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赋予被害人上诉权,这有失法律的公允。本文从理论上探讨赋予被害人上诉权的必要性,以期能更进一步加强对被 害人的保护力度,达到立法赋权上的公正,从而推动我国刑事诉讼民主化进程,更好地与国际刑事诉讼接轨。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有申请抗诉权 ,而没有上诉权的规定 ,从 6方面阐述了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的必要性。并结合司法实践 ,就被害人上诉权的实现方式提出了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3.
犯罪与被害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提出似乎是对“无被害即无犯罪”的非难。本文认为,无被害人犯罪中的被害人不是绝对地不存在。该种犯罪形式上表征出无被害人,但实质上应当存在着隐性的被害人。针对无被害人犯罪,可以根据其具体罪质本体对社会客体状态的危害情况,分别实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4.
孙彩虹 《红领巾》2004,(5):68-71
在日本,有关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法制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从2000年开始,日本相继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有关犯罪被害的防止和犯罪被害人保护的法律,尤其是犯罪被害保护“二法“的出台,使日本在犯罪被害人保护法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二法“通过减轻被害人的心理和精神负担以及扩大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各种措施,使被害人保护呈现出独立性、实效性、体系化以及对被害人和被告人进行平衡保护的制度特征.日本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制度为我国构建被害人保护法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统刑事法把视角仅落在犯罪人身上,易忽略犯罪被害人的过错从而加重犯罪人的责任。然而,被害人也存在责任问题,认清被害人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犯罪被害人责任制度,意义重大。这有利于回归社会正义、也有利于犯罪预防路径的开拓。  相似文献   

6.
论犯罪被害人的过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界对被害人问题的研究热情往往集中在保障被害人权利,反观对被害人过错问题的关注却显不足。近年来发生的邓玉娇案等刑事案件使我们认识到犯罪被害人过错在犯罪的产生、发展中作用很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犯罪人的定罪量刑。我国有关被害人过错的研究和立法除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稍有涉及外,刑法典中并没有被害人过错的条款,导致司法实践中刑罚适用的不均衡。笔者试图在加害-被害互动形成犯罪的刑法立场上,构建我国完整、系统的被害人过错制度。  相似文献   

7.
建构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被害人问题是伴随着犯罪问题而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但长期以来社会对犯罪被害人权利问题一直未引起高度关注,致使被害人成了一个被忽视的群体。随着被害人权利的逐渐受到重视.建构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就成为我国刑事政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范围内非犯罪化运动的发展,“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也相伴而生,而目前国内外刑法学界对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并没有统一且准确的界定。对“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界定的价值主要是从刑事立法政策层面谈及的。而在刑事立法政策视野中探讨“无被害人犯罪”概念,它一定是在犯罪学意义上而言的,而不是刑法规范中的“犯罪”概念。那么为什么冠以“无被害人”称谓呢?笔者认为,应结合“无被害人犯罪”概念首次出现的背景和特别指代的行为对象对“无被害人”作限制性的理解,而不能仅就“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字面表述作绝对逻辑性的解释,事实上这里的“被害人”并没有深入到国家被害和社会被害的认识程度,仅仅是指没有直接的个人被害人而已。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犯罪被害人过错属于酌定量刑情节,法官在适用这一情节时自由裁量权较大,各地法院对犯罪被害人过错案件的审判结果差异性明显,这种现状要求我们对犯罪被害人过错进行规范化。在立法上,明确规定犯罪被害人过错行为的内涵为违法或者违背道德且侵害了被告人正当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将犯罪被害人明显过错和重大过错作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量刑情节在刑法总则中设置;在司法文件中统一规定犯罪被害人过错从宽量刑的幅度,出台司法解释、发布指导性案例,对犯罪被害人过错进行细化规制。  相似文献   

10.
刑事政策具有动态性,犯罪被害人值得刑事政策关注.犯罪被害人导向刑事政策内涵是:哲学根基是被害人的主体性存在;主要内容是理性认识和处遇被害人;本质是一种政策衡平;价值意蕴是抚慰的正义观.犯罪被害人导向刑事政策是对传统刑事政策的纠偏和修正,关注被害人并不必然侵害犯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1.
阐析环境权是一项回应社会现实需要的新型权利,其权利主体已由最初仅限于自然人(公民)渐渐发展到包括团体组织、国家甚至全人类。但是否应把权利主体扩展到自然体,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环境权的主体还是应该限定在“人”的论域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公诉权与私诉权绝对不是各自“孤立”,它们是互相联系和补充的,并共同发展,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刑事诉讼制度所必须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从公诉权与私诉权互补性的内涵出发,在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借鉴之下,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起诉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诉转自诉制度是新刑事诉讼法在取消免予起诉制度的同时,设立的一项新制度,旨在解决如何给遭遇不起诉之被害人以救济的问题,并实现对公诉权的有效制约。但由于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相关规定的不科学性,导致实际运作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该制度进行适当修订,以实现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4.
被害人自诉救济制度的设立 ,昭示着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向科学化和民主化方向的进一步迈进 ;同时也冲击了侦检机关的追诉自由裁量权 ,给被害人和被告人带来了诸多不利和不便。衡其利弊 ,走限制之路是被害人自诉救济制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宪法基本权利在私法领域适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应当具有直接效力,这是宪法法律性的必然推论,也是宪政人权的内在要求。但宪法规范在私法领域的直接适用,需要确定合理的方式,其本质是要明确宪法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刑事诉讼制度上实行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原则。自诉制度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司法实践中,刑事自诉制度在运作中的问题目渐凸现,亟需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赦害人一方面由于爱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与检察院对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另一方面,又是案发现场的第一见证人,他对隶件的陈述对检察机关正确审查起诉、提起企诉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刑事诉讼被害人在刑事审查起诉阶段中的法律地位和诉讼权利,对于理顺检察机关与刑事诉讼被害人的关系,保障刑事诉讼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我国环境权概念时,其内涵不应当囊括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权利,程序性的环境权利应排除在环境权之外,要注意环境权只是环境权利的一部分,而且不应该把环境权主体扩展到自然体。环境权是指环境法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生存环境所享有适宜的生态环境的权利,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清洁产品权、环境审美权、环境文化权、合适的日照权、环境安宁权和户外休闲权等。  相似文献   

19.
立案与受理是审理自诉案件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针对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说明了立案时自诉人的举证要求,举证不足的自诉案件的处理办法,以及自诉人撤诉后再诉的受理和审判期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