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年夏天,我对新闻写作还是门外汉,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都始终拿不出手。有一天,我鼓足勇气,掂上自己得意的力作敲开了宣传科的大门。宣传干事宰先珍同志正皱着眉头写文章,他仔细地看完我的文章,笑嘻嘻地举起大拇指:“好,写得好,以后多写吧!”我心里暗想自己也许真有两把刷子。谁知等见到《河南石油报》登出后,我怎么也认不出那是自己写的文章,百把字短文,只有两句似曾相识。好坏也算是自己写的文章见报了,经同事鼓励心里热呼呼的着实感激老师宰先珍.从此劲头十足,三天两头找老师请教。时间一长,我深深感到老师的严励和认真.记得前年在朋友家闲谈,听说  相似文献   

2.
每月初上,我就天天朝邮电所跑,打听陕西《新闻知识》寄来没有。前年,初学写稿,写了100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单位同事给我编了个歇后语:“张记者,不简单,一年写稿百十篇,一分稿费没见到”.我也哀叹自己不是这块料。  相似文献   

3.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4.
深入采访,是搞好新闻写作的基本功和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都必须注重这一问题。过去我总认为,采访就是到处转转、看看、问问、记记。因此,采访时象柳絮一样,飘得很,总是深入不下去,往往听到一点东西就忙于写稿,结果,稿件的命中率很低。有的稿件即使被新闻单位采用了,也没有什么新鲜感。前年七月的一天,我去如泉县磨头镇采访,一位干部向我反映了天阳小学校长朱千进,拾到汽车上掉下的价值上万元的五匹毛料布,及时送到了镇政府,交给了失主,我马上就写了一则快讯,发到上级有关新闻单位,可是没有一家选用。原因是材料单一,写法一般化。后来,我又去找朱千进同志认真采  相似文献   

5.
我是从前年开始学写稿的,开始,写的不少,寄出去都“泥牛入海”,叫我丧气。宣传科的同志看我有写稿的热情,就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从此,我如鱼得水,下班后就读上几页,印象最深的是“通讯员园地”、“业务随笔”几个栏目,加上宣传科科长薛  相似文献   

6.
1983年,我开始写稿,一连发出30多篇,别说河南日报、省电台,就连河南农民报也没沾上边. 我心想,也许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不写了。自从县广播站编辑徐明法同志给我牵线订(?)《新闻爱好者》以来,我每月都能看到杂志上有不少通讯员下苦功写稿的动人事迹。比如在《通讯员园地》里刘志勇的秘诀和新闻敏感,总结了写稿要“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和“手勤”的体会.在他发表20篇  相似文献   

7.
在新安县铁门镇,有一位备受干部、群众欢迎的“土记者”,他叫李志华。近3年来,他走村串户采访,为县报和县电视台写稿,已发表新闻稿件260篇。今年34岁的李志华是新安县化肥厂下岗职工,2000年他加入新闻队伍后,被镇党委聘为通讯报道员。他下岗不失志,在种好责任田之余,潜心写新闻。为了写新闻,他刻苦自学新闻写作书籍,积极参加镇、县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到县报社、电视台虚心向编辑老师请教。为了写新闻,他经常到镇直单位、学校、农村采访,不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从不间断,在镇辖区域内,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李…  相似文献   

8.
刚写报道的同志,常常闭门写作,偷偷投寄,耽心稿子见不了报,别人笑话.其实,这是不足取的.我刚写稿时也一样,使我走了许多弯路.后来,一位编辑指点:少爱点面子,多请教内行.我按照他的指点去做,结果事半功倍.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他们纷纷献计献策,提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可少数人出来吹冷风:嘴多人不爱.使一些同志欲言又止.于是,我写了篇《该“出口”就别转“内销”》的言论,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提出了修改意见,如第一段提出问题有些含糊,观点不够鲜明,论据不力.我重新作了修改,直到满意.稿件寄出后,很快被新闻单位采用.现在,我很注意广交朋友,从中获得了不少新闻信息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密县电业局重视通讯工作,被评为县通讯工作先进单位。这个局,过去很少有人写稿。前年《河南电力报》发了他们一条经验性消息,有16个县局来人学习。局领导开始重视通讯工作,层层建立通讯组,定了奖励制度,为通讯员订了学习材料,几位局长和书记都带头写稿。局长樊福林除给通讯组提供报道线索帮助修改稿件,还亲自动手写稿子,去年被新闻单位采用12篇,县广播站评他模范通讯员。农电股长冯玉彬,只有初小程度,但能刻苦钻研,勤奋努力,一年发表20多篇稿件。去年郑州市总工会在该局召开办好“先进职工之家”大会时,局工会副主席阎常延及时写稿,新闻单位发表时,会议还没结束。去年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园地     
1984年我在江汉油田时,有位通讯员写一篇表扬稿,我认真帮他作了文字上的修改.稿子见报才发现,他未经我同意把我的名字也署上了。稿中把表扬的主人公类鹏翔错成“雷朋祥”,领导首先批评了我,我无言以对. 去年8月,河南油田技校一学生在游泳池舍身救人,我们炼油厂有位通讯员写稿表扬他我是专职新闻干事,帮他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并交代他再去找当事人核实,谁知他未去核实,还把我的名字署在前边.稿子在《中国石油报》头版发表,由于失实,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河南油田工会批评报社,报社派调查组来调查.我成了第一作者,又是专职干事,首先受到批评,几乎影响了单位的声誉. 署名是要对稿中事实负责任的.从此,我汲取教训,凡是我未参与采访的稿子,无法对事实负  相似文献   

11.
我过去是个文盲,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姓的三横一竖那个“王”字都写不上,别说写稿子了.打从—九五○年起.我们新胜乡一开始扫盲,我就积极参加学习.有了点文化,可也不多.心里捉摸着怎样把学来的用上,就是不敢写.团支书战汗庭到县里开会,报社和他说,要大力发动青年写稿, 战支书就来动员我.我说:不行!我连啥叫文章都不懂,那能写稿呢!说话好说,一写就很别扭,啥字都有,写这字忘那字,蹩了满脑袋汗也  相似文献   

12.
初学写稿时,我总是掩掩盖盖,偷偷地写悄悄地寄,生怕被别人看见耻笑我文字幼稚,稿被“枪毙”后不找原因也不请教于人,结果,一年中我寄出近百篇稿  相似文献   

13.
那是1981年初春,当时我是哈密县广播站记者,站里正举办一个“科学种田”专题广播节目,我承担了用知识小品的形式介绍坎儿井的任务。虽然我已从水利部门搜集了很多兴修坎儿井的资料,也请教了好些专家、学者,可是由于从来没有下过坎儿井,所以多次坐下来写稿,可就是写不出来。我也曾有个深入坎儿井的调查计划,可刚一说出来,家属就不同意我去。然而不下坎儿井,摸不清情况,稿件怎么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园地     
笔者爱好写稿,过去在县公安局政委工作岗位上就坚持业余写稿多年。前年退二线后,有人见我没有搁笔,便劝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青年农民通讯员。回顾两年来走过的业余写作道路,忘不了扶我登上新闻舞台的良师王惠礼同志。 1984年8月,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巴里坤大河二校行动快,效果好。我收集材料写了一篇报道,很快就被县广播站录用了。在这以后,县广播站记者王惠礼老师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他经常鼓励我写稿,教我怎样写,并对我的稿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去年8月份,他又推荐我参加  相似文献   

16.
记得我刚学新闻写作的时候,由于上稿心切,几乎每天都有稿件寄往报社,总想用投稿数量来感动编辑。但结果投出去的稿件却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于是我拿着底稿请教新闻干事,他看后说我没有研究透报纸,盲目写稿才出现了“产销不对路”。 从此,我仔细分析研究报纸栏目的特点和选稿标准。把每种报纸的专栏和用稿要求列在一张表上,采访到一些素材后,在写稿前总习惯性地翻翻各类报纸的栏目表,看看自己的素材适合写成什么样的稿件,适合哪个专版、哪个专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慢慢地,我写的稿件不仅上 的数量多了,而且还 有几篇被评…  相似文献   

17.
我初学写稿时,稿件被采用很少,原因之一是稿子写得太长,“水分”太多。有一次,连队首长叫我把新战士小张苦练杀敌本领的事迹报道一下。小张同志勤学苦练的精神确实可喜,事迹也较生动。采访后,我就摊纸动笔,不到半天,写了10几张稿纸。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请教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他看后说,稿中空话废话了一大半,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多,层次也乱,读后不知所云。他建议我挤挤“水分”再发,还鼓励我勤学习,多实践,是会写出好  相似文献   

18.
五年前,我曾偷偷写、悄悄投过新闻稿件,白花了几十元钱的邮票,就再也不敢写了,我认定自己不是写稿的料。每当在报刊上看到熟悉的名字,心里就十分羡慕。前年,到师电影队工作后,同会战友是位报道员,无意中发现他有一本《新闻与成才》杂志,便顺手翻了起来,我渐渐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尤其是新闻工作者成才足迹,深深教育鼓励了我,他们那种换而不舍不怕失败的精神与毅力,给了我巨大的鼓舞与鞭策。那天晚上,我把整本杂志看完后兴奋得一夜没睡。以后我总找他借《新闻与成才》读。我惭惭喜欢上了《新闻与成才》里面的每一个栏目。“…  相似文献   

19.
近闻有一位初学写稿者的稿子见报后,因情节与事实不符,别人批评他,想不到他竟振振有词地说:“我写的稿子虽然有出入,可还是知情者少,受教育者多呀!”这位初学写稿者的话,令人深思。联想到报纸上的失实稿件老是难以绝迹,不能不说与写稿者存在的这种思想认识有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  相似文献   

20.
初当报道员时,我只顾埋头写稿,半年渐过,却没有一篇见报。焦急之余,去报社请教。一位编辑看了我写的几篇稿件后,对我说:“报道员不光要会写稿,而且还要学会看宣传战线的哺场”’。经他一点拨,我恍然大悟。于是,我将当月报纸全部置于案头,认真阅着,发现报纸上刊登的徐洪刚事迹和与徐洪刚事迹有关的事比较多。我领悟到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是弘扬时代精神。恰巧当晚连队有个战士因救助一位遭欺侮的少女而被歹徒砍伤,住进了医院,我当即赶到医院对他进行采访,并连夜写出《南大桥下战士无畏》,第三天就在《海口晚报》“一曲赞歌”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