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教材)第五到第九小节要求学生背诵,背诵内容相对比较多,让学生尽快达到"正确背诵"的目的,我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了抽查.凡是被叫到名字的学生就起来背,背好一节后,由另外一名学生接着背,没被点到名字的学生在下面听人家背.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183;长沙》时,我正充满感情满怀自信地范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突然一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诵读:“老师,‘橘子洲头’的停顿似乎应该在‘洲’字上,而不应在‘子’上,因为‘橘子洲’是一地名,不应拆开来读。”我当时怔住了。这个问题很突然,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读的,并认为在“子”上停顿理所当然。经这么一问,我倒认为学生是对的。是啊,专有名词怎么能分开来读呢?我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并纠正了自己的读法,尽管读起来感觉很别扭。  相似文献   

3.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中写道:“‘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向来的路奔跑起来。”这又是陈赓同志被小红军“骗”了。细读课文,陈赓同志被小红军“骗”了3次。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们将继续语文乐园(一)的学习。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看我写一个词,并想想应该怎么读。刚写完“叶公好龙”,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第一个发言的高昕媛站起来毫不犹豫地读道:“叶公好(第三声)龙”。“不对,不对!”教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反对声。接着,我连续请了好几个同学来读,结果,他们都读得很准确。“那么,为什么应该这么读呢?”我望着他们,认真地问道。张毓豪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一双不算太大的眼睛紧盯着我,眼神里充满了自信与期待。“老师,我从成语书上读过这个故事。我知道‘叶公’是个人的名字,‘好’就是喜欢的意思,就是讲有个叫叶公…  相似文献   

5.
在上《背影》这课(本文所指课文,均出白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同学们探究“望父买橘”这一段时,有个学生突然叫了起来:“老师,父亲做得不对!他不该穿过铁道!他在违法,他应该走天桥或者通道!”这一下,全班大笑起来。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转而问全班:“他说得有道理吗?”顿时,班上吵开了锅。人部分说有道理,怎么能随随便便穿越铁道?受这位同学影响,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立刻从我依据教参而设定的几个问题上跑开,纷纷质疑:“火车就在铁道上,买橘子直接上月台就是了!”“‘攀’字用得不对,应该用‘按’字!看插图中他根本不是在‘攀’!”“橘子是黄色的,哪有朱红的?”  相似文献   

6.
上一堂课,象写一篇文章,事先须严密地构思,精心地设计。但这并不排斥在课上有时灵机一动,暂时偏离教案,偶尔发挥一下。记得教《风筝》时,一个顽皮而不用功的学生读课文的开头两节;他读得疙疙瘩瘩,连有些习见的常用字也读错了,竟把“秃”读为“光”,全班顿时哗然,我却啼笑皆非。气恼之余,不知怎么,我突然从“秃”与“光”联想到了阿Q,立即意识到如借他来说明纠正错别字,一定是生动而有效的。于是,他一读完,刚刚颇为狼狈地坐下,我就开口了:“×××同学还读得不错……”这本是我常常鼓励学生的一句口头禅,不期然此时脱口而出,竟引得同学们大笑起来,以为我是在讽刺。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当务之急是要讲出“不错”的根据来,以纠正同学的错觉和解除那个学生的尴尬,这时我突然想起几天前遇到的一件事,于是,我马上接下去说:“这两节课文中,‘寂寞’的‘寂’字是比较难读的。上星期天,我去工人文化宫看电影《寂静的山林》,就听见两个青年把片名中‘寂’读成‘叔’。他们起码有二十多岁了,×××同学刚十三岁,能把“寂”读对,就不简单。”然后我又马上转弯:“但×××同学把‘秃’读成‘光’,是不应该的。我给你们讲过阿Q的故事。阿Q的头是‘秃’的,所以,他最忌讳人家说‘光’、‘亮’和‘灯’。可见‘秃’与‘光’确有关联,但又毕竟不同,‘秃’是‘秃’,‘光’  相似文献   

7.
关于背诵,邓小平同志曾经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小的时候背的东西往往可以记一辈子,而且背的多了,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甚至可以起到相当大的影响。……现在背诵太少,所以很多孩子虽然读完中学,甚至大学,却仍然‘文化很低’。"的确,现在学生背的  相似文献   

8.
幽默哈哈镜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慈善家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的志愿,结  相似文献   

9.
一次,指导学生学习《趵突泉》一课后,我忽然想起还有几个词语应该再强调巩固一下,于是,我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领读时全班同学全神贯注,声音洪亮,我甚是高兴。突然,李科同学站了起来:“老师,‘千佛山’中的‘佛’应该读‘ fó’,不应该读‘ fú’,我昨天查过字典。”轰!我顿觉从头顶到脚底一阵发麻。备课时,我一时疏忽,想不到让学生“将了我一军”。教室里一片嗡嗡声,大都是责怪她逞能。我能责怪她吗?我能置之不理吗?我能文过饰非吗?不能。我应该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正确引导,鼓励质疑、纠错。想到这里,我马上平静…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语文课的任务是学习新课《赤壁之战》,在引导学生自学全文之后,我与学生一起首先探究“战役的起因”。学生很快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一句得出结论:曹操是战役的发动者。这时,张皓突然站起来质疑:“老师,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于红珊说:“曹操发动战争,当然是坏人。”“不对,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应该算是好人。”安丹争辩道。叶慧站起来有理有据地说:“课文最后讲,‘曹操见手下的兵将丢盔弃甲,无心应战,只得带了他们从华容道逃跑。’‘丢盔弃甲’、‘逃跑…  相似文献   

11.
课毕,我习惯性坐在办公室里阅读同学们写来的教学“反馈”。突然,一条“逆耳”之言闪入眼帘:“孙老师,今天上课,王娜滔滔不绝地背诵了《滕王阁序》,你表扬她‘真聪明’!‘聪明’是天生的,我班还有聪明的同学,他们怎么不会背呢?”素日听惯了学生的“溢美之词”,顿觉这句话格外“撞击”眼球。没想到下一句就更“叫板”了:“老师,周五下午,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呵,连“最后通牒”的期限都定了。今天已是周四,况且我还有一个会要开,怎么办呢……我如期“履约”。像待朋友似的,我拉了把椅子让张帅坐下,递给他一杯茶水,诚挚地说:“我准备向王娜道歉…  相似文献   

12.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正充满感情满怀自信地范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突然一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诵读:“老师, ‘橘子洲头’的顿似乎应该在‘洲’,而不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初中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时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学习条件让学生多读多背,积累语言材料,打好读写的基础。因此,在教材规定的背诵外,结合写作训练的需要,我还要求学生多背诵了一些文言文和现代散文的篇(段)。背诵中,我还是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尽力克服死记硬背的毛病的。但不想,我这一教学措施,竟受到了某些同志的批评,他们认为背诵是“机械记忆”,背全篇的  相似文献   

15.
<正>有的……有的……大象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用‘有的……有的……’造句,谁能说出一个句子?”大象老师的话音刚落,笨笨猪站起来说:“在学校我有的做数学题,有的写作文。”这时,伶俐猴马上站起来说:“不对,应该是同学们有的做数学题,有的写作文才对。”大象老师微笑着说:“伶俐猴说得对,应该是同学们,人多才能有干这个的,有干那个的啊!笨笨猪,你想你一个人能同时做这两样事吗?”  相似文献   

16.
“貂婵”。 当我颇为自信地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惊讶地听到下面有个细小但却执拗的声音:“错了,错了。”一时间,所有的眼睛都随着我的目光投向了说这话的女生。 “哪儿错了?”有同学不平地问她。“是……那个‘婵’字错了。”女生的声音依然那么细小。“应该是虫字边的‘蝉’。” 同学们闻声“嗤”地笑了起来,揶揄她说:“你才是那个虫字边的‘蝉’哩。”我也忍不住笑起来。因为太巧了,这女生名叫“玉婵”。突然,我心里咯噔一下:正因为她的名字里有一个“婵”字,她才会特别留神这个chan字呀!或许……想到此,我真诚地…  相似文献   

17.
邓娟 《教师》2013,(6):41-41
那是一堂极为普通的语文课,突然有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木兰要‘当窗理云鬓’,阿姐要‘当户理红妆’呢?"我一时大意,随口说:"你平时上学路上有没有注意过路边的玻璃门窗,是不是可以隐约照出自己的身影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应快的学生立马叫起来了,"不对吧,那时是南北朝时期,没有玻璃吧?""那时的窗户应该是镂空的或纸糊的吧?""对着窗户是因为光线更亮些吧?"……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三背     
课程标准要求7至9年级学生背诵古诗词240首。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并不十分困难,可时间一长,学生常常记混,有时即使能背诵,但默写时又容易把字写错。针对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想出了以下几方面做法:一、背三样。一背诗题,二背作者,三背首句。把这三背连起来背,时间长了,就不易混淆诗题、作者和诗的内容。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背三样就背:《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这样背诵,不仅能区分同题目的诗词,也容易想起以下的诗句。二、背字。在背诵诗句时,要求学生重点背音同形近字。一背字的长相,二背字的偏旁。如,“纷纷暮雪…  相似文献   

19.
又学完了一个单元。这组课文连续有三篇都要求背诵。学生好不容易背过了《北大荒的秋天》和《西湖》这两课,今天又把《拉萨的天空》一课学完了,我说:“这一课课后习题也要求背诵。”孩子们一听立刻像被霜打了似的无精打采地念叨着:“啊,还——背?”我只好又苦口婆心地从背诵的意义方面对其教育一番。孩子们也只好很无奈地背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人蛾大战     
“各位同学准备好,现在开始检验大家背育‘概念’的情况。”数学老师又发出了这道可怕的命令。紧张的气氛顿时将整个教室笼罩。全班同学立即陷入“恐慌”,胆战心惊地翻看数学课本,忙忙碌碌地背诵几何定义。我也不例外,临时抱佛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