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哪儿都有废品收购站,因为哪儿都有废品。废品收购站收购废品,是天经地义的事,若收购起崭新的成品来,就有点怪了:是改行做了成品批发站,还是成了窃贼的销赃窝点?然而南京的一些废品收购站既未改作成品批发站,又并非销赃窝点,却在日日大量收购当天刚刚出厂的成品。《金陵晚报》报道说,每日清晨,那些废品收购站门前就排了一溜摩托车,车主正是报贩,在等待着将成捆的当天新报纸过磅售卖。据说,仅一个收购站一天就能收购重达两吨多的、尚未解开包装带的新报纸。谁能说得清,整个南京市究竟有多少万份当天的新报纸难逃“才下印刷机,就进废品站”的可…  相似文献   

2.
米振明 《档案与建设》2005,(3):26-26,37
2004年6月,宿迁市宿城区幸福路派出所对废品收购站进行例行检查。在一家规模不大、堆满废旧物品的院子里,当检查人员把一塑料袋废旧书刊倒出时,在破烂不堪的废纸中赫然躺着一份纸质已经发黄的档案(《扬子晚报》2004年6月9日报道)。  相似文献   

3.
秦健 《新闻界》2004,(1):68-68
近段时间,金陵晚报新闻热线不断接到知情者来电,反映,在一些废品收购站,每天一清早便会有大小车辆驶入,接着会卸下成捆崭新的报纸,而且这种现象越到周末越发明显。这位市民带着好奇心理去察看,结果“不看不知道,看了心发毛”:原来,自己每天在报摊花钱购买的当天报纸,竟然同步出现在废品收购站。  相似文献   

4.
我这里说的“废品”,主要是指废品收购站里以文字和纸张为载体的东西。应该承认,这些废品大多数都没什么价值,但其中确实不乏一经颠覆,即变废为宝的“金不换”。2002年3月8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按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标准,评定通过了48件档案文献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中一份珍贵文本,最初就是于1961年在上海一家废品收购站被意外发现的。这份被抢救下来的文本,就是现珍藏于广州市档案馆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图纸”。这份图纸系出自我国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吕彦直之手,这位英年早逝的…  相似文献   

5.
1978年4月的一天,湖北长阳县龙舟坪镇后山村一位妇女抱着一叠废书到县土产公司废品收购站去卖,其中有《万世师表先圣孔子传》画集一册,被当时任县文化馆馆长的龚发达发现,私人掏钱10元买下了这本画集,并珍藏起来。1988年龚发达退休,将画册交给县图书馆馆长肖玉保存。  相似文献   

6.
1987年8月,扶余县博物馆在废品收购站发现一锡钵(后征集回馆)。此锡钵口径11.5厘米,腹径12.5厘米,底径7.2厘米,通高8厘米。敛口、鼓腹、平底。钵身是用0.1厘米厚的锡片锻造而成,口沿内又加装一圈锡片,使口沿圆润变厚。  相似文献   

7.
71岁的大连老人胡宝财在一家废品收购站“淘”来900多张非常有收藏价值的照片,仅仅用了6元钱。胡宝财老人表示要把这次“淘宝”收获的老照片整理出来,办一个老照片展览。  相似文献   

8.
有媒体报道,北京某报因为版数太多,报贩觉得零售给读者不如直接作为废品卖掉赚钱,便把报纸囤积起来,成批送往废品收购站,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中原地区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档案被盗案,震惊全国,时隔两年,回想起来仍让人感到惊愕不已。2004年11月,某大学第一附院电梯工栗某伙同废品收购人员撬开院档案库的门锁,一个月内先后四次盗窃了该院积累了40年的30余万份病历档案和10年的会计档案,共计11.19吨。后经废品收购站转卖到当地造纸厂,全部遭焚毁。这起事件严重地违犯了《档案法》和《刑法》,构成窃取国有档案罪和盗窃罪,情节严重,其行为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临夏州档案馆曾从一些单位的储藏室、杂物房和社会上的废品收购站、寺庙等处收集过档案史料,也从很多热心档案事业的各族各界人士手里接收过档案史料的捐赠,收藏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早期档案史料。本文就我亲手经历的,作些点滴回忆。储藏室里收集契文档案1983年4月上旬,从原州阶级教育展览馆储藏室里收集了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130年间临夏境内形成的契文档案。回忆这些契文的收集经过,要从“文革”初期参观州阶级教育展览说起。1966年上半年,州阶级教育展览内部预展,征求修改意见,当时…  相似文献   

11.
不少编辑都遇见过下面的现象:实际需求仅百册的一些专业面窄的图书,受胶印机条件的限制,一开印就不得不印上千册,更有甚者,个别为评职称而出版的专业书,除作者需要的几册外,余下的近干册书出了印刷厂就可能直接进了废品收购站.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一篇报告的油印本在河南南召发现/冯伯群中国档案报1995.2.27这个本子发现于1994年6月,那是一个星期天,河南省南召县档案馆馆长王志亭带着孩子去街上卖旧报纸,在废品收购站等候时,王志亭忽然发现在废纸堆上有一本纸张已经发黄的油印小册子,他拣...  相似文献   

13.
宽厚会     
“杂家”,虽然平了反,但对它的评价还是“一分为二”.持否定的一方,问题出在对“杂”字的理解上。有人以为“杂”就是“杂七杂八”不成体系,不成序列。“放到篮里就是菜”,鸡毛、肉骨头只有进废品收购站的资格,怎么能称得上是“菜”?“杂七杂  相似文献   

14.
在《健康报》周末版编辑部,一位编辑指着一叠经查是一稿多投而来的油印稿件说:“有位作者自称是华东六大自由撰稿人之一,经了解,原来他是废品收购站的职工。” 近来新闻界的一些报刊,特别是一些周末版或娱乐性小报,在曝光、特写、扫描、追踪的大帽子下,将一些毫无新闻价值、格调低下的东西翻来覆去地炒,引起普遍反感。 如何杜绝这股炒风,为此我们走访了一些新闻界人土。  相似文献   

15.
理性规模优化结构 在传媒深刻变局之前,中国报业的经营模式绝大多数是通过发行投入→占领市场→吸引广告来实现赢利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中,报纸的发行价和成本价严重倒挂.在报业投入期,为抢夺市场,不惜血本的发行大战愈演愈烈;在厚报狂热时期,许多报贩子把从刚刚印出的报纸直接送到废品收购站,因为收购价比零售价要高……  相似文献   

16.
1969年9月开始的从中央到地方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文教科技、艺术院团里,大批干部、教师、专家学者和文化艺术工作者被组织性地下放到"五七干校"的时政举措,使得大批被"下放运动"波及的城市家庭所存书刊,多被户主或其家属作为"废纸"卖给废品收购站,或被直接抛弃为"垃圾",这是"己酉书厄"的成因。"己酉书厄"是反文化、反文明的"文革"时政,大肆鼓噪和执行"读书无用"乃至"知识越多越反动"路线的社会恶果,更是造成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与七十年代前期中国社会大面积"书荒"现象,以及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旧书刊市场资源严重贫乏的社会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钱江轮渡,是萧山进出杭州市区的第二通道,每天过往车辆、行人无数。然而,通往渡口的短短640米道路,一直坑坑洼洼,行人经过时雨天溅身泥浆、晴天蒙层灰尘。今年7月底,我写的一则来信在《杭州日报》刊出后不出3个月,这条长期无人过问的道路得以修铺一新,行路舒坦多了。我写的稿子不多,而其中信所占的比例不小。当我看到我写的信并非徒劳,我为自己尽到了一个通讯员的责任而感到高兴: 废品收购站的营业员受到批评后,讥讽小学生售废品的现象未再发生。著名风景点倒置的汽车站牌装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世界》2008,(10):109-109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的晚报、都市类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厚报时代的反业赢利模式是以严重的成本倒挂为基础.结果是成捆的报纸未到达读者手中便被报摊主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在此情况下,减少报纸版面不但可以极大地降低因新闻纸涨价而产生的成本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捂报卖废的经济驱动力。然而,就都市报而言,如果减少版面,广告的占版率就会提高,报纸内容就会相应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报业广告市场仍为买方市场,提高单位广告面积的价格来减少广告版面的方式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19.
漂流的爱     
游泳时。见一对青年男女正在放漂流瓶。女生从包里掏出眉笔,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字,虽然我没有看到具体的内容,但猜想不外乎是“我爱某某某”,“愿我俩的爱情就像猪肚菜开花——永不褪色”之类的肉麻话。女生把写好的纸条郑甄其事折好,装进一只矿泉水瓶,丢到河单任其随水漂流。其实她也十分清楚,在这样一条内陆小河,这只漂流瓶的唯一归宿就是落到拾荒者手里,根本无暇打开一看,就直接踩扁,然后送到废品收购站。  相似文献   

20.
是非 《北京档案》2003,(8):16-17
重庆市的一位小学高姓女教师真是爱岗敬业,10多年来竟用心血写就48本教案,并按要求悉数上交学校。然而当一家出版社准备为她出版一本教学论文集,她要求学校发还教案以作参考时,却一下发现有44本教案已不见踪影,或被付之一炬,或被卖给了废品收购站,索要回来的只有可怜的4本。这不禁使人想起发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一幕:北洋政府教育部因经费困难,竟以四千元大洋卖掉了八千麻袋共15万斤档案,这一丑闻立刻遭到社会舆论十分强烈的谴责,甚至连鲁迅先生都拍案而起,留下了《谈所谓〈大内档案〉》的檄文。想不到80多年后,这种有辱斯文的闹剧却在朗朗乾坤下再次重演。为了伸张正义和维护权益,高姓女教师毅然走上法庭,与学校打起了官司。因这是全国首例教案案,它一下吸引了法学界、教育界诸多专家的“眼球”,又是“知识产权”从属问题,又是“所有权”归属问题,弄得案情扑朔迷离,各路专家众说纷纭,争论恐一时难以平息。尽管法学界、教育界感到了断这起并不复杂的案件十分棘手,但档案界有一点认知应是一致的,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所下定义,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和使用的教案属于档案,高姓女教师所工作的学校随意处置教案的行为是违背《档案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