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台柳"故事最早见于唐代许尧佐的传奇小说《柳氏传》,讲述了才子韩翃与姬妾柳氏的爱情故事。"章台柳"故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曾被改编为戏文、杂剧、传奇和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同时,作为古代娼妓的代名词,"章台柳"意象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学共同发展的结果,反映出一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一种男权社会独特的审美方式和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的两性关系群体现象。  相似文献   

2.
《谢小娥》故事始见于唐传奇《谢小娥传》,唐代李复言又将其改写为《尼妙寂》,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以及清代王夫之《龙舟会》杂剧也都演绎谢小娥事。从小说到杂剧,《谢小娥》故事的情节内容不断地扩充完善,结构设置也越加跌宕起伏。谢小娥和李公佐是故事中着重表现的两个人物形象,且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意图的变化,使得故事的创作主旨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包括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三个层次。中国古代小说尽管有个别采用倒装叙述的(如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的《薛伟》),有个别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如唐传奇中的《古镜记》、《游仙窟》、《谢小娥传》等都用"余"、"予"的口吻叙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如唐初无名氏的《补  相似文献   

4.
“章台柳”故事最早见于唐代许尧佐的传奇小说《柳氏传》,讲述了才子韩闻与姬妾柳氏的爱情故事。“章台柳”故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曾被改编为戏文、杂剧、传奇和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同时,作为古代娼妓的代名词,“章台柳”意象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学共同发展的结果,反映出一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一种男权社会独特的审美方式和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的两性关系群体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一直是文学考量的对象,并且是古代叙事观念生成的源头之一。本文在文史会通的背景之上,以《史记》的书写与接受为中心,参照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叙事—阐释"理论,探讨情节编排、形式论证、意识形态三种主要的阐释模式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古代文人对这三种方式的体认。  相似文献   

6.
我国小说创作虽有久远的历史,但历来为封建正统的文学观念所轻视和敌视,所以相应的古代小说理论也大多不成体系,不很严密,不够完整。它散见于小说集的序跋中、笔记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47-154
马华作家黄锦树作品中的"热带暴雨"意象是其一大写作特色。黄锦树在小说集《雨》中编织"热带迷宫",是处于断裂历史时间与离散家国空间中华文作家的情感宣泄方式。雨林中南洋小镇的家族叙事模式为黄锦树小说研究提供了文学—文化的视野;小说中对于"文化寻根"的焦虑与开拓创设出"南洋雨林书写",对当下华文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8.
于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历程之中,久经孕育,终于是诞生了四大名著,这四本小说同时代表了整个中国古代小说之巅峰。这四部小说看似各有各的历史特定区间,故事内容截然不同,但是我们细细读来却是发现了其中一个惊人的秘密。那就是这四部小说全部是围绕着"石头"写出来的。《西游记》写出了历练,《三国演义》写出了权势,《水浒传》写出了忠义,《红楼梦》写出了情欲。各有所成,都是围绕着各自不同集团代表物——"石头"最终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一个又一个令人传颂的文学神话。但是这四块奇石各自有各自的命格,它们深刻地映照着现世当中的某种意识层追求。对于现世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它的本质客观存在物更多的抽象出了俗世里所有人性心理趋向的真实映照。  相似文献   

9.
“小说是文学”这一命题近代始得普遍认同。“五四”后,在西方流行的小说原理、小说观念大规模引入中国的背景下,中国“小说”观念经历了一个通过知识背景转换而争取独立地位——取法美国、法国小说观念以图创新——融会俄苏现实主义小说理论、英法现代主义小说理论等外来资源而力图自创新路——酿造出作家富于个性特色的小说观念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从中可窥见现代历史文化语境的迁延。  相似文献   

10.
宋元"讲史"中融入诗词韵语对于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影响较大。它开创了后世长篇白话小说卷首卷尾设诗的形式;"说话"艺人用诗词韵语进行细节描写来增强小说艺术表现力,这对于白话小说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贡献;其通过诗词韵语说理议论,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以丰富小说故事的内涵,对于后世历史演义小说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建阳,刊刻了大量通鉴类图书.这一刻书背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明代历史演义大多以"按鉴"相标榜,也确实多参照通鉴类图书通俗演义而成.这些"按鉴"演义有的艺术成就不高,但是它们在明代的大量产生有其积极意义,满足了读者阅读的需要.从小说艺术和小说观念发展的角度来说,"按鉴"演义是小说艺术精致化、小说文体独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3.
《新唐书》采用小说材料来修史是学界的共识,但历来褒贬不一.宋人吴缜《新唐书纠谬》就认为,《新唐书》“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在史家眼中,什么样的“小说”可以作为“史实”用来修史,《新唐书》又是怎样甄别小说材料的,它如何把小说“正史化”?《新唐书》采用李公佐《谢小娥传》来修撰《列女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借这个实例我们可以一窥唐宋史家的小说观念和史实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文言小说的高峰,更是中国志怪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它包含许多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聊斋更是兼具各种文化心理,很难全部都把握到位。本文仅仅探讨该作品中"因果报应"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受儒释道诸家的共同推崇。《聊斋》无时无刻都透露着因果报应的必然性,篇幅最多的莫过于对因果报应的故事和描述。本文简要分析蒲松龄这一观念形成的渊源和具体作品中的体现,从而进一步分析他在《聊斋》中大量描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这样的思想的创作意图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故事"是传统叙事文学的核心。施蛰存在小说里对"故事"十分用心经营。作为一个站在现代和传统的交汇点的作家,他把现代和传统都融入到了"故事"里。在《塔的灵应》《黄心大师》《夜叉》《魔道》这四篇故事性很强的小说里,他对古代神佛故事和志怪故事进行了重写,从古代文体资源里写出了现代,从神佛小说里写出了人性,从志怪小说里写出了人心,并在叙事手法上表现出了前卫的姿态。施蛰存没有完全剥落传统的色调,展现出了作为一个"兼容"的海派作家的气质。  相似文献   

16.
"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农村小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症结。由于前合作化时代并无"集体",两者的关系除了在利益层面的起源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知识层面上的缘起。这预示着后来社会主义农村小说对于集体和个人话题的某种叙述范式。新中国教育部1953-1954年的教育整顿,造成了在个人认知的层面"集体"和"个人"的相遇,并引发了两者之间关系的难题。由此,"个人"的故事如何被讲述,将不仅仅与历史有关,同时也关乎文学自身。1954年马烽先生的小说《韩梅梅》,正是讲述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故事,但是在历史化的视野上,它却呈现了多重隐晦与纠结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用历史的眼光清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学地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以今例古”“以西律中”不是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而按照中国古代小说思想的本来面目描述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能让人们真实地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和小说观念,深入认识传统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这样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算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自身的历史。中国古代小说既有被正统文化所接纳的士人小说,也有被正统文化所排斥的通俗小说,还有由近古市民小说发展演变而来的近代公民小说。而反映这些小说的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必须对它们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说明,才能建构出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园地出现了有着传统笔记体小说神韵的作品,这就是“新笔记小说”。新笔记小说是古代笔记小说潜移默化影响的产物,也是新时期特定人文环境中激发、催生出来的一种小说体式和文学现象,它极大程度地承续了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精神和艺术旨趣,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边玲玲是新时期东北作家群中不能忽视的结构性存在。这不仅因为她的创作具有浓厚的东北地域特色以及独特的满族气质,更因为其文学世界所呈现出来的特有的叙事结构方式,而这一结构方式的特点则在于"德布达理"结构原型的存在。在边玲玲的许多小说中,不断有"德布达理"的故事出现,在这种反复的"吟诵"中,"德布达理"所蕴含的悲剧性精神成为边玲玲艺术世界的内在象征。同时,"德布达理"作为结构原型支配着边玲玲的小说叙事,内在地结构着叙事本身,使边玲玲的小说总体上呈现为相互关联的意义群落,并使其文学写作呈现出形而上的超越性意义。边玲玲叙事结构的独特样式为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尝试提供了殊异的可能,这决定我们在考察新时期辽宁作家时,不能忽略边玲玲及其叙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神怪小说既是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也是历史文献中直接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宝贵文字。对神怪小说的解读受中国文学传统的"寓言精神"影响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人们对神怪小说的自然本真意义的接受。中国神怪小说客观上显示出了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国神怪作品中还包含了激进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些貌似怪异的故事中也不乏宝贵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