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鸿江 《教学与研究》2005,12(12):77-80
本文围绕如何界定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梳理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几种比较重要的理论表征,指出界定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困难在于其理论愿景与方法之间的悖离,表现为指称悖论、系统悖论和操作悖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把后现代主义思潮定位为一种以“解构”的方法为核心的“研究纲领”,即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内核是其解构的方法,外围是各种不同的理论。这种界定有助于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把握后现代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调整并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对人,尤其是对文学的看法,以至于我们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再也无法对文学作出确切的概括和界定.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之后,今后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恐怕都不会不留下它的影子或打上它们的烙印.21世纪的西方文学在经历了一片后现代的"众声喧哗"之后悄然走向多元与融合,并显示出"回归现实主义、重返道德关怀、走向多元性、图像转向"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了区分。文章指出,就象要把后现代主义放到现代主义的背景中加以界定一样,人们也要以法国结构主义为背景来界定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当然,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文章讨论了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倾向和创新,尤其是它与结构主义的师承关系以及它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4.
西方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利奥塔,在其代表作《后现代状态》中以独特的概念界定、独特的分析视角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彰显后现代主义的独到之处,也展现利奥塔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质疑性、多元性和阶级性等本质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主体功能带来挑战。深刻把握利奥塔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本质特性,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守正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七十年代后才开始兴盛,它是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是后现代主义在教育领域发展的产物,是旧教育观念与后现代主义碰撞出的火花。本文首先对后现代化教育观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吗?后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是一股世界性的潮流,起源于美国,当时主要是对二次大战以后美国性格的描述,并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标志。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实体,人们对它的界定又颇有分歧,但在其主要文化表  相似文献   

7.
朱奎 《教学与研究》2007,2(5):24-28
范式概念的引入无疑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清晰界定,表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善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否定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劳动价值论这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硬核"的背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将后现代主义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检讨和批判现代教育理论的热潮.后现代主义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对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反思现代性的历史背景下,借鉴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有助于我们对体育教育现代化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产生新的理解和诠释.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厘清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在实现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主义走向了极端,走向了它的反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人道和人权服从于工具理性,人成了工具理性的奴隶,因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源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0.
哈桑对“不确定性”与“内在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界定,为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观念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两个特征导致了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又一倾向,即“反对解释”。这一特征不但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而且始终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与作家作品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夹缝之中,与此同时,现代化也是当代中国最为迫切的要求和问题。如何看待和借鉴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认识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二者关系的问题。探讨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并对现代性做出反思,从中得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传媒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后现代的网络传播时代。后现代主义为网络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使网络人际传播打上了后现代化的印迹。后现代主义在网络社会中处处能够找到鲜活的生存场景。网络人际传播的后现代化具有:网络在不断消解权威话语,人们开始追求网上"不受限制的自我",人们"宁信机,不信人",人际关系冷漠以及人们逐渐成为了"数字化的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中,通过对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研究,指出其实质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典型演变为"他者"的文化形态由此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现代化"既是当下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这种"热度"体现在政策文件、文献数量、教育实践改革等多个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着百余年发展的时代背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传统教育的危机、西方现代教育的嫁接、民国时期的短暂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同样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新现代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科学和理性为标示的现代主义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由于其弊病的不断显现,也遭受到脱胎于其自身的后现代主义的无情批判.基于对现代性的态度的异同,后现代主义内部出现了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种面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性的解构和超越,完成了从"机器"到"花园",从"他人是地狱"到"关系中的自我",从"同质"到"异质"、"多元"的观念转换,使其自身具有了内在生成力和积极的建设性,彰显出丰厚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是为了纠正过去我们在建设现代化问题上急于求成的倾向,从实际出发,对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进行重新界定。"小康社会"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观念反映,是西方青年和知识分子针对西方现代化及其片面性对人的全面发展造成的挤压和扭曲而做出的一种理论反抗。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某些合理因素对高校师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虚无主义的道德观、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对高校师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要通过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道德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方式,化解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师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现代主义走向衰弱的时候,西方又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现代艺术——后现代主义。它的出现是传统的视觉艺术拓宽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各刺激的相互作用,并转变为艺术思维与艺术活动的一种组合关系。基于这种理论思考,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开展论点:(1)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相关关系。(2)后现代主义的演变内驱力—观念化后现代主义是建立在一种新的艺术观念与创作行为结构方式上的形态。(3)结语。  相似文献   

19.
爱德华·多克斯提出:后现代主义的博物馆化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死亡,后现代主义之死预示着真实性和社会价值的重生。后现代主义是理论事件还是全面的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虚无是消费至上的原因还是结果,犬儒和虚无是否是后现代主义的唯一理论气质:理论家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没有定论。本文的目的在于还原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谱系和现实遭遇,指出多克斯的"后现代主义之死"有其特定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理论发展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人们已普遍认同并接受了现代化是指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并且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它涉及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但对政治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比较简单、模糊。通过对政治现代化理论发展过程的回顾和对已有政治现代化界定的考察,通过对政治现代化特点的分析,以期对政治现代化进行另一种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