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校教师体质调查和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师的体质状况与浙江省国民体质测试数据相近,无明显差别。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为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过大。高校教师中大部分是经常和有时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教师首先要进行体检、运动试验和体力测试等,以获得制订运动处方所需要的全面资料,再根据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来确定运动的项目、强度、持续时间、频率及注意事项,制订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学生亚健康的诊断标准并了解南宁市城区中学生亚健康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向健康转化的途径与对策。方法:采用自拟的中学生亚健康诊断标准对受测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南宁市城区中学生亚健康现患率为29.83%,重点校的中学生亚健康现患率高于普通校;亚健康的高发年龄为15岁和18岁;高中组的轻度亚健康现患率高于初中组。结论: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形成,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索有关,向健康转化的干预对策,应从心理、生活行为、体育锻炼、科学用药及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  相似文献   

3.
对“亚健康”的概念、大学生产生亚健康的原因、“亚健康”状态的具体表现等进行了阐述。对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对策展开探讨,旨在使大学生早日走出“亚健康”这种不适状态,从而健康地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福建省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及自我保健意识的现状研究,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指出了“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化的新途径,对于预防和减少“亚健康”人群比例,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健康新观念,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和影响因素,提出一些对策,为改善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探讨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及治疗方法,以期对现代人消除“亚健康状态”提供某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心理亚健康运动处方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亚健康现象,提出了改善大学生神经衰弱;心理抑郁;情感偏差;缺乏信心;急躁、易怒等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运动处方。实验研究表明:所提出的运动处方对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8.
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传统体育养生锻炼,研究对象75例中,65例存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效率在80%以上。实验证明: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改善亚健康状态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亚健康"与有氧运动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亚健康和有氧运动的献资料的归纳、分析及综合,进一步探讨了亚健康病因、病机和主要症状表现,系统阐述了有氧运动与亚健康的关系及具体的锻炼方式,提出有氧运动可有效地缓解或解除人体的亚健康状态,从而能够减缓甚至阻断亚健康向疾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藏、汉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采用UPI对361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藏族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显著优于汉族学生,但存在心理亚健康的学生比例均较高;藏族与汉族学中,女生总体心理亚健康状况都显著差于男生,但其心理亚健康水平都没有受到城乡、父母关系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采用测验法对20名激流回旋运动员的神经类型及竞赛心理素质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神经类型分布为:灵活型、亚灵活型为10%;亚稳定型为16人,占总人数的80%;亚易扰型为10%;在认知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与水上运动常模组经t检验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6.601,p<0.01;t=7.557,p<0.01),躯体状态焦虑与水上运动常模组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t=0.244,p>0.05)。主要结论:激流回旋运动员神经类型,亚稳定型居多;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偏低,躯体状态焦虑适宜,状态自信心偏高;在责任感、抱负水平、应付困境能力得分较高,具备了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科技人员身体锻炼与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115名某科研所科技人员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女性科技人员参加锻炼的比例低于男性科技人员科技人员,30岁组的科技人员参加锻炼的比例低于其它年龄组的科技人员.身体锻炼与成熟防御方式正相关,与中间防御方式、不成熟防御方式负相关,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正相关,并且"经常锻炼组"和"偶尔锻炼组"在中间防御方式的隔离因子和心理健康的敌对因子上显著低于"从不锻炼组".表明:参加锻炼有助于科技人员改善防御方式,增加社会支持,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高校女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展健康跑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体质弱势群体女大学生长期进行健康跑锻炼后,有氧耐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改善了心肺机能,并且带来了积极的主观感受体验,对弱势群体女大学生增强体质,保持青春活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经过2学期“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后身体自尊和心境的变化,研究了“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对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身体自尊和心境的影响,并将其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过2学期“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干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PSPP总分效果显著(P〈0.050),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因子三个方面。2学期后POMS全量表分数、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和自尊差异显著(P〈0.050)。“情绪调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和改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身体的自尊水平,降低其心境状态中的消极因素,有利于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心境状态的改善和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集团主义主要包括同调意识与上下位等级观两个方面。同调意识要求个人与集团保持一致,避免被孤立;上下位等级观要求服从上位者,默许恃强凌弱行为。集团主义对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以东亚霸主自居,侵略周边弱小国家,同时为免遭国际孤立,又奉行与强者结盟的政策。"二战"后,日本以下位者的姿态,在外交上与美国保持高度一致。冷战后至今,日本仍对亚洲各国抱有优越感,又因价值观不同而防范中国,对于是否重新回归亚洲举棋不定。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广州市男性青年人群体育锻炼次数与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对809名参与篮球锻炼的年轻男性发放调查表。结果显示:有1/3的人每周活动3次以上,50.1%的人每周活动2次以下,64.9%的人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年轻人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积极的结果,且与锻炼次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三维测力台装置,对127名正常老年人的步态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对老年人行走能力的影响,得出老年人在步态特征方面的合理分组,并运用统计学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对老年人步态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初步评分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对老年人步态特征有很大影响,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步态特征有较明显差异;男性相邻年龄组间步态特征各指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而女性大于65岁组与小于65岁组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65岁以上老年人的步行能力表现出随年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而55~60岁组的老年人步态评价得分低于60~65岁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8.
研究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对于构建健康中国具有战略意义。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是中央政府提高全国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其具体融合策略还未形成具有广泛性的指导意见。首先在新时代背景下统计分析我国国民的健康状况及其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资源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采用文献法总结资源融合路径中的保障机制,最后通过五个角度探究全面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具体融合路径,目的是通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研究结论是: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弥补我国医疗资源暂时短缺的缺陷,是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国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可知,18世纪前西方关于“身体、锻炼与健康”方面的认知与实践活动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身体健康观念一直被古希腊及古罗马时期的医学及哲学理论所支配,公元1世纪基督教建立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念还受到“宗教、巫术以及外界环境论”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后,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出现使人们渐渐摆脱蒙昧,在身体健康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的由“体液排出”“放血疗法”过渡到“身体锻炼”上来并开始关注锻炼的形式和效率。总体上来看,18世纪前西方身体健康观念经历了由从蒙昧走向科学、从必然走向自由以及从“身体内在调整”过渡到“身体外在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爱自我、关心身体是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测量)法,旨在通过描述辽宁省城乡幼儿人群的最新体质健康状况,为进一步促进其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认为:(1)城市幼儿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指标均值总体好于乡村幼儿。(2)城市幼儿女生的胸围、男生的平衡能力指标均值较差。此外,提出了促进城乡幼儿人群体质健康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