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上谈了戏曲以歌和舞演故事的特点,下边再来谈戏曲以虚拟表演和程式动作表现生活,而不是按生活本来面貌再现生活的特点。这个特点,把戏曲与话剧、电影、电视剧分别开来,分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表导演体系。话剧和由它演化发展出来的电影、电视剧,属于写实的表导演体系,它们的表演各有其不同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追求真实地再现生活。其表演,离生活越近,越能感动观众。近期引起社会轰动效益的电视剧《渴望》、电影《秋菊打官司》,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努力贴近生活见长,赢得观众的。  相似文献   

2.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用传统歌舞表演故事,故事是戏曲的核心。把这个核心传播到听众中去.是普及戏曲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广播戏曲故事融广播的凝练和戏曲唱.念、演播式的说为一体.复述舞台戏曲故事.是吸引潜在听众和开发未来听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3.
戏曲故事是广播文艺的一个新品种,它是以叙事为主兼容对白、唱词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戏曲艺术和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把舞台艺术转换为广播艺术,以适应广播特点的一门全新的听觉艺术。 下面从听众的欣赏心理和戏曲故事的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戏曲故事  相似文献   

4.
柳莺  俊杰 《新闻前哨》2006,(5):60-61
名学王国维说:“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歌舞是手段,故事是核心。中国戏曲在它千百年的流传中,以故事为主要承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化的思想内涵。戏曲广播故事作为一种独立广播体裁始于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磨砺”已经成为深受听众喜爱的广播艺节目。其基本定义为:戏曲广播故事是戏曲与学的综合,它取材于舞台戏曲,以故事为主导,以播讲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辅以唱腔、念白、音乐、音响等各种艺术元素。由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戏曲故事《三寸金莲》,在第七届中国广播专家奖评估展示中以其深刻的内涵,精心的制作,被评为一类节目。下面我们谈谈该节目的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一种唱念做打诸般表现手段高度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观众是凭藉视觉和听觉来欣赏的。将舞台戏曲改造成为戏曲录音剪辑,首先意味着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的一定程度的淡化,人们的欣赏方式也将作相应的改变。这是同一作品从视听艺术转化为纯听觉艺术时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现象。文艺编辑在制作录音剪辑时,要按照舞台艺术和听觉艺术的不同欣赏规律和欣赏特点,对原作品进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表演艺术,表演是它的重要特征。优美的念白和唱词要和表演结合为一体,才能形成感人的戏。有人把戏曲归结为动作艺术,这是有道理的。所以,戏曲的语言,是与演员的动作结合的语言,它应该能够启发演员发挥表演才能,有助于戏里的人物活起来、动起来,给演员创造念之、思之、歌之、舞之,载歌载舞表现生活、塑造人物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地方戏曲是千百年在我们民族的不同生活地区,适应、反映、再现和表现了这些地区人们的情感、思想、生活和各种传说故事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样式。它体现着两个特点:一是地方性,由于各个地区生活方式、语言方式甚至情感思想的表述方式都有很大差异,由这差异带来的地方性就不可避免;二是程式化,地方戏曲在流传过程中,唱、念、做、舞等都形成了为本地区人们所习惯和熟悉的一整套表演程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戏曲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男戏剧文化的明珠,它有着深厚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男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宣传普及戏曲艺术的戏曲广播就格外受到听众的喜爱。众所周知,中国的戏曲是一种高度体现写意性美学思想的艺术,它通过有限的舞台时空来表现相对无限的社会生活。戏曲艺术属于视听结合的艺术,戏曲广播则属于听觉艺术,戏曲艺术讲究唱急做打,其中占有比重最大的就是唱腔了,唱腔是区分剧的标志,也是流派艺术形成的标志,可以说没有唱腔也就没有戏曲,这也是许多戏迷把“看戏”叫“听戏…  相似文献   

9.
有位同志向我提了一个问题:看了《聊斋》里的“骂鸭”,印象不深,而吉林民间艺术团把这篇小说移植到戏曲舞台上,改编成拉场戏《骂鸭》。变得有声有色,让人看后怎么也忘不了,这是什么道理? 这就是戏曲艺术表现特点的魅力所在。《骂鸭》的故事很简单:鸭二爷偷了刁三娘一只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戏曲是宋元时期,在民间鼓书、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从诞生起,就带上了话本的某些特点和表现优势。最近,我看了现存最古老的一个戏曲本子、南宋时代的《张协状元》的复古本演出,写的是穷书生张协中了状元忘了恩妻的故事。当时的戏,在展示故事时,先用说书的形式叙说,可以表演的段落就由几个角儿演示,不宜演了就再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故事情节,应该是戏曲的核心。持这种认识的人在写戏时,着力于编排故事情节,把故事编得玄而又玄,险而又险,结果,人物成了情节的“龙套”,观众看了戏,只记住了故事,记不住人物,其实,缺乏人物性格命运纠葛的故事,人们是记忆不长久的,像看了热闹、惊险的武打片,不久,就会忘却得干干净净。回首戏曲史,流传下来的剧目,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物形象。没有窦娥这个典型人物,就没有《窦娥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视听高度发达的感官时代,艺术的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愈来愈多的直接作用人感官的各类艺术形式铺天盖地,挤压着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 近些年,作为传统艺术代表的戏曲的演出和播出与其他艺术形式及娱乐节目相比已明显趋于弱势,尤其是年轻的戏曲观众和听众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电视剧这种接近生活的艺术和戏曲这种纯粹舞台艺术,隔着行当,走的不是一条道儿。但是,我国是一个戏曲艺术技艺高超的国家,人民群众喜爱戏曲,把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改编成电视剧,是观众的要求,也是电视工作者的任务。应这种需求,戏曲电视剧已经以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闯入了电视剧的百花园。那么,怎样把舞台上的戏曲,搬上生活化的电视屏幕呢? 真牛上台和鞭马上屏幕  相似文献   

14.
戏曲,从来是群众欣赏的艺术,戏曲的语言,应该是群众能够看得懂听得明白的雅俗共赏的语言。这就是历代评戏者崇尚的“本色”语言,用文学家冯梦龙的话说“本色者,常谈口语而不涉于粗俗。”综观戏曲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戏曲,其语言都有雅俗共赏特点。关汉卿的《窦娥冤》到现在拿来阅读,还朗朗上口,舞台演出,观众还看得明白。流传下来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中的好戏,也具有这样的特质。相反,有些文人写的雅戏,过分高雅,现代观众既听不懂对白,也弄  相似文献   

15.
在大多数明清戏曲中,节日往往作为故事的背景板为情节发展提供推动力,陈铎《太平乐事》、林章《观灯记》、曹寅《太平乐事》即以元宵佳节为主要描写对象,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元宵习俗和人物风貌。三部杂剧均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显示了明清城市的节日文化;借由花灯、烟火和社火等颇具节日特征的意象,增加了戏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采用一经多纬的空间叙事结构和多重对比叙述,将时间跨度限制在元宵节之内,着重节日场景刻画;语言诙谐,多用科浑,集喜剧外衣与悲剧内核于一身,在表现节日盛景的同时也关注到市民阶层的苦难。  相似文献   

16.
广播需要戏曲,戏曲更需要广播;两者的结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赏的“广播戏曲”。探讨广播戏曲的特点,充分发挥广播戏曲的社会作用,对于进一步发展广播戏曲,繁荣戏曲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对于探索广播文艺在八十年代“异军突起”的道路,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各种文艺形式的不断涌现,广播戏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大不如从前;同样,面对电视等媒体的冲击,广播中的戏曲节目更是可危.为此,有些电台感到无可奈何甚至放弃广播戏曲节目创新的尝试,曾经辉煌很长一段时间的广播戏曲节目也随之跃入低谷.如何重振广播戏曲节目的。雄风,再现昔日辉煌,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迎接广播戏曲艺术的第二个春天?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的戏曲编辑们一直在苦苦探索.通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和工作实践,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创出了广播戏曲节目的新形式──戏曲故事.所谓戏曲故事,就是在原舞台戏的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舞台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先是相声受群众宠爱,接着小品热,出现了一批演小品的名演员,后来,从小品发展到戏曲小喜剧,不少戏曲剧种的小喜剧,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看家戏。究其原因,是这些艺术形式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喜剧色彩浓,让人在笑声中得到美的享受。 戏曲喜剧,就是能让人们在笑声中受褒美贬丑思想启迪的艺术,所以,时代需要它,人民喜爱它。时代呼唤戏曲喜剧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戏曲生成于高台广场,原可说是广场艺术,它始终存在着浓重的广场艺术特征。戏曲也曾在瓦肆、酒楼、茶馆、厅堂间徘徊,渐渐地,它从人声嘈杂的广场步入秩序井然的剧场。作为剧场艺术的戏曲,其原  相似文献   

20.
戏曲电影是电影中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它既包含了电影视听的本质,也容纳了戏曲程式化的模式。河南戏曲电影在自身形成与发展的同时,也从题材、主题、形式、语言等方面传承了中原文化特质。河南戏曲电影与中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中原文化影响了河南戏曲电影,河南戏曲电影也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