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上期) 三、运用实践智慧,灵活化解难点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难点问题,这成了课堂遭遇的另一种尴尬。由于这些难点问题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没有办法找资料或与同行切磋,而必须解决于片刻之间。这就必须有赖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运用。如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教师把鹳雀楼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有感情地指导朗读了全诗。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登鹳雀楼是说诗人已经上了楼,如果要‘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这样楼就应该有三层,可图上为什么只有两层?”莫非是图错了?教师怔…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对《登鹳雀楼》一诗的解释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滚流向大海。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对《登鹳雀楼》的一种误读,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指导学生学习《登鹳雀楼》一诗,笔者有如下三方面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教一首古诗前,老师最好向学生简介作者和诗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如《登鹳雀楼》诗境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它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在  相似文献   

4.
一年来,上了几节“下水课”。原以为轻车熟路,问题不大。不料想,学生却提出了不少难题,使我当堂出了“洋相”。如教唐朝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一诗时,学生提出:“书上画的鹳雀楼只有两层,那怎么能说‘更上一层楼’呢?”教《梅雨潭》一课时,学生们说:“课本上说仙岩有三个瀑布,这一个叫梅雨瀑,那两个叫什么呢?”教《将相和》“完璧归赵”一节时,学生对“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一句竟提出了两条意见:1.书上插图明明是蔺相如双手紧握着“和氏璧”,为什么书上却说是捧着呢?2.书上所画蔺相如根本就没挨柱子,书上说“靠着柱子”  相似文献   

5.
过去我们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王之涣的诗题作《登鹳鹊楼》。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却将这一诗题改作《登鹳雀楼》。这是不是说原来的诗题错了? 徐州 何梅 王之涣的这首诗题,向有异文。一作《登鹳雀楼》,如《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词典》等;一作《登鹳鹊楼》,如《唐诗解  相似文献   

6.
正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学习古诗,就是使学生在积累、内化语言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亲近感,增强理解和认同。如何让古诗真正在现代学生的心中扎根,笔者以《登鹳雀楼》为例尝试跨界融合多角度,合力教学古诗文。一、与美术学科融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情同手足。教学中,两者跨界融合,将更加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与宽度同时发展,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比如在教学《登鹳雀楼》之前,可以设计看图猜诗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李桂凤 《考试周刊》2012,(20):83-84
本文从"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问’;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笔者听过两位教师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两位教师的教法迥然不同,如“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这两句诗: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上课了,语文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一首的题目叫《登鹳雀楼》。”话音刚落,前排的许一翔“刷”地站起来说:“老师,这首诗我全懂了,也会背了。”“真的?”老师感到奇怪,“那你背给大家听听。”许一翔挺起胸,眼睛也不眨,“嗒嗒嗒”地一口气背了起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听他背完,老师笑眯眯地说:“嗯,还不错。不过,有几个字音读得还不够准,比如‘鹳’是第四声而不是第二声,‘雀’不能读成‘qie’,另外,还有‘入’和‘更’这两个字,也不太准。好,希望你仔细听,争取读得更好。”然而,许一翔怎么…  相似文献   

12.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人断山. --畅当《登鹳雀楼》 王之涣一开始写登楼所见,便展示了气势雄浑壮阔的画面:连绵起伏的群山,托着一轮雾霭笼罩的白日;白日渐沉,四际的青山云海更显得雄浑无际;滔滔黄河,一泻千里,巨龙腾蛟般直奔大海.  相似文献   

13.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虽然留下的作品仅有六首绝句,却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所咏写的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大清一统志》曾经这样记载:“山西蒲州(永济县)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栖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它本在高处,临山濒水,又有楼三层,颇具“高出尘世”之势。文人墨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千般思绪,无限感慨,故历来咏写此楼者甚多。沈括《梦溪笔谈》评曰:“唐人留诗…  相似文献   

14.
备课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音乐第四册选唱歌曲《登鹳雀楼》。一、教材特点简析(一)音乐角度分析歌曲《登鹳雀楼》,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五言绝句,曲由现代作曲家黄国群先生创作编配。此曲为大调式,第一、二乐句(5612|3-|2126|1-|)的旋律比较平稳,跳跃不大,比较优美、抒情地勾勒出登上鹳雀楼  相似文献   

15.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堪称千古绝唱,鹳雀楼因王之涣而名播海内外。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再加上鹳雀楼,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这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并通过培养质疑能力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标》强调课堂教学应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设计和实施方式从‘重教’转为‘重学’,由‘强制学生适合教学’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学’,教学实施要贯彻‘教’为‘学’服务。"积极探索"先学后导,变教为探"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空间。所谓"先学后导,变教为探",即教师的"教"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原则上每一堂课,都必须在学生充分"预学"的基础上展开。"导",体现在教师  相似文献   

19.
与其说学习数学,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弗赖登塔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  相似文献   

20.
沈天才 《师道》2007,(4):41-41
那是一节语文公开课,授课教师抽签抽到全校最“差”的班级。听课者除了本校的一些教师外,还有县市的教育专家。主讲人上的是《故乡》一课,这位年轻老师正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圆规一面愤愤地转过身去’这句话中的‘圆规’是指谁?用‘圆规’来形容这个人你有什么感想?”话音刚落,一个留着长发的学生脱口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