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有着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追求的目标,提出了学校精神的塑造作为文化建设的着眼点,重在创造,重在建设,应当引起师范院校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3.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内核,也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这种精神的内在形式以精神活动、观念形态、心理状态等存在于师生的大脑之中,其外显形式则以师生独特的行为方式、习惯风格作为标志。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从教育者的理解力出发,而要走出“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路,把校园文化建设变成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校园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精神作为学校理念形象的反映。是校园化的核心和灵魂。注重校园精神的培育。发挥校园精神的育人功能,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本在剖析和阐述校园精神的涵义、功能、特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新成立的闽江学院现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校园精神塑造途径,并强调在塑造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6.
学校精神是学校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学校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凸现和稳定一所学校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塑造学校精神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隐性教育中培育学校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是指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者向其实施任何目的明确的具体举措,而仅凭自身对周围的人、事、物、景的感知、认同、欣赏、崇敬,进而被感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所受到的教育,其效果是经过了长期的熏陶之后所形成的人的内在素质的提高,它比显性教育的效果更具有恒定性.隐性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在学校精神的培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芦苇 《宁夏教育》2006,(10):14-15
在北京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大学是什么?”而这个问题是个不易得到满意答复的问题,但也是个亟需回答的问题。理解这样一个问题,需要作一些深入的思考,还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其实,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泛化了,提出“学校是什么”的问题之后,我们也面对了同样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9.
沈黎明 《文教资料》2009,(15):97-98
学校精神是学校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学校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学校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精神可以按照校训引领、文化熏陶、名师垂范、制度保障等方法加以塑造,以此推动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课中加强教师精神教育渐渐地成为提升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强化作为明日“灵魂工程师”所应有的师德教育.结合贵州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和教师精神教育的内涵,对于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教师精神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纪之交的高等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人文思想深厚、地方色彩浓重、制度文化森严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有的是由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偏颇所致;有的是由学校的客观条件,如地域环境、生源范围、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方面原因造成;有的是针对教师岗位的高要求及“准教师”现状的不理想而采取的管理措施所致。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报告是建党以来历次代表大会讲教育最多、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报告,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师范教育的工作实践中,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创建新型的师范院校,使其体现出五大特征,即现代性、开放性、先导性、多维性、人文性。  相似文献   

13.
14.
高等学校是育人的高级场所,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教师为目标的,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独特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对教师职业亦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是育人的高级场所,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教师为目标的,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独特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对教师职业亦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谢柏祥 《教书育人》2008,(12):48-49
"没有科技,一打就倒;没有人文,不打自倒."这是杨叔子院士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经典概括.其实,于企业、学校又何尝不是.置身未名湖畔,信步清华园里,你能感受到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撞击心灵,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这就是精神气质,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培育和发扬优良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本文从打造学校精神、实行依法治校、创建校园文化和坚持以人为本四个方面,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内涵、意义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学校精神是一种学校精神化现象,是每个学校在自己特定的化背景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学校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 学校精神的核心是人精神。人精神就是要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人的积极性的宽松、和谐、团结、协作、竞争、激励的氛围,使广大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迸发出创新的智慧火花,实现自身价值。 学校,作为教育的场所,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教风、学风和一批名师等作为学校精神的软件。名师的道德修养、专业精神、教学经验和学问内蕴是一个学校的代表、一种标志,是其精神的象征。 学校精神存在于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学校精神是师生灵魂中的点滴闪光。教师、学子可以离开校园,但永远离不去的是学校精神。[编按]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的异化 在马克思首次提出“异化”这个概念之后,这个词竟触及到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就连最纯净的教育这块处女地也不能幸免。众多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痛苦地承认我们的教育正在逐步陷入异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