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洋时期中国政局进入了近代转型期,各政党蜂拥而起参与国家政事,政党活动也随之方兴未艾.陈独秀作为一名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在此时期对各政党活动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此时的多数政党党纲虚设,党派的成立以利益结合为基础.各党派之间为利害斗争激烈,并且政党内部分合不定.政党忽视民力,与广大民众联系薄弱.在此基础上陈独秀也表明了自己对政党活动的看法,包括政党不做意气之争,党派之间应相互尊重以及政党要加强与以工农为首的人民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和他周围的一群人在发起筹备中国共产党的同时,开始探讨建党思想.陈独秀比较集中阐述的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些建党思想的提出,对于推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陈独秀的“党内合作”思想,既有相一致的地方,又有原则性的分歧,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在中共要不要与国民党建立“党内合作”统一战线,以及在国共合作中要不要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等问题的认识上,瞿秋白陈独秀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并不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但在共产党人应当怎样在国民党内工作,怎样才能保持无产阶段政党的独立性等问题的认识上,却出现了原则性的分歧,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告诉我们,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队伍在数量上、质量上和内部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应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深化对自身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关于政党问题的认识演变,是从崇拜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立宪政体、政党政治,到逐渐对它怀疑和失望的过程;是对中国的北洋政府从幻想到失望和抨击,对当时中国的各派政党则从有时否定和讥讽,有时规劝和肯定,最后则逐渐失望的过程;也是逐步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排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缠绕,逐步认识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特别是认识在中国建立新的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必要性的过程。在这种思想演变的过程中,李大钊于1920年初与陈独秀“相约建党”,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却不是太深厚。  相似文献   

6.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入,他在政治方面批判了西方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在经济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分配方法和资产阶级掠夺工人财产的事实;在文化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教育、社会道德、宗教等进行了批判。陈独秀对西方社会的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位伟大的践行者。陈独秀从调查研究中国工人阶级的现状人手,号召工人群众迅速觉悟起来,认识到自己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陈独秀主持创办《劳动界》、《伙友》等刊物,直接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取得的最伟大的政治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冲突与决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2年7月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与共产国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以共产国际遥控中国革命为主要特征的,由此决定了共产国际对大革命时期中国机会主义的产生、泛滥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作为中共党的总书记的陈独秀有着浓烈的自主思想和一套有别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和方法,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方式、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等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冲突,其思想根源主要在于陈独秀浓烈的自主思想与共产国际强制政策之间的紧张关系无法合理地排解,并最终导致了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决裂.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早期政治文明思想主要表现在注重“政治意识文明”的启蒙教育、加强民主政治文明和政党政治文明建设诸方面.他的“政党改造”思想是其早期政治文明思想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在"五四"爱国运动期间,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他开始关注工人阶级的现状,创办工人刊物、成立工会、重视工人教育,积极投身工人运动的组织与领导,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的到来,立下了不小的功绩,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  相似文献   

11.
[例题] 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的性质是( ) A.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B.官僚资产阶级的政党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D.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该题的正确答案是D,但很多同学错选A.其原因是对国民党的由来以及性质的演变辨别不清。  相似文献   

12.
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毛泽东农民问题认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与毛泽东都对农民问题进行了关注和思考。虽然他们认识深度存在着差异,对农民运动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着分歧,但陈独秀仍对中国农民问题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对他们的相关认识加以比较和做整体性的评析,有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陈独秀的革命思想,并对当前的三农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前后陈独秀对蒋介石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前,陈独秀对蒋介石的种种罪恶阴谋,“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他没有勇气正视现实”,他不是去防止和准备抵抗蒋介石的进攻,“而是要工人武装纠察队和上海市民政府处处听从蒋介石的命令”.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其实,陈独秀对蒋介石的反动性、危险性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他的错误并不在于对蒋介石没有认识,而在于他长期没有重视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的意义,由于缺乏可靠的正规军为后盾,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他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对付蒋介石的措施.于是幻想借重汪精卫以限制蒋介石,也幻想以“表面”和蒋进行“缓和”,求得延缓和蒋介石公开冲突的时间.因此,他在这期间,一方面表现为对蒋介石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却没有摆脱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笔者的见解如有不妥之处,请专家们教正.  相似文献   

14.
近代政治急剧转型,报人角色认同极其复杂,特别是政治家办报。近代国家一政党关系面临重构,政党作为政治组织有其复杂的章程与规范,在政治权力的攫取与把握上显然有自己的言路及战斗力。国共合作、分裂语境中陈独秀与《向导》的关系,反映了陈独秀等领导下党报与其时政局变迁的关联,也反映了共产党走向中国政治舞台中言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作为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 ,曾给中国革命以有益的指导 ,但同时也存在着右倾错误。从陈独秀错误的理论基础的产生、政策的形成和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发展过程来看 ,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对中国革命指导方针、政策的错误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不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国际共运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弄清他在抗战时期的政治思想,对于研究他晚年的历史是必要的,本文拟就陈独秀在抗战期间的主要言论行动,对他在抗战期间的政治思想作一点初步的探讨.一、鲜明的抗日爱国立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陈独秀就在托派中央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号召学生和工人组织起来,抵制日货.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国民党军警镇压为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而游行示威的爱国学生,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七”惨案.陈独秀立即在他主  相似文献   

17.
鲁娃 《中国教工》2021,(3):14-14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社会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即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组织工人运动、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等各种活动。两个月后,李大钊在北大红楼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与邓中夏一起指导史文彬、王俊等人联络北京地区的工人,开始筹建工会组织。  相似文献   

18.
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一些重要政党和政治组织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回答l一5题。1.在1905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中,国民大会党激进 派发挥了领导作用。该派的代表人物是 A.提拉克B.甘地 C.尼赫鲁D.真纳2.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A.上海B.檀香山 C.广州D.东京3.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作了重要准备工作而未出席中共 “一大”的有 A,李大钊和李达B陈独秀和董必武 C.李大钊和陈独秀D.李大钊和董必武4.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的 会议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D.瓦窑堡会…  相似文献   

19.
大革命时期,党组织建设面临严重困难,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中共最高领导人陈独秀,果断采取措施,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使党组织短期内获得了迅速发展,实现了从宣传小团体向群众性革命政党的转变;在中国政党史上,首次使用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党的基层组织以支部取代小组,为中共现行的基层组织体制奠定了基础;开始了党的组织纪律建设,树立了防范与惩治意识。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为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土地革命准备了组织条件。  相似文献   

20.
德国社会民主党是第二国际成员政党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个工人政党。不论是处于"非法"环境,还是在合法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人都将新闻自由视为人人普遍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工人政党生存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积极争取并坚决捍卫党内外的新闻自由。这种自由理念对当时的工人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