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人都说他是一个败家的孩子.他的家境窘迫得如同一粒干瘪的谷壳,每天做的却是稻田的梦. 他喜欢有事没事就逛卡带店,搜集许多实力派唱匠的盗版碟,然后用那台破旧的录音机听,在镇上学校旁边的出租屋里,一听都是大半夜,甚至到天光大亮.他是个很"文艺"的人,也是个很柏拉图式的人,常常冒着只吃榨菜的危险,用省下来的钱去买一本许美静的专辑.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晨跑经过桃林大桥时,看到一位中年男子用自行车拉着两袋垃圾,从桥上往桃林河里倒。我连忙上前阻止,可他没有听劝。我看到沿河两边不少地方堆满了垃圾,很是心痛,  相似文献   

3.
正有个少年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是胆小,为此他很自卑,没有朋友,常常觉得自己的前途渺茫。一天,少年鼓起勇气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听了他的诉说后,握住他的手笑着说:"这怎么是缺点呢?分明是个优点啊。你只不过非常谨慎罢了,而谨慎的人总是很可靠,很少出乱子。"少年听到心理医生这么说,就有些疑惑:"那么,勇敢反倒成了缺点?"医生摇摇头:"不,谨慎是优点,而勇敢是另外一种优  相似文献   

4.
发现不明“果冻怪物” 2011年1明的一天,英国坎布里亚郡的罗布·谢泼德先生听朋友说了一件稀罕事。在他所在的湖区,出现了一种类似“果冻”的白色物体,而且有5个看过这东西的人都认不出它是什么东西。作为湖区度假别墅的业主,时年43岁的谢泼德从来就没听说过附近有这种怪东西。他感觉这很像是有人搞恶作剧。  相似文献   

5.
中学时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个人爱吃泥鳅,有一次他买了几只泥鳅放到锅里煎,煎的过程中他发现有一只老是弓着身躯,直到煎好了装到盘子里身子仍是弓着的。他觉得很奇怪,剖开那只泥鳅的肚子才发现,这是一只即将做母亲的泥鳅,肚子里正有数不清的卵,之所以弓着身躯,是想以这种方式保护它那些尚未成形的宝宝不受煎熬。  相似文献   

6.
<正>“慢!”汪志和喊了一声,双方都住了手。他说:“各位兄弟,我汪志和与你们近日无冤,往日无仇,我不是来和你们打架的。这是我和胡奇两个人之间的事,我和他单挑,是死是活,与你们无关。”他对身后的4个人说:“你们退后一步!”听这一说,4个拿钢管的人往后退了一步。他们也知道,真的打坏了人也不是好玩的,既然汪总说话了,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四大金刚”一看,人家那边很讲义气,并不是真正拿钢管来揍我们的,我们何必充好汉呢?再说了,这穿山甲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欺侮人是肯定的了,  相似文献   

7.
凡人老陈     
老陈大名陈绍仪。在认识他之前,已是多次听别人说起过他,所以,初次见面时,不免仔细打量。此人有一副军人的刚武之气,又有一股知识分子的斯文。总之,让人觉得不很和谐。  相似文献   

8.
水唇儿 《知识窗》2011,(12):50-51
看过《绝命改造》吗? 每当忍无可忍时,我便会很妖娆地问他,看过《绝命改造》吗? 其实,对于这种夸张劲爆的虚幻电影,只有男生才爱看。他就是男生,但他却没有看过。这时,他总会用一种迷茫而又崇拜的眼光仰视着我——问题就来了,我不是男生,这种电影我根本不喜欢看,我只是听同班的男生亢奋地聊起过其中一段很科幻的情节:技艺天绝的医师将一种芯片植入一个人的大脑,立刻,此人便脱胎换骨蜕化成仙,天文地理世间万物,无一不知,无一不晓……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只能买到站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却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相似文献   

10.
陕西农村有个农夫在清理自家的祖传宅基地时挖到了200多个破旧碗盘。他听人说这些东西很值钱,但到底值多少钱,他心中也没底。怎么办呢?农夫自有办法。农夫到市场上放出消息,家里有刚挖到的一些碗盘。一个古董商听后就去他家,农夫把所有的碗盘铺在草席上说:"你先挑,挑好了,我们再来谈价钱。"古董商精挑细选了五个小盘子,问他:"你要多少钱?"农夫反问:"你出多少  相似文献   

11.
孔子学琴     
曾庆鸿 《知识窗》2007,(3):25-25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一位很有音乐修养的人。他能弹琴、击磬、鼓瑟、唱歌、吹唢呐。他鉴赏音乐也很内行。如听了周代的两首古曲《韶乐》、《武乐》后指出:《韶乐》旋律优美动听,内容也很完善;《武乐》也很美,但内容不够完好。孔子还收集了许多民歌,整理出千古流传的《诗经》。  相似文献   

12.
一位久居美国的老同学回国探亲,我问他重返故里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本以为他会说,国内的变化太大了,简直不认得了。却不料他只说了五个字:“北京太脏了!”我当时听了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相似文献   

13.
我们去关帝庙,会看到关帝塑像背后站立的两员大将,一个是贴身保镖周仓,一个是他最器重的关平,此二人都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实际上是将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4.
刘耀兰 《知识窗》2011,(10):24-24
哈洛斯在人们的眼里就是个怪物.他那满脑子的奇异想法。让人听起来匪夷所思。比如说,他经常对朋友们说.他想飞起来。他想把那座大山搬家。有人劝他找著名的超级魔术大师科波菲尔.他能帮他实现这个愿望:有人说他有病.让他赶紧去看心理医生。他听后哈哈一笑。不置可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信息》2003,(23):9-11
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个白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相似文献   

16.
周国平 《知识窗》2014,(17):22-22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话听起来很自负,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可惜的是,多数人都忍受不了这个失去了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已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7.
飞行狂想曲     
《世界发明》2005,(10):42-44,46
难道飞行注定是只属于百万富翁们的消遣吗?25岁的发明家Giles Cardozo对此不以为然,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尽管说我们庸俗好了,说到飞行,我们最向往的就是头等舱的豪华躺椅、免费香槟和迷人的空姐。而GilesCardozo则是另一种人,他所需要的只是一顶降落伞和一个巨大的风扇。这个25岁的年轻人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发明家兼工程师,同时他也是动力伞运动的先锋。动力伞是一种最小规模的飞行方式,只要带上一顶降落伞,再在身后背上一个由汽油机驱动的大型风扇,就能从小山坡上起飞升空了。“这是与科幻电影里的个人飞行器最接近的东西了。”几天前他在电话里对我们说。那太好了,我们想,这玩艺听上去很对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杨先碧 《知识窗》2008,(2):51-51
关于两头蛇,有一个著名的古老传说。战国时候的政治家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谁遇见它就预示着自己马上要死了。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看见两头蛇了。”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认为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我就用锄头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  相似文献   

19.
正陈明权是泰乐琪软件公司的一名程序设计员。一天,他带儿子去公园散步,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儿子突然指着花坛里一丛黄色的小花问:"爸爸,这是什么花?"陈明权被问懵了,一时答不上话。儿子很失望:"爸爸,你不是程序设计师吗,为什么不能设计一个让人一输入图片就知道它是什么花的软件?"听了儿子的话,陈明权若有所思。回到家后,他和公司的伙伴们讨论了一  相似文献   

20.
开心一刻     
《科学与文化》2005,(5):49-49
[地球有多重]“地球有多重?”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问,他的老师也不知道答案,就用最高明的教学技巧应付:“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回去想一下,看看明天谁能回答。”那天下午,老师到图书馆去,好不容易才找到答案。第二天,她问学生有没有人知道答案,结果没有。于是老师很得意地宣布了答案。学生听了都没讲话,但提出那问题的小男孩又问了:“有没有把人也计算在内?”老师目瞪口呆。[死机]学校机房里的计算机大多是一些老式的机子,隔三差五便会来一次罢工——死机。而且极具传染性,往往是先死的带动后死的,一死俱死。为此,管理机房的项老师经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