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创新,如果在前几年更多是作为一种意识被倡导的话,近两年已成为大批记者更自觉的实践。内容新吗?角度新吗?手法新吗?即使报道一般化的内容,也要倔强地显现出哪怕是一点点的新意。然而,当他们为之努力的时候,心里经常在嘀咕:这样写,编辑那里通得过吗? 一个问题就这样摆到了编辑的面前:如何支持记者出新。不要以为这仅是编辑部领导的事,每一个有资格在稿件上涂涂抹抹的人,都不能回避。几年前,有位记者写了一篇略带“通讯味道”的消息。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稿中揉进了某些形象化的描写,调动了一点修辞手段,旨在冲一冲消息写作干巴巴的境况。可是,编辑不承认这是一条消息,将它改作通讯发表了。记者的一次尝试“流产”了。  相似文献   

2.
看了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要说,难道编辑还有不会说话、说不好话的吗?遗憾的是,确实有一些编辑还说不好话,说出的话要么辞不达意,要么讨人嫌,甚至可能遭人骂. 谓予不信,且看最近新华社记者在一篇报道中提到的一件事:一位骑车人不幸被汽车撞得头破血流而死,对这飞来横祸,其家人、亲友自然悲痛不已.而某报的编辑竟在报上毫无同情心地说,这个骑车人"中头彩"了(见报标题为:<骑车人"中头彩"惨死>).这算会说话吗?  相似文献   

3.
这篇千字左右的消息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首都和全国许多报纸纷纷在显著位置刊登;全国广大读者议论激烈,纷纷投书发表自己的意见。消息发表三个月,读者来信却仍然不绝,新华社有关编辑案头摆的这方面的来信已有二尺多高。一篇报道为什么能在读者中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用读者的话来说,是因为这篇报道反映了人们当前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何克服国家机关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的消息编辑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 "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中缘由.  相似文献   

5.
赵克 《中国地市报人》2013,(Z1):106-107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  相似文献   

6.
我们会经常从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以一场特殊的婚礼为题的报道,这些报道几乎都是讲述喜结良缘的新人历经艰难坎坷而忠贞不渝的感人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消息《一场特殊的婚礼》却没有以爱情为主题报道婚礼,也没有唱响道德的赞歌,然而这篇简短的消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并因此而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那么,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这个特殊婚礼的报道蕴含着什么新闻价值?又何以会获得一等奖的殊荣?  相似文献   

7.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报在登载新华社播发的《新炕围面》这条消息时,以《做农村移风易俗的尖兵》为题发表了一篇社论。社论中说,这篇新闻中所表扬的知识青年李官义的可贵之处,正是他认清了改造旧炕围面的意义,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它,使炕围画这个旧形式获得了新内容,积极配合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这种敢于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是非常值得农村知识青年学习的。我们也不妨这样说,这篇报道的可贵之处,也正是在于作者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和估价  相似文献   

9.
1987年12月2日凌晨8点,我最后一遍看完《命运备忘录》的大样,离开了报社总编室。回到住处,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我不知道《命运备忘录》会有怎样的命运!这样一篇坦率地披露我国高层次人才被浪费的报道,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吗?会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吗?报道发出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这种闯入禁区的行为是否会被判“犯规”? 中国人毕竟没有沉睡。3日晚10点,我接到副总编辑张飚的电话通  相似文献   

10.
剽窃他人的文字,古今中外一向被视为禁例。近来发现有的报纸记者、编辑,对通讯员的稿件,实行“拿来主义”,经过一番改头换面,据为己作;有的照直抄来,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本报记者专讯”发表。这算什么? 眼下就有这样一件事情:有家报纸发表了一篇署名本报记者某人的新闻,报道的是一个先进典型。新闻中主人公所在地的通讯员看后不禁惊呆了:这不是我们供给这位记者、他又  相似文献   

11.
本刊破例在一期内全文发表张建伟同志的这篇长文,相信不少工作在新闻第一线的编辑、记者、通讯员,会有兴趣读完这篇贴近新闻工作实际、对我们提高业务水平很有教益的文章。中央新闻单位的编辑该如何对待各地记者站记者发来的稿件,地方报纸的编辑、记者应如何处理基层通讯员的来稿?编辑、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从而为我们的时代、为广大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此文确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广播新闻则强调要播发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告诉听众尽可能多的信息。如果是这样做了,那么广大听众一定会感到新鲜、活泼、好听,进而爱听常听。但平时常听人议论某篇报道是在“吹牛”,某篇稿件尽是“官话”。为什么会有这样事与愿违的情况发生呢?这不能不检查一下我们的新闻编辑工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29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发生的火烧泰国大使馆事件,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却原来,是一则不负责任的传闻惹的祸。金边一家报纸发表一篇报道,说泰国某女明星曾经谈到,柬埔寨的吴哥窟古迹是从泰国偷去的。于是,被激怒的金边人民群众,立即聚集,愤怒地放火烧了泰国驻柬大使馆。这一烧不得了,使泰国遭受2300万美元的损失,并导致两国关系异常紧张,柬埔寨政府不得不公开向泰国赔礼道歉,答应赔偿泰国的损失。而事后发表这篇报道的柬埔寨报纸编辑承认,这篇报道只是根据传闻写的,泰国女明星也否认说了那样的话。显而易见,虽然祸根在传闻,但传闻本身,…  相似文献   

14.
解题之前,先举一例: 一次,我们单位有位通讯员采写了一篇党委改进作风的报道,文章写得漂亮,但是内容真假参半,有些荒唐,被报社采用之后,引起了舆论哗然。一些同志要找领导对质辩论,弄得党委十分被动。党委在会上宣布这篇报道是假的,并做了一些工作,方挽回一定影响。经过这样一折腾,一些读者说:“这样的报道,还不如不写。”“还不如不写。”不写,在刊稿登记本上是零;还不如零,那岂不是负数吗?文章很漂亮,刊用时位置又很醒目,但是失真,就显得十分丑陋了。这岂不象代数中“正负相乘等于负”的公式吗?  相似文献   

15.
“巨能钙事件”被炒得热火朝天,源于《河南商报》2004年11月18日的一篇报道。《河南商报》称:“我们发表这篇报道,目的只有一个:协助政府整顿混乱的保健品市场,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和人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这篇报道发表以后,一些省市的药店纷纷将巨能钙撤下货架。如果巨能钙确实在食品安全上不存在问题,那么,媒体的行为侵权吗?  相似文献   

16.
去年12月8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适吗?》的“新闻观察”。报道中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疑问。’赵振宇是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新闻学研究》的课堂上说这番话的。据其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该篇报道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和讨论,先后有30多家报纸、网络媒体转载,包括新浪、网易、新…  相似文献   

17.
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一则500字的消息《简易洗衣机代替大量人工劳动》,同时,配发一篇2200字的社论《这不是小事》。消息报道北京一家工厂生产出简易洗衣机,每小时可洗衣服200余件,相当于40人的手工劳动,另外还介绍了几个幼儿园和旅馆自制的洗衣机。试问:为这么件小事,值得做那么一篇大文章吗?这个问题,社论在标题中就做了回答——《这不是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社论第一段强调:“这是一件还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的技术革新,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革新。”大搞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是1960年上半年经  相似文献   

18.
书评编辑几年前,有人向某大报投寄一篇近三千字的书评稿件,经编辑的删削,砍成百把字的书讯发表了。事后了解,这位编辑说:发表书评,岂不影响出版社登广告了吗?这自然是个别的例子,但这位编辑根本不懂得报纸发表书评的意义和职责,则是十分明显的。国外报刊一般重视发表书评,且有权威性书评版;报纸的书评编辑,要求有较高的素养,和很强烈的责任感。 19世纪俄国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都做过书评编辑。1857年,杜勃罗留波夫在中央师  相似文献   

19.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吗?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笔者虽然生活在武汉,但一时未留意这件事,因此对`两会一节'的具体名称也不大清楚.问周围的人,他们也说不出个名堂来.最后到单位的资料室翻报纸,才在某报10多天前一则有关此事的新闻发布消息中…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比分变为消息 在与年轻记者业务交流时,我偶尔会卖个关子:仅给你一个比分,你能写出一篇小有立体感的消息吗?乍一听,这些年轻记者觉得这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仅一个比分,缺那么多新闻要素,怎能写出一篇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