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说话或写作中,往往不把要说的事物名称直说出来,却拿与它有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最突出、最具有特征性的一部分来代替它,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的手法是复杂纷纭的,这里只谈在毛主席诗词中常用的几种: 以事物状态代替事物,这是借代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帐寥  相似文献   

2.
修辞漫谈     
所要说的事物不直接说出来,借用同它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来代称它,这就是借代.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才智过人和胆识高强的典型人物,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毛主席借用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来代称最有智慧和最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说:“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这个借代,是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的高度赞扬.借代的运用,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鲁迅借用画图仪器里面的“圆规”来代称杨二嫂,说:“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又说:“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故乡》)这个借代形象地(?)现了鲁迅初看到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成语里的一种修辞——借代,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定义不直接把要说的事物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它,这种修辞就是  相似文献   

4.
王世平 《考试周刊》2012,(17):21-22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某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它,也就是改换事物的名称。它可以使人一听到名称,就联想到该事物的特点,获得鲜明的印象.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借代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常常会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以达到突出事物特征,引起人们联想,增强语言表现力的目的。这就是在运用借代辞格。在小语古诗课文中,借代辞格运用得很多,现简略地作一些分析: 一、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事物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相似文献   

6.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相似文献   

7.
第四册高中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教参”)对该册《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习题中,关于“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的答案定作借代,笔者以为这里是比喻并非借代。 什么叫借代?黄伯荣、廖序东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对它下定义说:“不直接说某人某事,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同时该书还从“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四个方面进行了举例阐释。《教参》认定“纸的砧心的锤”用的借代格,可能认为它是“具体代抽象”抑或为“部分代整体”吧?因为“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完全可以排除。谁都知道,  相似文献   

8.
一、概念要明确。揭示概念的方法应该从修辞格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考虑。如借代,彭嘉强等主编的《实用修辞》这样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原来的人或事物密切有关的另一个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这个定义才真正揭示了借代的含义,明确地指出原来的人或事物与借用的人或事物是密切有关的。借代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紧密联系,有着不可分离的相关性,因而多是固定的。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任意借代是不恰当的。如,用“延安”代替“党中央”,延安毕竟是党中央曾经在过的地点。“延安”与“党中央”两者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也是永久固定的,用来借代,自然天成。  相似文献   

9.
借代又叫“代称”,就是不把人或事物的原名直接说出来,而借用另一个有关的名称来称呼。一、借代的类型(一)旁代旁代即借某个事物本身所伴随的或附属的事物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体。约有以下几类:1.用本体事物的性质、特征代本体。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彭端淑《为学》)鲁,本为迟钝,此用作名词,迟钝的人,借指曾参。据《论语》、《史记》记载,孔子认为曾参天资愚钝,但精通孝道,所以孔子把儒道传给他,又由他传给子思,再由子思传给孟  相似文献   

10.
一说到“花”,大家都会想到种子植物的重要部分,或想到那万紫千红的春天,而在语言中,“花”除了表示种子植物的器官意义、名称外,还有丰富的修辞表达色彩。1郾比喻义:如“文艺之花盛开”———比喻事业的精华。2郾借代义:用具体代抽象,如“眼花、昏花”———“花”是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被人认识,用它代替“模糊迷乱”这有视觉形象结果,容易让别人理解。3郾比拟义:把人当作花来写,如“姊穴zǐ雪妹花、寻花问柳”——专把女子拟作花来表达。4郾摹穴mó雪形义:根据事物显现出来的形态用“花”来摹拟表达,如“雪花儿、浪花…  相似文献   

11.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是一种古老的辞格。在古诗词中运用十分广泛。在解读古诗词时,要注意理解其中包含的借代手法,才能更深地领悟诗词的妙处。下面列举几种古诗词中常见的借代手法加以分析。 1.以结果指代原因《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诗中不直言“瘦”,却说衣带宽缓。表意非常委婉,这正是借代修辞所能获得的表达效果。“衣带缓”是“人憔悴”的结果。这是原  相似文献   

12.
借代修辞就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是用另一种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简言之,就是以此代彼。但是,同一个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其所代的含义却不只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以“金”字为例: 1.“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淮南子·说山训》)——金,指刀剑之类。 2.“为外形者金与木也。”(《庄子·列御寇》)——金,指刀(?)斧钺之类。修辞的不断发展,借代修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个词在各自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被借代时,可以有过若干个临时的修辞意义,但在发展过程中,有时就逐渐淘汰一些修辞意义,最后只留下一个,这个留下来的意义就是这个词的借代义。请看“红颜”一词: 1.“忆子初尉永嘉去,红颜白发花映肉。”(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红颜”指年轻人红润的脸色,这是本义。  相似文献   

13.
正一、借代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与该人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凸显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兜鍪"原指头盔,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万兜鍪",意思是孙权带领着强大的军队。  相似文献   

14.
吕永海 《学语文》2011,(5):70-70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其特征是: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在高中文言文中,借代修辞的应用是一种非常突出的语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重视。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借代”修辞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5.
英语借代是用一种名称代替另一种名称的方式,它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通过喻体说出本体,使语言更加简短、生动、有趣。本文简述了借代的各种形式,包括:动植物的借代;地名、街道名、建筑物的借代;商标的借代;工具或实物借代某一行为或行为主体;具体借贷抽象或抽象借代具体;人名、作品名的借代等。  相似文献   

16.
借代是汉英共有的词格.汉英谚语都广泛使用了这种手法.所谓借代,即以甲事物的名称取代与其密切相关的乙事物的名称.它形似比喻,却又不是比喻.它的基本点是本喻体的相关性,而比喻的基本点是本喻体的相似点.汉英谚语中的借代通过巧妙的名称替换引起读者的联想,突出事物的特征,具有形象描绘的作用和诙谐幽默的谐趣.其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将对此做出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它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在“喻”(比喻):借代重在“代”(代替)。中学课文中的借代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十二类:一、特征代:即用与本体在特征上有联系的借  相似文献   

18.
常用修辞格     
二借代(一)借代及其作用借代就是换个名字,换个说法,是借用同本体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修辞手法。小说《高玉宝》中,作者把保长的老子周春富称作“周扒皮”,把那个叫王洪业的狗腿子称作“王红眼”,把保长的臭老婆称作“大烟囱”;因为周春富剥削狠毒,王洪  相似文献   

19.
借代琐议     
萧逸 《语文知识》2000,(7):61-62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它的定义是“不直说某一事物名称而借用另一种说法来表现”(黄汉生《修辞漫议》);“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词语来代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那么,是否“换一名”、借用另一种说法都是借代呢?本文试图通  相似文献   

20.
一、两者构成的基础不同 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两种事物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拿来作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相关性”,它虽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但所指却是同样的东西或密切相关的两个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