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网络聊天形式下的文字、对话作为以网络为媒介手段的文本,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以及语言简短、错别字多及缺少标点等局限性,导致了对网络文本的理解容易造成误解。文章利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论述网络文本的正确理解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诠释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理解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把握好理解的限度问题,即在怎样的范围内才能正确把握文本或者说历史流传物的意义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西方不同诠释学做出了不同回答,其主要倾向性可做三种形态的划分。其中有追寻作者客观意图、有强调文本自身语言意义以及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强调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但作为文本的意义,它既不单在主体中也不单在客体中,理解活动应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中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3.
诠释学方法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诠释学循环、诠释学经验、诠释学关系和诠释学语言是诠释学方法的基本内容或特征。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论,诠释学方法具有相当深刻的范式意义,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更为我们对教育研究进行元思考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4.
诠释学是在西方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理解问题的学问,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为了使人们对诠释学学科理论有较清晰的认识,本文从诠释学的发展历程、诠释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的目的、理解的条件、理解的性质几个主要方面对诠释学作了理论探究。  相似文献   

5.
诠释学与质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诠释学对教育研究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理解”与“诠释”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前提质的研究是对人的研究,其目标就在于通过理解和诠释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诠释学的研究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诠释学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诠释学 ,存在着几种研究向度 :强调严格传授知识的传统诠释学取向 ;强调师生主体诠释和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诠释学取向 ;注重反思批判的社会批判取向 ;走向极端和教育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激进诠释学取向。它们在教育目的、课程观、师生观及方法观等方面看法不一 ,各有其合理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一书在充分吸收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为我们清理出一条西方诠释学发展的思想脉络,提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文本诠释学”的理论任务及其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角度解读加达默尔诠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达默尔以诠释学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历史理解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历史理解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规定的过程,理解的对象也是主、客体相互规定的统一体;是理解行为使主体成为主体,因而历史对象是自己和他的统一体,这就是效果历史。历史认识就是解释与其解释对象之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体诠释学三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体"是最终的思考,它体现了多元性与整合性.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本体观念来改造西方的存有论,把它还原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本体概念在诠释中形成并发展.诠释是自由的展开,又是一种前批判与创新.诠释也是一种理性,它要达到生活主体间或主体对自有、自我的实现或沟通,在这个基础上,本体诠释学要求观察与审视各方面,包括与现有诠释学理论的沟通及与科学的接轨,将其整合成为一种综合的创造开放的体系.在此,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参照与思考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了一种以“此在”为核心的生存论诠释学。有别于传统的解释学,它重在从生存论的视野中对“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考察。由此。理解从认识活动的一种派生现象转变为人类经验的基石。理解并非是解读作品或文本现象,而是在镜缘性中把握一种可能性。解释则是把理解中所筹划的种种可能性整理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使诠释学探究的主题与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人文教育含义相对较宽 ,人性教育意旨较深。人性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人性教育形成人文教育的“课程方法”,现实中的人文教育则有“人文教育”的异化现象。人性教育不满足于人文知识一般性的授受 ,强调扌契渗于人性、人情的深层进行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教育 ,使人文教育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经过现代诠释、转换的“良知”、“良能”是构筑“人性圆周”的“圆心点”。对人文知识的人性还原 ,对文化规定的人性反省 ,对自我抉择的人性提升 ,是人文教育须重视的方法原理  相似文献   

12.
试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是学生成才成功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 ,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并不高 ,有的学生人文素质低下 ,令人堪忧。必须大力营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文环境 ,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成人教育的实践中加强人教育,是完整的职业素质观的体现和要求,也是全面体现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特征的需要;要通过增加人知识教育含量,促进人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和营造良好的人精神氛围等方式和途径来强化成人人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人文及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厘清了人文、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术语基本内涵之后,我们发现,人文教育乃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文科学不仅是一门博大的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精神体系和价值体系,比起自然科学体系来,人文科学知识则更容易直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人格品质;人文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而素质教育的人文本质特征是完满人格的培养;我们还必须关注人文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志人小说,"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无论是生命意识的张显、自我情感的自由选择还是对人性善恶的分明立场,都可以让后人品味出浓郁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化学实验、绿色化学及课外研究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主要通过非强制性的文化手段感化学生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最富有渗透力的教育影响因素。教师的人文精神富有丰厚的精神内涵,主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慎独精神。  相似文献   

18.
医学是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事业,救死扶伤、促进健康是其内在的道德责任,它天然具有人文性,是医学与人学的统一。医学人性的提升需要人文教育,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增进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只有让人文精神回到医学中去,才能让医术展现为"仁术"。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人文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重视和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20.
信息由科学概念到哲学范畴的提升,关键在于揭示信息的抽象本质.本文拟以探究信息的功能为理论线索,通过对自然科学信息理论及通信过程的深入剖析,揭示信息的初级本质在于对一定阶段系统诸要素发展趋向不确定性的消除;而信息的高级本质则在于信息通信过程所实现的系统自组织有序化,由此信息成为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实质中介.本文揭示信息哲学本性的理论前提在于肯定信息的客观实在性.这一本质属性既在信息的本质特征中得到论证,又体现在信息对物质能量过程的依赖关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