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高句丽服饰的等级性特征,学者们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壁画已有诸多研究,但大多是从服饰形制本身来论述高句丽不同身份服饰的具体等级差异体现。鉴于此,拟简要列出学界有关高句丽等级服饰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先秦儒家服饰观的分析,进而寻找出其与高句丽服饰等级性特征的契合之处,进一步论证高句丽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同根同源性。  相似文献   

2.
辛亥以后,所谓的清朝"遗老",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士人遗民现象,在民国政坛、学界一度仍极活跃。王国维无疑是其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位著名学者。士人遗民秉承其儒家名教思想的信仰,通过一系列身份标志确认其遗民身份,并以"守国"与"守天下"的传统观念相互砥砺,在立身行事、诗文创作及学术研究中,顽强地昭示其特立独行的品格和文化诉求。深受近代西学影响的王国维,在其走向遗民的思想进程中,遗民心态对他的古史研究与文化观念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实证式的治学方法与回归儒家传统的文化理想之间的紧张,始终浸润于王国维的古史研究之中,这也是导致其悲剧人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儒家士人或曰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阶层.说其重要,是基于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对社会的整合、发展乃至变动都有着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4.
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杜兰葛山庄》中女主人公埃迪斯·霍普的服饰选择与其身份建构紧密相连。服饰不仅是埃迪斯表达女性立场、反抗男权社会压迫的方式,也是让她陷入消费社会物质陷阱、丧失主体性的消费符码,服饰更是促进她在写作中自我反思和身份重建的动因。文章以服饰文化为切入点,并结合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埃迪斯的成长历程,探究服饰与女性身份建构的内在耦合关系,进而揭示男权社会及消费市场对现代女性身体的规训和压迫。  相似文献   

5.
西汉武帝时,士人们积极参与盛世建设,但也出现了一大批表达士人内心不平衡的“失意”赋,愤懑地控诉对时代的不满.从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的“失意”赋中可以窥见西汉武帝时士人的复杂心态.而产生“失意”之感的原因在于士人对自我才华的自信,使他们对社会情形的复杂性与当政者的个性存在理想化认识.另一方面,士人所具有的儒家进取型人格在现实中遭受挫折,失意赋中表现出入世与归隐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代的衰亡,教育应负有责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士人形象的塑造,活生生地揭示出当时社会士人培养方面的问题。甄士隐博学于文,品德高尚,但此人既无济世之心,又无治生本领,是个废材;贾雨村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然溺于势利,毫无心灵原则,丧失起码的道德良知,最终成为国家、社会的祸害。这两个士人形象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儒家教育的某种偏失,对今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仍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士人或曰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阶层。说其重要,是基于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对社会的整合、发展乃至变动都有着广泛影响。在《皇权与绅权》一书中,吴晗曾经分析道:“照我的看法,官僚、士大夫、绅士、知识分子,这四者实在是一个东西,虽然在不同场合,同一个人可能具有几种身份,然而,在本质上,到底还是一个……官僚就是士大夫在官位  相似文献   

8.
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选择和生存方式日渐多元,但同时社会变迁也带来了普遍的焦虑,乡宦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定位变得复杂不确定,于是他们转而借用其他社会群体的角色来寻求身份之外的价值体现,以野服躬耕的文化装扮游离于隐士、官员、士人、农人、商人等不同角色之间,但晚明乡宦既不会抛弃士人身份成为绝对的隐士,也不会成为全然投身于地方事务的改革家,体现出社会转型期知识群体对自我的困惑和反省。  相似文献   

9.
分析儒家思想对朝鲜时代四种礼仪服饰的影响,可见朝鲜时代极其重视儒教,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具有等级森严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特征,在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儒家的礼教思想,从衣着服饰上可以鲜明地区别身份、地位与尊卑、贵贱。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社会,家长在家庭空间内对士人童蒙时期所进行的各种道德训诫,其定位坐标依然是儒家之道,涵盖了一切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伦理纲常以及群体观、社会观等价值观念,由此指导着士人去寻道并走向循道之实践。但由于受个体主观因素及社会外在环境等影响,士人践行中则出现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弃道求存、以道抗势等多样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