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2):113-117
明清之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天崩地解的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思想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思想界开始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众多一流的思想家在继承和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表现出了自己的现实性、民族性和进步性的特点,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既辉煌又独特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以学术传教为先导,带来与中国传统迥异的新的学术和文化,影响和启发了明清启蒙思想家,开创了中西教育文化交流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时事剧是以现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它具有时效性、轰动性、真实性等艺术特点,是明清之际动荡社会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和世界其他很多国家或地区一样,弃婴现象在中国也比较严重,同时中国的育婴事业逐步开展,这些都引起了来华传教士的注意。由于天主教宗教理念的关系,有些传教士也参与到中国的救婴事业之中,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救治弃婴也成为传教事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前人的论述以及考古发现,确定了烟草传入东北的最早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朝鲜战争时由来自南方的广兵携带传播;论证了烟草传入我国南方的时间和途径,并讨论了烟草的传入对明清之际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17世纪前后,由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此时期的中日海外贸易是极其重要的国际贸易.但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中日的丝铜贸易额偏大,这样一来,使日本大量的白银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策方面来分析,自明朝和日本取消朝贡关系以后,二者就没有建立官方往来,但是,在进入清朝以后,日本也不再朝贡体系范围内.所以,中日贸易是保持中日交往关系的唯一通道,因此,中日贸易的意义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明确之际中日贸易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贸易政策、贸易渠道、对中日贸易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崇简在明朝灭亡之前考取进士,未及授官,李自成军队便进入北京,遂携家眷流寓南方,两年后返回北京。自顺治初年授官后,仕途顺遂,康熙初年以原官致仕。可以说,在明亡前夕,王崇简虽然参加复社,对时局感悲不已,但并没有抱定"君亡与亡"的决心;清军入关后,他南奔避祸,期望南明政权恢复旧土,但无望而北返,也无意隐居埋名,最终投效清廷,荣宠备至。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时局和世局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士人人格的普遍特征是知识分子有着特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李二曲的人格特质——自立、自强、自省、自尊,形成了独特的“二曲精神”,令后人敬仰。明清之际士人人格特质是明清文化繁荣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为在中国顺利传教而附会儒学,开始把儒家经典译介到到西方,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四书、五经为基本研究本体,将先秦儒家经典的译介时间界定为学习化用和研究三个阶段,探讨儒经译介的文化适应背景,分别梳理四书和五经的译介历程,分析儒经译介对当时西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图重现这段重要的东学西传翻译史。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6,(2):41-45
地域性、家族性是明清文学的两大特点,这也是明清词坛上重要的文学现象。晚明以降,词学的兴盛、词体地位的提高,促使地域词人群体、家族词人群体迅速崛起,形成江南词学兴盛、词派纷呈的文学现象与社会现象。家族词人群体构成郡邑词派的骨干,其中家族女性词人群体辈出亦是明清时期重要的词坛现象。明清之际家族词人群体的繁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对于研究清词中兴和清初词坛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