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乐彤 《地理教育》2015,(Z1):109-110
地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回归于生活。所谓在地理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现象或问题,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将这些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化重组,创设出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1.导入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吸引学生好奇心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课堂开始的第一环节与课堂效果息息相关。如果在导入环  相似文献   

2.
地理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这既是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基本理念,又是国内外教育家所提倡“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追求。从教材生活化、乡土地理生活化、社会热点生活化三方面捕捉生活化地理素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同时地理融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从中感知地理的乐趣,感悟地理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生活化地理问题情境的原因
  问题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以特定情境问题为中心,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环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灌输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一定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可让学生在特定地理情境中,根据产生的疑问,结合已有知识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情境创设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的有效途径。在思想政治课上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课堂贴近生活。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情境设计偏离学生认知水平、情境创设过度、课堂导入情境时间过长、情境设计重心放在多媒体画面上、情境创设流于形式等问题。解决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立足于学生,围绕生活合理创设情境,依据教材适度创设情境,提高情境创设技能技巧,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5.
蒋轲 《成才之路》2022,(2):91-93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领悟物理世界的奥秘,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有:创设生活化实验、利用生活化实例、构建生活化情境、结合信息化技术、制作生活化教具、注重...  相似文献   

6.
注重“四个结合” 顺应课改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新时期的地理教学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针对这一要求。必须把推进教学开放化.知识生活化.评价多元化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注重“四个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22):32-33
初中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工作者应当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注重科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实现科学教学的生活化。通过实施初中科学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知识技能。本文在对生活化教学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创设生活化情境、增设生活化教学内容、开展小组生活化探索、设计生活化问题四个方面探讨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教学要对生活资料作潜心挖掘,所选择的故事、视频等资源都要是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以学生已有知识、情感和经验为基础,为其主动建构和积极体验服务。生活化情境创设要遵循“四性”。一要遵循主题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设和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需要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开始,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来开展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0.
陈明  孟勇 《地理教育》2023,(1):28-32
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课堂教学强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课程标准要求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依据,选择“淮河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作为教学主题,围绕“淮河人家话淮河”教学主线,重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师生互动探究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该教学案例拓宽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要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创设生活化情境、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鲁亚平 《家长》2024,(6):64-66
<正>“空间思维”作为初中地理课程“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习地理而言是一块“敲门砖”,为学生系统、动态地看待地理问题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本文针对当前“空间思维”的培育存在的依本而教、情境不熟,浅尝辄止、探究不佳,鲜有创新、应用不及等问题,从生活化教学的视角入手,立足架构、解构和重构三个维度,从“引入生活化情境,搭建‘空间思维’之架”“融入生活化问题,理解‘空间思维’之意”和“创设生活化作业,活用‘空间思维’之果”三个方面,对“空间思维”这一基础素养的培育进行探索,力求达到“空间思维”的培育更直观、更立体、更有味。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与深化,提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用结合,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实际生活,引领学生经由生活的点滴提升自身对课程知识的把控与理解,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从新课导入激发兴趣、构建生活化场景降低负担、塑造生活化氛围、实验探究答疑解惑以及开展生活化情境拓展五个方面阐述重视开展“素养为本”课堂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施生活化、实践化、有效化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知识时,可以将生活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创设生活化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内容,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生动的地理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构建有效性课堂。还应注重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对地理知识理解的更深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主要指的是地理教学应当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背景,有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本文在此背景下,简要阐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有效促进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初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下面是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所做的一些尝试。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17.
王宇红 《文教资料》2011,(27):139-140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地理教学走出课堂;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生活化资源;关注时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运用生活化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  相似文献   

19.
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注重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际国防工程等数据的处理。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教学生活化便成了数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可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