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阐述了托尔斯泰小说叙事艺术的博大精深。认为用特定的"词语"来贯彻作者的艺术主张,塑造人物形象,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托尔斯泰小说创作中的突出特点。分析了在"词语"叙事中,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感染力的三个条件,即感情的独特性、人物形象的清晰性和小说文本的真诚度,从而达到了实践性的贯彻与强烈的审美展示。  相似文献   

2.
家族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写作家族小说的作家,其中巴金写作的家族小说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其作品的主旨意在对"五四"文学传统中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发扬。以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切入点,从作品的叙事对象,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行分析;再次是叙事语言,分析语言的艺术特色和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总结巴金家族小说独特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叙述学中的时序入手,对《帕克大妈的一生》的叙事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该作品如此安排叙事结构使小说"陌生化",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并对小说主题的揭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上花列传》这部处于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时期的作品结束了古典的传统而另辟蹊径,在题材内容、人物设置、艺术技巧及发行渠道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转型期的特点。本文从小说的叙事方式入手,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度三方面探寻这一作品的现代化特质,揭示小说断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20,(2):66-69
研究一部作品的叙事艺术,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托马斯·品钦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其创作的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拍卖第49批》是托马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该作品中体现的叙事结构艺术、人物塑造艺术和叙事话语艺术等,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托马斯·品钦的小说叙事艺术,值得广大读者展开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小说中的叙事者常常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对情节的发展进行主观化的阐释和干预,使小说呈现出奇妙的文学景观。纵观其自新时期到新移民的作品可以发现,这个"叙事者"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显形并慢慢成熟的,而这个成熟的过程正是严歌苓对中西方叙事思想不断选择、吸纳、发展的过程,是对叙事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吐温的三部儿童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都是他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文章着重从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话语等方面分析马克.吐温儿童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娇红记》是元明早期中篇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在人物塑造、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娇红记》艺术效果的取得与其叙事方式紧密相关,它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笔手法"的运用,二是叙事角度的选取,三是叙事时间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的叙述特色让他的众多作品具备了回味不尽的艺术魅力,其唯一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叙事技巧就很高妙。叙事人称和聚焦方式的巧妙选择直接关系到叙事文本能否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显示"和"讲述"避免了叙述者直接介入引领读者的弊端,两者相互渗透,共同让小说的创作变得饱满丰富。  相似文献   

10.
《万寿寺》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本体的理解,其中着力营造的"长安城"既是与现实生活相比照的艺术空间,也是小说本体的隐喻;而湘西凤凰寨的构建则充分践行了作者在小说叙事、伦理等方面的思想;作品中种种人物塑造除了寄寓了作者的生存理想外,更是涉及小说功用、主题等本体观念。深入解读《万寿寺》,对把握王小波的文艺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被雨淋湿的河》是鬼子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呈现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文章以西方叙事学理论为基点,分析小说文本在"叙事话语"层上的"时序"、"视角"和"声音"的问题,探讨鬼子独特的叙事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以及鬼子"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认为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文章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相互补充,交互作用,分析故事层与话语层的交织产生的艺术力量,叙事者的读者和作者的读者之间的无穷魅力以及戏剧性叙述结构产生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揭示作品在叙事技巧方面的奥秘之处。  相似文献   

13.
"孔雀公主"故事属于"天鹅处女型"故事之列,经由傣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及南传佛教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叙事长诗《召树屯》。佛寺作为佛教文化的集中地,客观上促进了民间口传叙事诗的保存、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培养了许多傣族民间叙事诗写作者。随着口传叙事在当代的衰微,"孔雀公主"型故事当中的符号意象在佛寺景观中获得了新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的“三玉”在叙事中形成三重世界,进而构成叙事的三重结构,这种写法是借鉴和发展了前代佛道两家的分形故事、灵怪和传奇类小说里的“梦遇”“离魂”创作手法。即人物形象在叙事里分为虚实两体,各在敷演故事,在小说里形成“两重形象、两重叙事”的格局。小说的这种写法可称之为“分形叙事”。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中国"家族"作为大可扩延至国家和社会、小能浓缩为家庭,它是不可或缺的社会中介组织。家族内部各成员对其负责,受其管辖。《古船》是一部家族意识浓厚的长篇小说,通过深入解读小说中的家族叙事,以此来剖析家族叙事的传统性特征与现代性特征,以及两种特征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叙事。传统特征主要从族长统治和家族复兴观念为主;现代特征主要从隋家两代人的"出走"和抱朴的超越思想为主;传统特征与现代特征的矛盾叙事主要从族长形象的两面性和隋家两代人"出走"之后又相继"回归"的矛盾性出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现当代小说的意境营造与心理揭示、人物性格与情节延伸等多方面研究,说明"尚三"这种审美思维机制在中国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以较强的惯性力和向心力影响着中国作家的思维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叙事学理论分析了《武林外传》的艺术特色及其作用,认为:该剧采用中间叙述、预叙等方式,始终带给观众以神秘感,进一步调动了观众的期待心理;以万能叙述掌管全局,每个小故事中又有各自的叙述者,使得故事本身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且强化了故事的立体性、层次性、丰富性;时间变形的运用,或加快了故事的叙述速度,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论述了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三个叙事特征:“框架零聚焦 主体外聚焦”的叙事聚焦模式及其所导致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和行动为主体;“展示”的叙述方式导致的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直观性”距离;集中与稳定的故事时空。这三个叙事特征共同作用于小说,使契诃夫短篇小说具有了“戏剧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送你一朵苦楝花》小说以书信的方式,“记录”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哥哥”写给离家出走的“妹妹”的一封并未发出的忏悔信。信没有接收者,即意味着叙述者始终没有面向一个明晰的叙述接受者。通过梳理作家的三层叙事矛盾,可以挖掘出隐含在作家叙事矛盾背后的矛盾叙事主题,即:既不承认回归土地的正确性,又不否认土地的包容性;既不承认城市的符号化,又不否认城市生存的合理性。作家所要追寻的生存之道,正是小说看似简单书写背后的深层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